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在堿性土壤中產量往往不高。日本科學家最近通過基因工程,在鹽堿地上種出了高產稻。
據日本《每日新聞》日前報道,鐵元素是水稻等植物生成葉綠素所必需的物質,鐵元素不足將導致光合作用不充分。為了吸收鐵元素,水稻、大麥等植物的根部可分泌麥根酸。麥根酸使鐵元素轉變成易溶于水的物質,再被植物吸收進體內。而在堿性土壤中,麥根酸被中和,這會影響植物吸收鐵元素的能力。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植物合成麥根酸的過程,并確定了植物參與合成麥根酸的基因。參與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西澤直子發(fā)現,麥根酸由蛋氨酸經過4步化學反應生成。
由于大麥生成麥根酸的能力比較強,日本研究人員嘗試把在第三步化學反應中起作用的大麥基因植入水稻,然后把這種轉基因水稻栽培在堿性土壤中,最后這些水稻的產量達到了普通水稻在堿性土壤中產量的4倍。
日本研究人員現在已經分辨出在第四步化學反應中起作用的大麥基因。西澤直子說,如果把這種大麥基因也植入水稻,那么轉基因水稻的產量可望再上一個臺階。
堿性土壤廣泛分布于中東、澳大利亞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qū),占到世界陸地面積的25%至30%。西澤直子說,這項成果對世界半數人口的主食——稻米的增產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