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敘述了對103例眩暈病人運用中醫(yī)辨證施護理論進行護理并觀察結果。
關鍵詞 眩暈癥 辨證施護
眩暈癥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個癥狀。眩是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物模糊;暈是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出現(xiàn),統(tǒng)稱為眩暈。西醫(yī)中的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貧血、內(nèi)耳迷路病、神經(jīng)官能癥等疾病均可參照進行辨證施護。
1 臨床資料
104例均為住院病人,男性32例,女性71例,年齡30~40歲15例,41~55歲52例,55~65歲28例,65歲以上8例。分型為肝陽上亢型48例,氣血虧虛型36例,痰濁中阻型7例,腎精虧損虛13例。
2 分型護理
2.1 肝陽上亢型:表現(xiàn)為眩暈耳鳴、頭脹痛、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煩勞或惱怒時癥狀加重、舌質紅、苔黃、脈弦。
2.1.1 治療原則:育陰潛陽、平肝熄風。
2.1.2 施護特點:此型病人多為陰虛陽亢,上擾清空而起,癥狀較重,情緒易激動,煩躁易怒。
2.1.3 施護注意事項
(1)做好心理護理,采用安慰、誘導等方法轉移病人注意力,盡量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心情愉快。
(2)避免七情所傷或過勞。親切與病人交談,了解其心中憂郁,進行開導,使其心情舒暢。
(3)可按壓百會、風池、三陰交等穴,以清熱定痛、舒肝理氣。
(4)飲食宜清淡,可給水果、蔬菜、瘦肉,忌煙、酒、辛辣之品。
2.2 腎精虧損型:表現(xiàn)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沉細數(shù)。
2.2.1 治療原則:溫腎壯陽利水。
2.2.2 施護特點:此型為腎精虧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腦發(fā)眩暈。
2.2.3 施護注意事項
(1)情志護理:此型病人情緒低落,多思善慮,常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要充分重視患者的情感活動,解除精神負擔,正確對待和戰(zhàn)勝疾病。
(2)病室宜向陽,避免對流風。
(3)可適當參加鍛煉,如打太極拳、氣功,以減少思慮,節(jié)制房事,起居有常,有利于病體恢復。
(4)可針灸腎俞、肝俞、脾俞、氣海,以對機體進行調(diào)整和平衡。
(5)飲食宜補養(yǎng),給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3 氣血虧虛型: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動則加劇、砸色蒼白、心悸失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3.1 治療原則:補養(yǎng)氣血、寧心益智。
2.3.2 施護特點:此型病人因思慮傷脾,以致脾胃虛弱,不能健運水谷以生化氣血,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氣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而發(fā)生。
2.3.3 施護注意事項
(1)病室整潔、向陽、光線適宜,避免噪聲及不必要的翻動。
(2)減少探視,為病人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靜養(yǎng),以利康復。
(3)注意觀察病情,輕者閉目養(yǎng)神,重者應臥床休息。體位改變宜緩慢,護理人員操作宜輕柔,并觀察眩暈發(fā)作的時間、程度、誘發(fā)因素、發(fā)作時的伴隨癥狀及血壓變化。
(4)可針灸頭維、氣海、三陰交、足三里、脾俞。
(5)飲食應以營養(yǎng)豐富的高蛋白為主,忌飲濃茶、咖啡。
2.4 痰濁中阻型: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如裹、胸悶、倦怠無力,甚則惡心、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
2.4.1 治療原則:健脾利水,化濕祛痰。
2.4.2 施護特點:此型多為恣食肥甘,損傷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濕聚生痰,則清陽不長,濁陰不降而發(fā)。
2.4.3 施護注意事項
(1)應多與病人交談,使病人心情開朗,保持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
(2)房間宜敞亮、通風,溫度適宜、干燥。
(3)可針灸內(nèi)關、神門、豐隆、脾俞,以安神寧心,降火化痰。
(4)飲食宜清淡開胃,消食順氣,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并少量多餐;產(chǎn)氣、油炸、干燥食物少用。
3 結果
從表中看出,眩暈患者以肝陽上亢及氣血兩虛多見,分別為46.6%及35%;各型眩暈患者通過治療及精心護理,都可獲得滿意療效,即治愈數(shù)大于好轉數(shù)。
4 討論
本癥以中年婦女多見,特別好發(fā)于內(nèi)向型性格的人,病人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將心理護理做為護理重點,使精神狀態(tài)處于最佳狀況,促其早日康復。
眩暈癥是一復雜的病理過程,病理性質有實、有虛,以虛證為多,實證主要是肝陽、痰濁,虛證主要是氣血、腎精虧虛,而虛實之間又相互夾雜而成本虛標實之象,故辨證施護非常重要。護理時除根據(jù)不同的證型,還應結合氣候、季節(jié)、個體差異等給予不同的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diào)護,而且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應充分體現(xiàn)整體觀念及辨證施護這一中醫(yī)特色,才能不斷提高臨床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