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日開始,廣州市區(qū)開始全面“禁摩”,人們騎著摩托車穿梭在街頭巷尾的景象已經成為廣州城區(qū)永久的回憶。
為了讓車主和市民更好的適應,廣州市設置了為時半個月、以宣傳教育為主暫不執(zhí)罰的緩沖期。1月16日起,將對違法進入禁摩范圍內的摩托車發(fā)現(xiàn)一輛查扣一輛。此后,除執(zhí)行任務的軍警用摩托車外,作為廣州人最熟悉的四大交通工具之一的“摩的”,將在這座城市徹底消失。
1月1日,“禁摩”首日,廣州2000名交警上路設點查車。元旦假期,中心城區(qū)路面摩托車明顯減少,一些地鐵口仍有不少搭客摩托上演著最后的瘋狂。
1月4日早7時20分,元旦后的第一個上班日,廣州市海珠區(qū)。黃小姐在等20路公交車,以到達4站外的地鐵站。此前,小區(qū)門口招手即有的3塊錢“摩的”是她每日的出行工具,而現(xiàn)在唯一到達地鐵的公交至少15分鐘一趟。
作為“禁摩”后廣州市40萬轉乘公交的市民之一,黃小姐有些擔心,她認為,公交線網(wǎng)的完善需要時日,而目前,地鐵網(wǎng)絡覆蓋不全,打出租車成本太高,電動自行車不準上路,自行車只能走近程,很難找到一種有效的交通工具,來代替摩托車給以往生活帶來的便利。
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市民期待“禁摩”。中山大學的張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早就盼望著“禁摩”了。她說,“我每天在街道上行走,都要提心吊膽,摩托車經常出其不意地從身邊呼嘯而過。”張女士把“呼嘯”二字說得重重的,并拉長了聲調。在廣州許多市民都有類似經歷。市民反映,摩托車主要的問題是不易管理,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給市民帶來安全隱患。
禁摩面前,廣州的城市管理體系面臨著考驗。一位關注廣州“禁摩”進程的學者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禁摩”將導致兩大變動:一是將導致公交、地鐵交通壓力增大;二是城鄉(xiāng)接合部等地方的居民可能面臨出行難問題。來自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摩的”司機表示禁摩后會選擇買微型面包車跑地下營運,這將帶來新的城市管理難題。
對于“禁摩”后的公交壓力,廣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交通部門已制定了限摩后的配套公交方案,大力推行“公交優(yōu)先”,并承諾將增加晚班線路覆蓋率,進一步完善新城區(qū)的線路規(guī)劃、新城區(qū)以及邊遠城區(qū)與中心城區(qū)的銜接,地鐵與公交車的銜接,而公交地鐵優(yōu)惠聯(lián)程票也推出在即。
目前,全國已經有35個城市發(fā)出了摩托車禁令或者限制令,但還沒有哪個城市像廣州這樣,擁有如此龐大的摩托車保有量,也沒有哪個城市的市民,會像廣州人這樣如此依賴摩托車。摩托車退出廣州,對很多市民來說,他們失去了一種廉價快捷的交通工具,但是禁摩對預防犯罪、改善交通、降低污染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在廣州的城市化建設中,將成為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