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做大
無論是現(xiàn)在逐漸做大,還是將來壟斷市場,經銷商部應該“放棄與制造商站在一起的渴望,要把握一切與零售商站在一起的機會?!?/p>
如果你仔細閱讀了上述經銷行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大經銷商誕生的潛在前提——買方市場,需求為王。畢竟零售商更貼近最終需
這個定位并不容易達到,它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
經銷商要確認: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好一個經銷商。這看似廢話,卻能戳著很多經銷商的痛處。
多數(shù)經銷商是從“求量(大批發(fā))求廣(多占空白)”的市場文化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在的市場則要求他們向“求質求深”的方向發(fā)展。這意味著:經銷商的分銷動作要到位,銷售目標達成率要高,對下游客戶需求要有深度理解。
為什么制造商不敢讓經銷商規(guī)模仿大?為什么不敢讓經銷商做更多的產品? “店大欺客”的背后是什么?除了制造商自己的產品和管理問題,很大原因是,一旦經銷商拿了更多商品,他的管理能力就跟不上了。
用經銷商的話說:不是我欺負你,是我實在沒力氣管你了!
制造商經過質量管理文化的熏陶,零售商迫切想通過質量認證,經銷商則更需要質量文化!大部分中國經銷商,恰如胡適在1924年批判的那樣,是“差不多先生”。而可口可樂、沃爾瑪?shù)绕髽I(yè)遵循的卻是這樣的質量意識:“對于能夠固化的動作,一開始就要做到百分之百準確?!薄百|量是預防出來的,而非事后檢查和修改出來的?!?/p>
面對這樣的上下游,經銷商實在太差,他們往往連最基本的銷售動作都不肯嚴格執(zhí)行,覺得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孰不知一張POP粘貼得不對,也會對顧客感受產生重大影響;一張訂單不確認信息,就會讓超市罰款數(shù)百元。
寶潔公司2003年向自己的經銷商推介了名為“McSales Model”的新銷售管理模式,要求經銷商對組織結構、渠道劃分、銷售代表工作流程及客戶訪問步驟、薪酬體系進行標準化?!癕c”取義于“麥當勞”的標準化高效業(yè)務模式。推行該模式,是寶潔為自己產品所作的努力,但平心而論,也是寶潔看出中國經銷商通病后的對策。
可惜,真正貫徹“McSalesModel”的經銷商卻不多。原因很簡單,很多經銷商覺得標準化是種束縛,不合國情,多代理幾個產品、多拓展些業(yè)務才是“正事”。但他們忘記了,追求日常運作質量的標準化,與根據特殊情況進行調整,完全是兩碼事;而代理商品的規(guī)模與銷售效率提升,也并不一定成正比。
第二步
經銷商要學會把握最終消費者的需求。
這一點很難嗎?其實不是。理解本土消費者的需求,恰恰是本土經銷商的長項之一。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由經銷商一手操作、誕生于1998年的金六福酒就是其中之一。
金六福成功后,很多人都去研究它找廠家貼牌這個現(xiàn)象。后來貼牌的多了,人們也就淡忘了這個案例,更不用說深挖其中的意義。其實,如果你走近金六福的創(chuàng)辦者,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本土顧客及酒類產品需求的把握和重視,足以讓很多制造商汗顏。
不用看那復雜的市場運作手段,單“金六?!边@三個字,就來自對酒桌文化和大眾心理的分析和總結。曾有經銷商想給自己做的酒加個“八”字,但“八”帶有暴發(fā)產的含義,其實是上不了高檔臺面的。
金六福在2003年左右有所波動,這是后話。但它提醒我們:在把握顧客需求的基礎上做產品,才有做大的可能。
第三步
經銷商必須竭力貼近零售商,甚至自己去做零售——“掌握和占據出???,你才有連通大海的可能?!?/p>
這對經銷商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標,已有很多成功先例。湖南步步高超市,原本是統(tǒng)一方便面等產品在湘潭地區(qū)最大的經銷商。1995年,其老總偶然知道了國外市場發(fā)展的趨勢和國家將支持零售發(fā)展的信息,便開始創(chuàng)辦區(qū)域超市。它于1998年開始跨區(qū)發(fā)展大賣場,并最終成為湖南區(qū)域強勢零售商之一,目前仍是零售與批發(fā)并舉。
如果經銷商錯過了在當?shù)匕l(fā)展超市的時機,就必須緊跟零售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轉而開發(fā)功能性專業(yè)店、帶有休閑娛樂性質的業(yè)態(tài)及其他形式的店鋪。
即便經銷商不開店,也必須讓零售商感覺到:從我這進貨,這幾個貨架的商品種類、價格形象和款式功能新穎性就都有了保障。從品種到價格到款式,再到促銷計劃等,這些超越單純“種類多”的求“量”目標,已經使經銷商開始與顧客需求直接對話。
第四步
從零售需求出發(fā),回過頭去整合相應的上游資源。
這可以拿香港利豐公司為例。100年前利豐公司剛誕生時,其創(chuàng)始人只要依靠“外語口澤”這門技術,就能獲取上下游之間的傭金,收益頗豐。但在上世紀70、80年代間,利豐的主要客戶——下游的歐美大零售商和上游的部分亞洲廠家都成了氣候,希望直接進行貿易往來,而不需要經手利豐。
這導致利豐公司的收益急劇下降,當時有人警告其領導者——像利豐這樣的經銷企業(yè)可能會在10年內消失!
但今天,利豐已經是香港最大的經銷集團,年營業(yè)額達到556億港元,哈佛商學院將其作為供應鏈管理的經典案例。
利豐經銷模式的本質是:它長期堅持將自己定位于零售商的采購代理商,并將其需求傳遞到上游——利豐與大約7500家制造商有合作。它很熟悉這些制造商的產能和技術優(yōu)勢,并把合適的訂單交給合適的廠家去生產。最后,利豐組織物流商,把成品及時運到零售商指定的地方。
這里“整合相應的上游資源”的“相應”兩字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你要像金六福那樣打造一種高檔商品,那必須找到五糧液這樣的優(yōu)質制造商。只有好的制造商才能完全理解高檔商品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標準,才會讓經銷商更快獲得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
規(guī)模擴張的6種模式
在了解零售商的需求之后,具體做大的方法及模式,經銷商其實都很熟悉,畢竟他們摸爬滾打多年了。
改編克里斯·祖克的“擴張行動模式”,可簡要歸納出經銷商規(guī)模擴張的6種模式:
產品擴張:
代理或自己開發(fā)更多產品,例如增加輔助性產品或互補性產品。但之前我們說了,只有經銷商的管理基本功練好后,才能這么做。
價值鏈擴張:
即向上游整合廠家制造能力,向下游整合零售資源。針對新需求,開發(fā)經銷商自有品牌商品或無品牌商品,或自己開辦零售店。
顧客擴張:
改變原來代理商品和下游渠道的定位,進入一個全新的顧客細分市場。
渠道擴張:
在原有渠道之外,開辟新的渠道戰(zhàn)場。
區(qū)域擴張:
走出自己原來的經銷區(qū)域,進入新區(qū)域。
新事業(yè)擴張:
重新定位自己的主業(yè),進入新的業(yè)務領域。
前三種是積極而穩(wěn)健的擴張模式,成功幾率更大。中間兩種模式要求經銷商理解新的市場需求,并釆取對應變革,因此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最后一種模式是風險最高的擴張模式。
并購擴張等模式,屬于資本運作范圍,與業(yè)務層面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