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在國外本指有良好事業(yè)與收入,婚后卻不生孩子,強調(diào)獨立、追求生活享受的年輕夫婦。但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與年輕人的新家庭觀的碰撞下,卻產(chǎn)生了獨特的中國式“丁克”,即既要孩子,又不管孩子。
做“丁克”還是做父母?
周末的晚上,黃暢一邊吃零食,一邊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她的丈夫李剛則在另一間屋子里玩電腦游戲。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剛和黃暢已有了一個一歲半的兒子,但因為兒子從出生以來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李剛夫妻倆每天回到自己的小家后仍過著“二人世界”。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現(xiàn)在已漸為人父母,步入了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的生活軌跡。他們中間,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jīng)形成了中國的“四二一”式三代家庭模式。作為中間承上啟下的一代,年輕的父母們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與他們的父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他們中的一些人生育子女后,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而這些年輕的父母得以繼續(xù)“丁克”生活,成為“雙收入、有子女、仍享受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孩子是為父母生的”
工作壓力大、追求個人空間,使很多現(xiàn)代青年選擇“丁克”生活,那為什么又自行“打破”這種生活模式呢?
李剛表示,他并不反感要孩子,只是不想這么早要,想在經(jīng)濟上和思想上都有一定準備了再要孩子,可是爸媽不同意啊,他們說“我們幫你帶,幫你養(yǎng)”。反正也不是不想要孩子,既然爸媽都這么說了,那就生唄。
家住天津的王女士今年33歲,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四歲半的兒子一直由姥姥姥爺帶著。王女士說:“不是我不愿意陪孩子,是工作壓力很大,競爭激烈,隨時面臨被淘汰、下崗的危險,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充電’,實在沒時間也沒心情陪孩子玩。另外,我兒子很淘氣,總是不停地跑,不停地鬧,太吵了,我有時非常心煩。而且,他從小就跟他姥姥姥爺在一起,只聽他們的話,我說什么他都不聽,每到這個時候我就不知道怎么辦好,干脆就交給父母管了。其實不想這么早要孩子的,可是父母非催著我們要一個,這個孩子就是為他們生的?!?/p>
“為父母生育子女”便成了這類年輕群體的共性。
老一輩的父母心
現(xiàn)在給子女帶小孩的這些父母普遍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多未滿60歲,卻都退休在家了。陳師傅說:“我們老兩口都退休了,每月都有固定的退休金,日子很清閑,給兒子、媳婦帶帶孩子也算給自己找點事做。孩子們工作都挺累的,給他們減少點負擔,這是我們做父母惟一能幫他們的了。再說,我們自己也想抱孫子,老了,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嘛?!?/p>
除了自身需求,對子女生活能力的不放心也成了他們照顧孫輩的主要理由。給女兒帶孩子的方大媽感慨地說:“讓我閨女自己帶孩子,我哪放心啊,她從小就什么都不會干,嬌生慣養(yǎng)的,自己還是個孩子呢?!?/p>
在這些老人照顧孩子的家庭中,基本上都是老人主動向子女提出要照顧孫輩,而這一代父母都是自己把孩子帶大的,他們的父母沒有幫忙或者只是偶爾幫忙?!拔壹依镄值芙忝盟膫€,我的孩子出生那年,我的兩個弟弟還跟父母一起生活,最小的弟弟還在上學,我父母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我的孩子,我們只能自己帶著。好在那個時候我們工作都很穩(wěn)定,一般都有固定的時間照顧孩子,實在沒時間才讓父母幫一下忙。而且單位一般都有幼兒園,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班,下班順便接回來?,F(xiàn)在的單位一般都沒有這種條件了?!标悗煾祷貞涍^去時非常感慨。
已為人父母的“孩子”
在外企上班的楊女士,今年24歲,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女兒。她說:“雖然做了母親,可是我心里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沒什么變化,我還是像以前一樣看言情小說、看動畫片,喜歡那些當紅的明星?!?/p>
在生活上擺脫了照顧孩子的瑣碎事情,沒有失去個人空間的年輕父母如何看待“父母”這個角色呢?李剛表示:“當了爸爸之后,雖然日常生活上沒改變什么,但是我覺得經(jīng)濟上壓力更大了,會考慮孩子的未來,會希望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彌補我自己的遺憾。想到這些,我覺得活得很累。至于細微到孩子學齡前教育什么的,我現(xiàn)在顧不上考慮這么多,以后孩子上幼兒園、上學接送,恐怕也要讓爺爺奶奶負責了。等以后我經(jīng)濟條件允許了,我再接回來?!?/p>
“我現(xiàn)在雖然不能照顧他,可是我現(xiàn)在努力工作賺錢也是為了他啊。我覺得作為母親的盡職與否,不能只看在生活上有沒有照顧孩子。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我從孩子出生前就想過了,我會盡力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蓖跖繉ψ约旱哪赣H角色很自信。
但對于幼兒期的親子關(guān)系培養(yǎng),父母們則表示了自己的無奈?!昂⒆硬桓遥膊宦犖业??!币晃话押⒆油懈督o父母的張女士困惑地說,“孩子每天晚上只有姥姥哄著才肯睡,我有時也想哄,可是剛一躺下,就被他哭著踢開了。他一看見他爸就嚇得往姥姥身后躲,也不叫爸爸。”當問到是否擔心孩子以后會跟他們感情疏遠的時候,張女士說:“應(yīng)該不會吧,孩子現(xiàn)在小,等他懂事了,自然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血緣關(guān)系是不會改變的?!?/p>
在采訪中,記者也經(jīng)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在某小區(qū)公園里,記者看到十幾個孩子在玩耍,陪伴的大人一多半都是老年人。記者走過去向其中一個小男孩問道:“你家住哪里啊?”小男孩說:“我爺爺家住,我姥姥家住,哪個是我家呢?我不知道。”
中國式“丁克”家庭的隱憂
中國式“丁克”一族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但是以此擴展速度看,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形成一股潮流。
婚姻家庭專家陳新欣說:“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現(xiàn)在的年輕夫婦很多都喜歡‘丁克’的生活方式,他們普遍抱有‘生兒女無用’的想法。但是由于父母反對或者其他種種原因,他們會改變,但這種改變帶有某種程度上的被迫性。另外,現(xiàn)在成為父母的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普遍比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很多還保持著一種幼稚心態(tài)。這些都導致他們在照顧子女上會對父母產(chǎn)生依賴性。從老一輩人的角度講,‘不放手’、‘包干代替’的想法使他們主動選擇無償替子女照顧孩子。而在美、英等國家,這種現(xiàn)象是很少見的,子女要求父母照顧孩子是要付費的。夫妻要么不要孩子,如果決定要,就會自己帶大。他們的獨立意識比較強,如果決定成為父母,就會承擔起責任。而且美國的法律還明文規(guī)定孩子在14歲之前至少要有父母一方的照顧?!?/p>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謝立中教授表示,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非常注重“幾代同堂”這樣的家庭形式和氛圍。中國人講求“天倫之樂”,也正是基于這種觀念,老一輩的父母才會有強烈的“抱孫子”的想法。而年輕一代未必像老一輩那樣看重家庭的意義,即便他們在父輩傳統(tǒng)倫理的要求下有了孩子,也不一定具有做父母的責任感。
對于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專家對其親子關(guān)系和家庭教育也表示了擔憂。陳新欣說:“孩子在幼兒期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這段時期的教育將影響孩子以后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雖然不是說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通過我們多年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沒有得到父母親自教育的孩子,要比得到父母教育的孩子在性格上扭曲幾率要高得多。父母在孩子3歲之前如果得不到他們在感情上的認可,以后可能就來不及了?!?/p>
中國式“丁克”是兩代人在傳統(tǒng)倫理和新家庭觀之間斗爭妥協(xié)之后的產(chǎn)物。年輕人在父母的壓力下成為或提前成為了父母,不十分情愿地為了孩子的將來疲于奔命;老一輩父母為了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毅然扛起了撫養(yǎng)孫輩的重擔?!皽贤ǎ挥袦贤ú拍芫徑鈨纱说膲毫?。每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相互理解才能達成和諧?!标愋滦缹纱改柑岢隽思恼Z。
(摘自《國際先驅(qū)導報》 原標題為《中國式“丁克”》 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