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題材作品群”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他想象中的古典中國形象,并梳理出其“想象一一尋夢一一幻滅”三部曲。芥川龍之介沉陷于古典中國世界而不愿自拔,是使其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抉擇中最終倒向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
[關(guān)鍵詞]芥川龍之介古典中國現(xiàn)實中國想象
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題材作品群”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略帶神秘色彩且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古典中國圖景,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索、他的探求、他的理想以及中國古典文化對他的深刻影響。不過,由于芥川作品的短篇性質(zhì),決定了這種描繪只能是零碎的、片斷的、不連貫統(tǒng)一的,但從總體上看是清晰的。
一.想象中的古典中國世界
(一)純真善良的中國人
在芥川的中國題材作品群中,有一群善良的小人物。
《仙人》中的李小二是一個忠厚老實、富于同情心的人。一天,李小二因避雨而躲進一座破山神廟,看見一個“穿著又臟又破的道服”的老道士,李小二立刻產(chǎn)生了想對他說點什么的愿望。因為“像落湯雞一樣的老人的樣子,讓他產(chǎn)生了幾分同情”。此時的李小二身無分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關(guān)懷的人。然而當(dāng)他看到老道士的情形時,覺得“自己在一切方面都是生活上的優(yōu)越者”。于是他一邊想辦法和老人搭話,一邊表示了自己對老人的同情和安慰。為了不使老人感到他是在施舍憐憫,他盡量談自己賣藝的艱辛,談生活的不易。這種下層人民樸素的感情是多么崇高!
《奇怪的再會》寫在日清戰(zhàn)爭中一名叫阿蓮的中國少女(本名孟惠蓮)被一個日本軍官帶回日本作妾,因長期孤獨和日夜思念中國情郎而最終精神崩潰,住進精神病院的故事。阿蓮對愛情忠貞不渝,盡管在日本有房子,有傭人,衣食無憂,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阿蓮對中國情郎的愛。這不能不令人對這位不幸的少女肅然起敬。
但是,上述作品比起《南京的基督》來還是遜色多了?!赌暇┑幕健房梢哉f是芥川表現(xiàn)中國人人性之美最突出的一篇。作品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宋金花的十五歲少女。她夜夜在家里接客,完全是生活所迫。因為除了她,家里只有一個“已經(jīng)直不起腰來”的老爹,如果不做這個買賣,她和爹都得餓死。但是,宋金花又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妓女。她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她有一顆純潔美好的心靈。“她和同行姐妹不同,從不吹牛撒謊,也不虛榮浮蕩。只是每天晚上帶著愉快的微笑讓到這間陰暗狹小的屋子里造訪的各色客人取樂”。也就是說,宋金花實際上還是個不諳世事、純真善良的少女,社會的骯臟污濁之氣還沒有浸染她純潔的心靈和善良的本性。如果不是無以為生,她該是一位多么清純的姑娘!更為難得的是,“要是偶爾得到客人比事先講好的價錢稍多的錢,她便會高高興興地讓爹多喝一杯老酒,滿足一下他那點嗜好”。在不幸患上了性病后,她不是按照同行姐妹教她的方法把病傳給客人,而是拒絕客人的要求。遇到被客人糾纏時,她就干脆把她的病癥拿給客人看。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勇氣,比起那些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紳士淑女們來,不知要高尚多少倍!
另外,《酒蟲》中的劉大成憨厚老實,甚至有些愚鈍,也挺可愛的。
(二)充滿真情的人世間
《杜子春》被譽為是“充滿真愛的作品”。其主人公杜子春原是洛陽富豪之子,曾經(jīng)沉溺于紙醉金迷的生活而不能自拔。后來經(jīng)過三起三落,終于認(rèn)識到人的勢利和寡情,于是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了厭惡,對人世間的真愛失去了信心。他想遠(yuǎn)離俗塵,當(dāng)一名逍遙神仙。經(jīng)過種種考驗,他都始終閉口不言,甚至在地獄中看到父母遭受嚴(yán)刑拷打,開始他還想挺過去。這時,耳邊傳來母親微弱的聲音:“不要擔(dān)心我們。不管怎樣,只要對你有利,就比什么都強。不論大王問什么,你不想回答的話就保持沉默吧?!甭牭饺找顾寄畹哪赣H的聲音,想到母親在自己遭受磨難時不但沒有絲毫怨恨,反而一門心思替兒子著想,與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相比母愛是多么崇高和偉大!于是,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只見他淚如雨下,跌跌撞撞撲向老馬,抱著半死的老馬的脖子,大聲叫道:“媽媽……!”多么感人的場面!不管是什么人,看到這兒都不會不為主動容吧?
除了“母愛”,芥川的這個作品還讓我們感受到長者的“慈愛”。芥川筆下的鐵冠子變成了一位引導(dǎo)杜子春認(rèn)識現(xiàn)實、熱愛生活的慈善長者。對杜子春的失約,他非但不責(zé)罵,反而激勵說:“如果當(dāng)時你還不出聲,那么我就會立即取你性命”。他是一位宣揚人間真愛的令人尊敬的仙人。
這樣,整篇作品就洋溢著人間的溫情和關(guān)愛。芥川不僅突出了真愛的偉大力量,而且對這種愛給予了高度贊揚。與此相似,《奇遇》中女子的父母也扮演了慈愛長者的形象。他們明知女兒和女婿的話是編造出來的,卻對他倆的表演給予默契配合,幫助他們完成了結(jié)合的夙愿。他們胸襟何其寬廣!
而這部作品的主人公——一對暗中相戀的小青年則迫于社會輿論壓力,“巧妙”地演了一場戲,終成眷屬。作品的真正的意義在于對“純真愛情”的熱情歌頌和對“真愛”的巨大力量的贊美:一個原本沉湎酒色、五毒俱全的紈绔子弟,由于“純真愛情”的感召,毅然拋棄了過去的生活方式,甚至連整個生活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真愛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從作品的描述,我們不難想象這對小夫妻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
(三)田園詩般的閑適生活
《野人生計事》第一節(jié)“清閑”中,芥川一開頭便引用了唐末詩人李九齡的一首詩:“亂山堆里結(jié)茅廬,已共紅塵跡漸疏。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這首叫《寄山中友人》的七絕,描繪了隱居山林的詩人悠然自得的生活。顯然,芥川對這種生活是很傾心的,他非常向往古人的這種隱居生活。在中國題材作品里,也反映了他的這種愿望?!毒葡x》中的劉大成在沒“治病”以前是“長山少有的大富之一”,日子過得快意舒適。蠻僧打攪那天,他“正在一間通風(fēng)的屋里,倚著竹床”,和酒友孫先生對弈。《秋山圖》里面,王石谷和惲南田在燈光下一邊品茗,一邊論畫,創(chuàng)設(shè)出詩一般的意境。王煙客為了收藏字畫,甚至用二十鎰黃金易得李營丘的《山陰泛雪圖》,可見雖算不上富有,但日子并不清貧?!镀嬗觥分械耐跎谒山刑铮磕暌坏角锾炀腿ナ漳曜?,正是在去松江收租的途中認(rèn)識了自己的“鶯鶯”。在《杜子春》中,最后作為“像真正的人那樣,正直地生活下去”的基本條件,他獲得了泰山南麓的一幢房子,還有一些田地而且四周桃花盛開,宛如世外桃源。這就是芥川想象中的中國文人生活,也是芥川想象當(dāng)中的理想生活。在《中國游記》中,芥川也反復(fù)表達(dá)了這樣的意思??上鐣l(fā)展到芥川所處的那個時代,形成這種田園生活的社會基礎(chǔ)早已不復(fù)存在,這就注定了它只能一輩子存在于芥川的想象之中。
(四)和平安寧的古典社會
1924年4月,在《第四個丈夫》中芥川為我們描繪了拉薩世外桃源般的社會生活。首先這里和平安寧。芥川寫道:“拉薩市民的懶惰肯定是天國的一道壯麗風(fēng)景線。我和妻子坐在鋪著麥稈的門口,抱著膝蓋靜靜地享受著午休的快樂。不只我們這樣,不管哪家門口都坐著兩三個這樣烤著太陽的人”。芥川感慨地說:“這樣充滿和平的景象,在世界各地是見不到的。”其次是這里民風(fēng)淳樸。這里仍遺留著一妻多夫制,“我和另外三個男子共同擁有一個妻子,我一點也不感到不方便,其它三個人也一樣。妻子也平等地愛著四個丈夫?!币粋€一妻多夫制的家庭能平靜地維持,而且每個成員能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相互提防,坦誠相待,可見民風(fēng)之淳樸,而四個丈夫共同撫養(yǎng)嬰兒則體現(xiàn)出男人們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第三是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文章最后是“我”在妻子達(dá)阿瓦的帶領(lǐng)下正在屋外悠然自得地散步。此時的拉薩,家家的院子里都盛開著美麗的桃花。
我們看到,芥川描繪的拉薩是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暴力、沒有動蕩、和平寧靜的社會。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甚至沒有國家機器。人與人之間完全靠道德的力量協(xié)調(diào)維持。雖然如此,整個社會秩序仍然井井有條,人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yè)。顯然,拉薩是芥川的“憧憬之國、理想之鄉(xiāng)、世外桃源”。
二.沉浸在古典中國世界里不愿自拔
基于對古典中國的狂熱迷戀和到中國尋夢的強烈沖動,芥川于1921年3月終于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但是,從踏上上海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發(fā)現(xiàn)想象當(dāng)中的中國和現(xiàn)實中國完全不一樣。眼前破敗、蕭條、骯臟的景象,“徹底打破了芥川龍之介原先對中國所懷有的美好夢想”,“他對中國古風(fēng)的憧憬亦像夢境一般消失了”,“眼前的中國令他失望?!薄谑?,理想破滅了。在我們看來,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因為芥川所描繪的中國完全是靠他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化知識憑空想象出來的,沒有一點現(xiàn)實基礎(chǔ)。但對當(dāng)時的芥川而言,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然而,芥川之所以為芥川就在于,他不是因為理想的破滅而回到現(xiàn)實、關(guān)注現(xiàn)實,反而執(zhí)拗地(或者說頑固地)捍衛(wèi)他的理想,竭力從現(xiàn)實中尋找合乎想象的對應(yīng)物。他為某個想象物得到印證而驚喜,為某個想象物不復(fù)存在而嗟嘆。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猛烈撞擊中,他不愿正視現(xiàn)實,他寧愿逃回古典當(dāng)中。“他像是為了鞭策自己,在旅途中依然醉心于閱讀《水滸傳》、《金瓶梅》等中國古典小說。他埋頭讀書似乎也是為了將自己的視線從令他感到失望的現(xiàn)實中轉(zhuǎn)向‘小說中的中國’世界里去?!边@清楚地表明,芥川不是不能自拔,他根本就是“不愿”自拔!他知道這個古典世界是虛幻的,但他寧可讓自己沉醉其中也不愿醒來。
這樣一來,我們就看到,他一面走在現(xiàn)代中國的土地上,一面卻沉浸在對古典中國的無盡懷念之中,一再看到他對業(yè)已逝去的古典中國的哀嘆。在中國,芥川幾乎對所有的古典表現(xiàn)出罕見的興趣。每到一處,他都要尋訪古跡,憑吊思念或者引經(jīng)據(jù)典地考證一番。比如在西湖,他就“斷橋殘雪”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斷橋是西湖十景中以殘雪出名的景點,因此前人的詩也不少?,F(xiàn)在橋畔的殘雪亭里還建有清圣祖的詩碑。其它的如楊鐵崖的‘段家橋頭猩色酒’,張承吉的‘?dāng)鄻蚧奶\澀’,說的全是這座橋?!以跇诽斓奈骱娭凶x到過‘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玲瓏。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月明中’,即使晝夜不同,所詠情景仿佛也能形成于心中。”在唐代錢塘名妓蘇小小的墓前,在揚州蜀岡;從上海、蘇州開始,一直到秦淮河、廬山、岳麓山……可以說,在整個中國旅行過程中,所有帶有古典色彩的東西都會令芥川思緒飛揚:看到乞丐,他會想到鐵拐李、赤腳大仙看到夜色中的邸宅,他會想到古冢狐仙,想到李太白;看到江湖賣藝的漢子,他會想到《水滸傳》里邊的薛永、李忠……他還經(jīng)常出入青樓酒館,品茗聽曲,且深知其中三昧。在游漢口、洞庭湖和洛陽時甚至還吟詠漢詩數(shù)首。
芥川甚至還產(chǎn)生了所謂的“中國心境”。車過嘉興,“忽然一望窗外,只見臨水的村落之間都架著高高拱起的石橋。水面上清楚地倒映著兩岸的白墻。岸邊還系著兩三只常出現(xiàn)在南畫中的船。面對正吐綠芽的柳樹,望著這番美景,我‘忽’地一下產(chǎn)生了‘中國心境’?!痹谒蝗豢匆娀隊繅艨M的西湖時,也立即產(chǎn)生了這種心境。其實,芥川所謂的“中國心境”,就是當(dāng)他看到的現(xiàn)實中的景致和想象中的古典中國相吻合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興奮、驚喜、滿足、愉悅的心情。這種心情只要一遇到觸發(fā)因素就會產(chǎn)生。
最能讓芥川產(chǎn)生這種“中國心境”的,恐怕要算是北京了。一到北京,芥川的喜悅之情便溢于言表。關(guān)口安義說他“一到北京就喜歡上了這座古老的城市”,“自到中國以來,眾多的期待被現(xiàn)實敲碎,對這次旅行感到厭倦的龍之介,完全被北京迷住了”。這種心情可以從他寫給友人的信件中感受到。他寫道:“抵京。北京不愧是王城之地,在此住上個兩三年也不壞!皎皎明月夜,合歡盛開迎遠(yuǎn)客,隱于槐叢中”。又說“在北京已三日。北京令我恍若在夢中一般。我雖不能住在東京,在北京住住也了了我的一個夙愿。昨晚在三慶園聽完戲,回家途中過前門。門上一輪弦月高掛,此情此景無法用言語表達(dá)。和北京的雄偉壯麗相比,上海只不過是一個蠻市”。后來對天津,他也這樣評價:“來到天津。此地和上海一樣,是蠻市。對北京甚為思念?!?/p>
是什么原因使芥川對北京如此著迷,以至于贊不絕口、留連忘返?這得從北京的古老風(fēng)貌說起。自五代十國以來,北京一直是北方軍事重鎮(zhèn)。特別是元明清三代,一律定都北京。作為古都,北京已有上千年歷史。到芥川中國之行的1921年,北京仍基本上完好無損地保留著古都風(fēng)貌和古樸民風(fēng),表現(xiàn)出濃郁的古典風(fēng)味。這和從列強殖民統(tǒng)治中發(fā)展起來的、帶有明顯工業(yè)文明色彩的現(xiàn)代都市上海和天津相比,自然更符合芥川的口味。說到底,北京的古典特色恰好迎合了芥川尋找古風(fēng)的心理,部分地印證了他腦海中的古典中國形象,使他的懷古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使北京備受他的青睞。這就進一步證明了芥川沉浸于古典中國是一種自覺行為。
三.芥川古典中國想象的實質(zhì)及后果
把上述兩點綜合起來,芥川理想中的社會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便一目了然。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封建社會??梢?,他的這種理想社會并沒有超出“書本里的中國”這一范疇,相反倒是以“書本里的中國”為藍(lán)本進行的進一步發(fā)揮想象。因此,毋寧說這是“書本里的中國”在芥川筆下的延續(xù)。
很明顯,芥川是在用理想化了的古典中國來對抗現(xiàn)實。這一方面使他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和理智地剖析日本現(xiàn)實社會另一方面,這樣的思想和立足點,卻又使他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尤其是晚年,面對風(fēng)起云涌的無產(chǎn)階級運動以及反動當(dāng)局對工人運動的血腥鎮(zhèn)壓,芥川感到他既無法融入自己所屬的資產(chǎn)階級,更無法加入新的階級去擁抱新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動蕩中,他覺得自己成了時代的棄兒,越發(fā)感到“朦朧的不安”。在這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成為芥川作出抉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使他最終倒向了傳統(tǒng)。他長期被“閉鎖在舊道德的氛圍”中,因“不堪忍受舊道德的重荷,在新時代的黎明中倒下了”,從而成為日本一個文學(xué)時代終結(jié)的標(biāo)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