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的很多地方再次遭遇了“暖冬”,該冷的時候不冷,這樣的天氣最容易叫人生病。
這不,前幾日一股強大的寒流來襲,很多人沒來得及添加衣物,醫(yī)院多了許多病號不說,連我們藥房也有很多人來買藥。在選購藥品的人流中,一對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做媽媽的一個勁兒把孩子往賣中藥的專柜拽,兒子十五六歲,很不情愿地跟在母親身后。中藥柜的營業(yè)員正忙著,我便過去接下了那位媽媽手里的方子。
“媽!我們還是買西藥吧!”兒子緊鎖著眉頭,央求著母親。
“這孩子!方子都開好了,能不要嗎?”
“可中藥太苦了!”
“虧你還自稱男子漢呢?這點苦怕什么?良藥苦口利于??!”
“呵呵,吃藥怕不怕苦可跟男子漢沒什么關系?!蔽衣犞鴥赡缸拥膶υ捰X得有趣,忍不住也插了一句,“小伙子,我有三大秘訣,讓你喝的中藥不那么苦?!?/p>
“不就是放糖嗎?我試過,味道更怪!”看來他自己已經試過不少方法了。加糖,是很多人服中藥的誤區(qū)。其實,在一碗中藥里加一兩勺糖對減少苦味并沒有什么作用,相反還會因為糖與中藥里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當然,我的秘訣沒有這么簡單,而且還十分有效。我告訴那孩子,我有三大秘訣——
秘訣一:用吸管吸中藥
由于人舌頭上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所以我的第一個秘訣就是:用吸管吸中藥。
吸中藥時,將吸管放在舌根處,讓藥液直接進入咽喉,避免藥液接觸舌尖或舌頭中部的味蕾,這樣自然就能很大程度上地減少苦味。吸管的選擇,以口徑大的酸奶管為宜,便于輸送藥液。當然,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使用這個方法,以免飲用時不慎導致嗆咳。
秘訣二:涼一下再喝
另一個減輕苦味的方法是不要趁熱喝中藥(解表發(fā)汗藥除外)。這是因為舌頭的味感與溫度有關。通常,舌頭對37℃左右的溫度尤為敏感,所以當藥湯溫度在37℃時,感覺最苦,高于或低于37℃,苦味就會減弱。但是,過高溫度的湯藥易燙傷口腔黏膜及食管。所以中藥湯劑煎好后,最好先涼一下再服。實踐證明,當湯藥的溫度控制在15℃~37℃之間時,苦味較弱。
秘訣三:喝完藥后用涼水漱口
味蕾受涼水刺激時,對味覺的敏感度會降低。因此服藥后用涼水漱口,可使苦味迅速減輕。漱口后再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此外,服藥速度與舌頭感受到的苦味多少有關,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故服用中藥宜快不宜慢。當然,有些湯藥若有必要,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酌情配伍甘草、大棗之類的中藥進行調和,以降低苦味。
那孩子聽了,將信將疑,他媽媽聽了倒是很高興,趕緊抓好藥回家了。
味苦、服用不方便一直是中藥的弱點之一,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減輕中藥的苦味。如果“因噎廢食”,因此拒絕服用中藥,則實在有些得不償失了。我把這“三大秘訣”寫在這里,讀者朋友,您覺得是不是可行?或者您可以親身實踐一下。
編輯/張宇 zhangyu@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