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個民族的人員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化身,都是本民族文明的載體。在國內(nèi)單個人也許并不明顯,但一旦走出國門之后,每個人都是自己國家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
“五一”黃金周過后,聞聽境外旅游歸來的朋友介紹了這樣幾件趣事:
在德國地鐵的一節(jié)車廂里,坐滿了中國游客。大家像在本國一樣,侃興大發(fā),而且聲音都很高,于是,車廂內(nèi)甚為喧鬧。此間,該國一位多次來過中國的老太太驚詫了:“我這是在德國還是在中國?”
歐洲某國的一個世界著名游覽勝地,進門以后,醒目的標牌上寫著“游覽須知”。但這“須知”卻只有一種文字,即中文。
另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在對參觀者“注意事項”的廣播中,英語只有一次,而中文卻反復(fù)播放多次。
一位中國年輕小伙子到歐洲某國看望留學(xué)兩年的女朋友。這天恰逢周日,小伙子駕車與女朋友去郊游。車到一個十字路口,突遇紅燈,小伙子環(huán)顧四周見沒有警察,亦無更多車輛,便一踩油門闖過紅燈。女朋友驚訝了:“哎呀,兩年不見,連紅燈你都敢闖,還有什么事你不敢干?”女朋友嫌小伙子膽子太大、不守規(guī)范,與他“拜拜了”。
“趣聞”,意即有趣的傳聞。但聽到這幾則“趣聞”,國人中有誰還能感到有趣并從中生發(fā)快意呢?
因為這幾則“趣聞”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足以讓華夏子孫汗顏??!它與現(xiàn)代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更與中華五千年文明古國聲名極不相稱。
公共場所注意禮節(jié)、互相照應(yīng)、保持安靜、講究衛(wèi)生;走在街上不亂穿馬路、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開車遵守路規(guī)、購物遵守店規(guī)、觀光遵守游規(guī)……這些是不分國度、不分種族,全人類共同的常識性文明守則。而且這些是不需花費多少精力、無須投入什么物力就可做到的。然而,恰恰在這些常識性守則上,在這些舉手之勞、言談話語上,我們的一些同胞鬧出“趣聞”,這怎不讓國人感到汗顏?!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人員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化身,都是本民族文明的載體。在國內(nèi)單個人也許并不明顯,但一旦走出國門之后,每個人都是自己國家的“形象大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自己的國家。做好了,所到國家的人們不僅會夸贊本人,更會夸贊“這個國家的人真文明”、“那個國家的人素質(zhì)高”;相反,所到國家的人們則會戳著脊梁骨譴責游客所在的國家。這是許多人換位思考都能想到的,也是許多人都感同身受的。
隨著我國國門的洞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隨著對外交往的深入,走出國門的人將越來越多。而這些人的身上搭載著中華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我們提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這些人員便是一支傳播中華文化的有生力量。
站在這樣一個高點上審視、看待國外參訪、旅游的言行舉止,誰還會不拘小節(jié),誰還不應(yīng)該倍加檢點、倍加注意呢!中國有句古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上述所講到的舉止言行,幾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稍加注意就可做到;做到這些,也就把文明帶到身上、撒到各處;也就在這種養(yǎng)成中提高著素質(zhì)。而每個人的素質(zhì)提高一小步,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就提高一大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