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能成為當(dāng)代京劇宗師,自有多種因素。而他與同時代文人的交往、合作、互助,恐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和梅蘭芳同時代的文人中,與梅蘭芳有過交往、合作并取得成功的,先后有齊如山、歐陽予倩、包天笑、張彭春、馮耿光、田漢、費穆、吳祖光、許姬傳等等。而其中交往最早、影響最大的,應(yīng)該數(shù)齊如山。
齊如山(1875—1962),河北高陽人,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阮元的門生,父親是翁同的門生。齊如山自幼受家庭教育,博習(xí)古代經(jīng)史,19歲進(jìn)北平同文館學(xué)習(xí)德文和法文,庚子事變,同文館停辦后,他經(jīng)營商業(yè),后幾次游歷西歐各國。在英國,他曾遇孫中山,據(jù)說他還把在北平的義興局作為秘密革命機(jī)關(guān),為辛亥革命出過一些力。
齊如山的故鄉(xiāng)昆、弋腔曾很盛行,他的父輩都喜歡戲曲,常帶他看戲,使他從小就帶有戲曲“細(xì)胞”。在同文館讀書時,他也常和同學(xué)們看戲,對戲曲發(fā)生很大興趣。在游歷西歐時,他又觀看了一些歐洲戲劇,對歌劇、話劇都作了觀覽。回北京后,他從此專心從事戲曲研究。這時,他已是三十五歲以后,正當(dāng)壯年。
齊如山開始對京劇并不太熟悉,也不太熱愛,在歐洲看了西洋戲劇以后,回來再看京劇,大不滿意,認(rèn)為處處不太合理,還寫過一本書名曰《說戲》,立論就是完全反對京劇的。后來,譚鑫培、田際云為正副會長的正樂育化會約他講演,他講了三個鐘頭,內(nèi)容就是說京劇一切太簡單,又把西洋戲的服裝、布景、燈光、化妝等等大略介紹了一下。這個講演受到了出乎意外的歡迎。從此齊如山便與京戲界中人認(rèn)識了。為研究京劇,他跟京劇界人來往很多。一般的外界人,尤其是官員、學(xué)者與戲界人士來往,大都只要認(rèn)識好角,而齊如山則不分好壞都認(rèn)識、相熟,因此幫他忙的人很多。他認(rèn)為,“你想要問一個人專門的技術(shù),那你要問該行的好角;若問京戲界全體的事情,那你就各行都得問。生行的問生行,凈行的問凈行,關(guān)于行頭就得問管箱之人”。每逢看戲,他在后臺,總有人圍著他說話,人們也很愿意告訴他關(guān)于衣服、盔帽、勾臉、把子、檢場、音樂等等。他隨身帶著本子鉛筆,邊問邊寫。演員家中他也常去,婚喪事他也必到。每天回家,便把當(dāng)天所得記錄在本子上。最初是隨便寫,不知分類;后來便分類記錄,共寫了好幾捆本子。齊如山根據(jù)這些所得記錄,再參看原有的戲曲書籍《燕蘭小語》、《明僮錄》、《度曲須知》、《揚州畫舫錄》、《劇說》等等,感到京劇理論太少太貧乏,太不受人重視。于是,他感到自己過去對京戲的反對和輕視都是不對的。京戲是有道理的,只是未加綜合整理分析、湮沒失傳很多。他認(rèn)為,“學(xué)界中人,不但新學(xué)者鄙視國(京)劇,而舊學(xué)者也以為它是小道,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也沒有人來研究”。他根據(jù)自己所得所知,寫了十幾種京劇理論著作,《說戲》之外,有《觀劇建言》、《中國劇之組織》、《戲劇角色名詞考》、《京劇之變遷》、《臉譜說明》、《臉譜圖解》、《國劇身段譜》、《上下場》、《戲班》、《行頭盔頭》等等。這些論著,很多是屬于京劇基礎(chǔ)理論建設(shè)范圍,在當(dāng)時是具有開拓意義的。也有些著作如《京劇之變遷》匯集作者歷年登載報刊的文章,以談京劇歷史變革為主體。由于齊如山受西方現(xiàn)代文化影響較多,又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京劇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觀點比較先進(jìn),主張京劇革新,對舊東西并不一概否定,對新東西也不盲目肯定。這些著作,比起舊時的《伶人小傳》、《梨園逸事》來,自有其進(jìn)步意義,就是對現(xiàn)在的京劇改革事業(yè),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應(yīng)該說,齊如山的京劇理論為京劇事業(yè)作出了不小的貢獻(xiàn)。
齊如山對京劇事業(yè)的更大貢獻(xiàn),在于他和梅蘭芳的合作,在于他為梅蘭芳所編寫的幾十部京劇劇本。
齊如山在認(rèn)識梅蘭芳以前,就曾編寫過話劇劇本《女子從軍》(非《木蘭從軍》),又為梆子班寫過《新頂磚》、《新請醫(yī)》,都未能排演,有些灰心,于是不愿再輕易編戲,而只是看戲。
1912年,梅蘭芳已在京劇界有了很大的叫座能力,齊如山幾次看了他的戲后認(rèn)為:“藝實平平。可是有他特別長處,就是天賦太厚,‘學(xué)界中所謂天才太好’?!睉蚪缋陷叧Uf,演戲有六個點,合于六點便是好角,差一個點就要減色若干。這六個點就是:第一點是嗓音好,第二點是會唱,第三點是身材好,第四點是會動作,第五點是面貌好,第六點是會表情。嗓音好,不會唱,或者是身材好,不會動作,或者是面貌好,不會表情,都不能成名家。一、三、五三點是以天賦為重,人力幫助甚微。二、四、六點以人力為重,指點好,傳授好,自己再用功,定能有很大功效,很大成就。齊如山認(rèn)為梅蘭芳前三個點都很優(yōu)越,后三個點可以加工,會很快進(jìn)步的。他就想多看一看梅蘭芳的戲。一次看梅蘭芳演《汾河灣》后,他給梅蘭芳寫了一封長達(dá)約三千字的信。這是齊如山給梅蘭芳的第一封信,從此也就開始了梅蘭芳與齊如山二十年的合作史?,F(xiàn)摘錄原信其中的一段。
“昨觀《汾河灣》,演得很好,一切身段,都可以算是美觀,尤以出入窯之身段最美,所以美麗原因,在水袖運用的合宜,為該身段增色很多,以后仍應(yīng)再多注意。此戲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窯門一段,您是閉窯后,臉朝里一坐,就不理他了,這當(dāng)然是先生教的不好,或者是看過別人的戲都是如此,所以您也如此。這是極不應(yīng)該的,不但美中不足,且甚不合道理。有一個人說他是自己分別十八年的丈夫回來,自己雖不信,當(dāng)然看看也有點像,所以才命他述說身世,意思那個人說來聽著對便承認(rèn),倘說的不對是有罪的。在這個時候,那個人說了半天,自己無動于衷,且毫無關(guān)心注意,有是理乎?別的角雖然都這樣做法,您則萬萬不可,因為果如此唱法,就不夠戲的原則了。或者有人說,此處唱旦角的正好休息休息,就更不合國劇的規(guī)則。國劇的規(guī)矩,是永不許有人在臺上歇著,該人若無所事事,便可不用上去。龍?zhí)纂m為助威的人員,但也應(yīng)有表現(xiàn),昆曲對于此等,那么這套話可以不注意么?再者聽到他當(dāng)年夫妻分離的情形來,自己有個不動心不難過的么?所以此處旦角必須有極切當(dāng)?shù)谋砬?,方算合格,將來方能成為好角。吾把生角唱時,對某一句應(yīng)有怎樣的表情,大略寫在下邊,請您參考?!?/p>
接著,齊如山就詳細(xì)地為梅蘭芳設(shè)想表演方案:當(dāng)薛仁貴唱到“家住絳州龍門郡”時,旦角如何表現(xiàn);唱到“薛仁貴,好命苦,無親無鄰”又如何反應(yīng);再從“幼年間父早亡母又喪命,撇下了仁貴受苦情”到“每日里窯中苦難盡,無奈何立志去投軍”等等,都作了指導(dǎo)。
齊如山發(fā)信后,原想也不過隨意寫來,不會有什么效果。過了十幾天,梅蘭芳又演此戲,他又去看。梅蘭芳竟完全照他信中所寫改演,而且受到觀眾熱烈歡迎。這下引起齊如山很大興趣,也很興奮。梅蘭芳當(dāng)時已是北京京劇舞臺最紅的名角,肯如此聽話,確實難得。從此每看一次戲,齊如山就必給梅蘭芳寫一封信。先后兩年多竟寫了一百多封信。齊如山從此也就成為梅家的常客,此后又為梅蘭芳策劃編演新戲。
齊如山為梅蘭芳編演的第一部新戲
是《牢獄鴛鴦》。這是舊式格局,編得也很平常,但卻受到歡迎。于是就編第二部戲《嫦娥奔月》,這次是新編新演,對京戲旦角的舊式頭飾、舊式服裝都進(jìn)行重新設(shè)計,根據(jù)古畫設(shè)計發(fā)髻、服裝、佩件,創(chuàng)造了淡雅、仙氣、詩意的舞臺形象,還為嫦娥設(shè)計了采藥的花鋤舞,這樣就使《嫦娥奔月》面目一新,在京劇舞臺獨樹一幟,從此就有了“古裝戲”這個新品種。
繼《嫦娥奔月》后,齊如山和梅蘭芳又編演了《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這些“紅樓戲”、“神話戲”吸收了昆曲載歌載舞的特點,繼承傳統(tǒng),發(fā)展、創(chuàng)造,為京劇古裝戲開拓了新路。當(dāng)時北京別的戲班都以角色齊備、名伶會集出名,而梅蘭芳則異軍突起,以突出個人編演新戲出奇制勝,賣座特盛。齊如山的理論是:“梅蘭芳所在的吉祥園,要和第一舞臺競爭,要避自己的短,利用自己的長。第一舞臺是新蓋的新式舞臺,又有轉(zhuǎn)臺,又有布景,吉祥園是舊式舞臺,蓋的不講究,座位又太差。行頭,人家是從上海新制,衣服都是耀眼真光,你們都是污舊不堪。角色,人家有楊小樓、王瑤卿、王鳳卿、龔云甫等等,你們這個班就是靠梅蘭芳。就該以梅為主,為他編戲,行頭要出新,他們靠布景,我們靠身段。”果然這些戲賣座極佳,從此戲班中人都對他敬仰,梅蘭芳更是言聽計從。兩人合作得更好。接著又編寫了《洛神》、《紅線盜盒》、《廉錦楓》、《太真外傳》、《上元夫人》等戲,并把古代的舞,如羽舞、拂塵舞、劍舞、杯盤舞、垂手舞安排進(jìn)每部戲。梅蘭芳還學(xué)排了十幾出昆曲好戲:《游園》、《驚夢》、《尋夢》、《折柳》、《思凡》、《鬧學(xué)》、《佳期拷紅》、《驚丑》等等。同時,齊如山也為他編演時裝新戲《一縷麻》等,形成了梅蘭芳演藝史上最興盛時期。
齊如山為梅蘭芳編演的京劇,據(jù)他回憶錄所載,有《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天女散花》、《洛神》、《廉錦楓》、《俊襲人》、《一縷麻》、《西施》、《太真外傳》、《紅線盜盒》、《霸王別姬》、《生死恨》、《木蘭從軍》、《鳳還巢》、《童女?dāng)厣摺贰ⅰ堵楣毛I(xiàn)壽》、《上元夫人》、《緹縈救父》、《春燈謎》、《春秋配》等等?!吨袊﹦∈贰方榻B齊如山所編劇目還有《宦海潮》、《鄧霞姑》。其中很多戲不僅成為梅蘭芳的保留劇目,有些還成為京劇流行劇目。
齊如山對京劇所作的貢獻(xiàn),還包括幫助梅蘭芳將京劇藝術(shù)發(fā)揚到國外。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東渡日本演出,1924年第二次訪日演出,齊如山都是出大力的牽線人,并擔(dān)任顧問隨團(tuán)出訪。1930年,梅蘭芳首次訪美演出,齊如山也出力多多,他和張彭春擔(dān)任導(dǎo)演及顧問。齊如山還在籌備赴美期間編寫了兩部書,一本就是《中國劇之組織》,介紹中國京劇知識;一本是《梅蘭芳》,介紹梅蘭芳家族及歷史。赴美演出結(jié)束回國,齊如山還撰寫了《梅蘭芳游美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自北京移居上海,和齊如山來往漸少,只是互相通信。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梅蘭芳蓄須明志,不登舞臺。全國解放前夕,齊如山去了臺灣,在臺灣繼續(xù)研究京劇理論,活到八十多歲。
梅蘭芳和齊如山交往、合作、成功的故事,對當(dāng)代戲曲藝人如何虛心接受觀眾意見、改進(jìn)藝術(shù);怎樣與知識分子合作、推動劇種革新,最終成為一代大家,都有深遠(yuǎn)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