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即消渴病,主要是過服辛熱食品,即膏梁厚味;或精神長期受刺激,如忿怒或思慮過多都可造成此病,古醫(yī)又稱三消。
1 上焦為上消,即心肺受損多因感冒發(fā)熱久治不愈,燥熱傷肺損傷肺陰。或勞累過度汗出過多損傷津液引起肺陰虧損,或溫病久治不愈耗傷肺陰,成為上消即上焦受病。治療可用甘淡辛涼的藥物,先清其熱燥,再以滋陰之品大補真陰,方藥金銀花、連翹、菊花、蘆根、花粉、葛根、桑葉、蒲公英、地丁草、石膏,后用滋陰之品沙參、麥冬、元參、生地、知母、女貞子、山藥、何首烏、龜板、鱉甲補之。如氣陰兩虛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沙參、麥冬、知母、葛根、生地、五味子長期服用。
2 中焦為中消,中焦是脾胃,多因長期服食辛熱厚味之品使脾胃燥熱,消食善饑,多吃多飲。治療:先清脾胃實熱,如有陰虛以滋陰藥補之。如胃有積滯,可用承氣湯急下之,通腸道腐物保存津液,再以清熱解毒藥清其余熱,后滋補陰液。方藥:金銀花、連翹、地丁草、蒲公英、石膏、知母清余熱后用玉女煎、清胃湯、增液湯治療。胃有濕熱者,可用燥濕清熱之藥黃連、黃芩、黃柏、茯苓、澤瀉、滑石粉;有積食者可用山楂、陳皮、半夏、建曲、葛根、花粉、大黃等藥。
3 下消即下焦,屬肝腎,是由中上焦有燥熱下移下焦,燥火損傷肝腎陰液,或是肺有病,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引起下消,或是勞累過度損傷腎陰或肝氣不舒,氣血瘀滯化熱引起。先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蘭根、夏枯草、石決明、牡蠣、葛根、花粉、大黃清熱解毒,潛陽降逆,余熱解后再用滋陰之品填補真陰,常用的有六味地黃丸加減,或用山藥、葛根、花粉、枸杞子、女貞子、阿膠、龜板、鱉甲、生地、麥冬、元參滋補,氣陰兩虛用地黃引子,生地、熟地、人生、天冬、炙干草、麥冬、炙杷葉、石斛、澤瀉、炒枳實各等份,研末每服10g,1日2次。
消渴病兼癥
(1)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不可服止血藥,以活血化瘀、涼血鎮(zhèn)肝潛陽藥使血歸經(jīng),血可止,眼底不留瘀血.眼可明。方藥:菊花、桑葉、黃芩、雙花、連翹、絲瓜絡(luò)、車前子、澤瀉清熱涼血,赤芍、大黃、丹皮、梔子、白茅根、澤蘭葉活血化瘀,牛膝、石決明、木通引熱下行。血止后用生地、麥冬、花粉、石斛、枸杞子、沙參、葛根、山藥補真陰。如氣血兩虛者,用健脾補腎方補之。方藥: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山藥、女貞子、芡實、牡蠣等藥。
(2)兼心血管疾病
因上焦實熱和燥熱引起的口渴多飲,心動過速,夜臥不寧,此癥用清熱解毒潤燥養(yǎng)陰寧神治療。方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桑葉、菊花、紫花、地丁、茵陳、苦參清熱解毒潤燥,白芍、石決明、磁石、朱砂、珍珠母、牡蠣鎮(zhèn)潛寧神,此方對心動過速、睡不安、口渴多飲有效。
消渴病后期肺、脾、腎功能損傷失調(diào),不能運化水濕引起氣血瘀滯,出現(xiàn)心動過緩,方藥用黃連、黃柏、黃芩苦寒燥濕,茵陳、滑石、苦參、茯苓、竹葉清熱利濕,用丹皮、丹參、赤芍、郁金、葛根、竹茹活血化瘀,使血脈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