京劇中,豬的形象不少。早在1931年,由名武生李萬春領(lǐng)銜的永春社曾從《封神演義》中取材編演了一出故事戲《梅山收七怪》。七怪中有一豬怪,叫做朱子真。傳統(tǒng)京劇《捉放曹》演到曹操殺害呂伯奢全家時,有四名演員披黑衣扮作豬形,遭曹操揮劍砍殺的場面。
《西游記》中的豬八戒是最受京劇觀眾歡迎的角色之一。在京戲中有豬八戒出場的不下十幾出,如《高老莊》、《黃風(fēng)嶺》、《三打白骨精》、《智激美猴王》、《火云洞》、《孫悟空擒魔蕩寇》、《盤絲洞》等等,這些戲中,豬八戒都有出色的表演和濃郁的喜劇效果。豬八戒是個豬人合一的形象,具有憨直率真、純樸善良的本性,又有貪吃好色、懶惰自私的毛病。這些戲里的豬八戒,大多符合這些特征。在南派的連臺本戲《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如上世紀(jì)三十年代,上海大舞臺演出《高老莊》,由蓋叫天之子張翼鵬飾孫悟空,周信芳弟子陳鶴峰飾豬八戒。陳鶴峰上場時先用丑角說白,演到高老莊招親時改為大嗓小生,此時他所戴的豬頭臉子往里一扣,再一轉(zhuǎn)身,頓時變成了小生臉,令人叫絕。豬八戒招親酒醉,在帳中突現(xiàn)原形,把高家人嚇得大喊大叫,豬八戒驚醒過來,發(fā)現(xiàn)不好,趕緊使用法術(shù)使大家都跟著豬八戒跳起舞來,整臺戲頓時熱鬧非凡,觀眾笑聲一片。
還有一出以豬八戒為主角的戲是京劇《盜魂鈴》,該劇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屬于《西游記》,講的是豬八戒保唐僧西行取經(jīng),路遇女妖,女妖將其誘入洞中,洞內(nèi)設(shè)有“魂鈴”,只需搖動便能攝人魂魄。豬八戒將鈴盜走,引來眾妖隨后追趕,得孫悟空接應(yīng),將眾妖殺敗。筆者曾在三十年代中期于北平前門外慶余戲院觀賞過這出由“伶界大王”譚鑫培之婿、著名老生王又宸演出的戲。
《盜魂鈴》這出戲,并不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發(fā)展,只著重王又宸飾演的豬八戒演唱京劇各個行當(dāng)?shù)某?,從頭至尾,以顯示其多樣的藝術(shù)才能。他在出場前的“悶簾”先唱[西皮導(dǎo)板]:“一馬離了西涼界”,出場后卻不按《武家坡》原詞而唱,而是將若干老生名劇各選一句精彩唱詞,來了個連綴演唱。嗣后,他還獨自將京劇《二進(jìn)宮》的三個主要角色串成一氣來唱,稱為“一趕三”。除了他本行的老生楊波外,還反串了青衣李艷妃與銅錘花臉徐延昭。整出戲插科打諢,博得觀眾一笑。
京劇《盤絲洞》是上海京劇院十幾年前編演的神話劇,方小亞飾演的蜘蛛精文武并重,顯示了出眾的才華和扎實的功力。而白濤飾演的豬八戒,充分發(fā)揮其丑行的喜劇特色,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豬八戒形象。因為過去的豬八戒的扮相,多為黑臉,當(dāng)眾加幾筆白道;白濤則將整個扮相變成肉色,臉龐、鼻窩部位凸出,將額頭、眼窩和下巴留出以便做戲,類似傳統(tǒng)戲中丑角的小白臉。這樣,能將豬八戒的形象由“豬性”向“人性”靠攏,更加增添了豬八戒的世俗喜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