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強調,今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讓收支全額納入地方基金預算管理,任何地區(qū)、部門和單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資”、“舊城改造”、“國企改制”等名義減免土地出讓收入,實行“零地價”,甚至“負地價”,或者以土地換項目、先征后返、補貼等形式變相減免土地出讓收入。
在這則“通知”下發(fā)的前后,有兩則來自媒體的報道同樣值得關注:一則是某個國家級貧困縣在招商引資中被騙百萬;另一則是某縣一位局長因招商引資不力而遭免職。這三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卻透出這樣一個本質性的信息:許多地方通行的傳統(tǒng)招商模式亟待升級。
近年來,招商引資成了地方政府的“一號工程”或“一把手”工程,且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動輒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邀請海內外數千人“趕集”式招商,“零地價”提供大片土地和“凡事好商量”,是時下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的三大“法寶”。這種引資“饑渴癥”必然導致招商“綜合征”:有的合同雖然簽了,但自此就沒了下文;有的項目進來了,但其目的是為了“圈地”、“騙貸”。例如,近年來招商引資中出現(xiàn)的騙局和投資陷阱已屢見不鮮,為何有些地方政府明知有詐,還要樂此不疲?個中原委固然有許多,但各得其所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投資商圈到了錢,地方政府引來了“資”。
按理說,政府生產的是公共產品,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政府的精力和資金應該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健全法律法規(guī)、保護知識產權,營造重誠信、講規(guī)則、有秩序的市場環(huán)境,而不是以行政之手去直接參與招商引資。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真正做起來卻變了味,跑了調。
其實,“招商引資綜合征”的背后是政府之間的標桿競爭。
翻開縣市的“十一五”規(guī)劃,“工業(yè)強縣(市)”無一例外地成了各地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的重中之重。如何“工業(yè)強縣”?惟有項目和投資的支撐;項目和投資從何而來?只能招商引資。按這個邏輯,每個地方的上策都是招商引資,競爭中的拼搶與較量也就自然形成。
換言之,這種競爭格局在現(xiàn)行的分權模式下在所難免。由于財政體制的分灶吃飯,誰的發(fā)展速度快誰就有更多的實惠和更多的話語權,由此形成了地方政府間的“標桿競爭”。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往往承受著更大的發(fā)展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上級,更來自當地干部群眾。在區(qū)域經濟競爭的大背景下,一個地方發(fā)展慢了,不僅上面“不答應”,當地官員和老百姓也會有“怨言”。因此,加快發(fā)展并不是哪一個領導的愿望,而是當地所有人的愿望。
由此可見,要緩解這種壓力,招商引資無疑是各地尤其是欠發(fā)達地區(qū)加快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招商引資本無可厚非,問題是,一些地方的做法是政府直接參與招商,甚至一年到頭,每個領導和單位都有招商引資任務,實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即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出去招商,而且無論單位大小都要上陣。前不久,某縣一位局長因招商引資不力而被免職,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種招商“狂熱癥”必然導致政府職能的錯位和缺位,也必然導致政府部門降低“門檻”來一味地迎合投資商。
記得一年前在江西南部某縣采訪調研時,一位當地領導告訴我,他一年中有一大半的精力花在招商引資的接待和考察上,縣里大小部門和官員都有招商引資的硬任務,每年從財政中拿出上百萬元組成了幾十支招商小分隊,分散到沿海發(fā)達地區(qū)駐點招商。為了完成任務,不僅要把投資商供著、哄著,不斷地滿足他們各種要求,而且有時還不得不違心地打一些“擦邊球”。他也知道這種做法與政府的職能相悖,但周邊縣市都在為此相互拼搶,不這么做就會淪為“鍋底”。能不能引入一種市場化的招商模式?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他。顯然,這也是眼下許多地方政府領導面臨的共同難題。
因此,如果地方政府間的標桿競爭格局和規(guī)則得不到改變,現(xiàn)行的招商模式得不到升級,或者說不能探索一種招商行為市場化的引資模式,招商引資的拼搶現(xiàn)象還將繼續(xù),變相減免土地出讓收入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