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jié),在京城一條條溫馨的胡同里,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那一株株古棗樹上像紅瑪瑙般的大棗墜滿枝頭,給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種靜穆安謐的天然之美。北京的古棗樹也和古槐、紫藤一樣,是京城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廣為種植。
北國有嘉樹
棗在古代,就和栗、柿、核桃、山楂并稱為北方干果的“五珍”,有“鐵桿莊稼”和“木本糧食”之稱。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省都是我國產(chǎn)棗的主要省份。而且還有很多“棗樹之鄉(xiāng)”,尤其是河北省黃驊縣聚館村的千年冬棗古貢棗園還被定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北京種植棗樹的歷史也很悠久,在很多史料中都有關(guān)于棗樹的記述,如在《戰(zhàn)國策》中載:“北(燕)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笨梢娫谌Ф嗄暌郧?,北京地區(qū)就已廣植棗樹,就現(xiàn)存的街道,很多還是以棗樹、棗林、棗園等為名。北京還出現(xiàn)了一些棗中名品,像京東郎家園大棗、密云西田各莊的金絲小棗、大興洪村的大白棗等。其實,很多散落在四合院民居中的北京大棗就很脆甜。
在遍布京城的棗樹中,古棗樹很多,百年以上的可以說比比皆是,最古老的可追朔到明代,約有二十多棵。因棗樹“外表多荊刺,內(nèi)中實赤心”,所以自古棗樹就被譽為“北國嘉樹”。一些古棗樹還和名人有關(guān),像文天祥、于謙、曹雪芹、李大釗、楊昌濟(jì)、魯迅、郭沫若、老舍、田漢等等。
不指南方誓不休
北京最著名的一棵古棗樹,是位于東城府學(xué)胡同文丞相祠內(nèi)的“文公手植古棗樹”。在南宋時,丞相文天祥率軍抗元,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北京),囚禁在北兵馬司監(jiān)獄(現(xiàn)文丞相祠)。文丞相寧死不降,寫下了凜然正氣的詩篇《正氣歌》,后英勇就義。明洪武九年,為了紀(jì)念忠臣,在此建祠。就在祠的后院,屹立著這棵古棗樹,人們傳說它是文丞相所植。其高達(dá)8米,千周長2.5米,實應(yīng)為明初建祠時所植,距今五百多年。它的主干向南傾斜,成45度角,故又稱“指南樹”。人們附會說,這是表示愛國民族英雄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懷念南方故國之情。此樹所結(jié)大棗從不生蟲,表達(dá)了文公的一身正氣。這些傳聞,把古棗樹擬人化了,這是寄托了人們對文丞相的敬仰。傳說文公就是在這棵古棗樹下寫了浩然正氣的詩篇《正氣歌》,而文公的名篇《過零丁洋》中的佳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絕唱。
內(nèi)中實赤心
東單東裱褙胡同的于謙祠內(nèi),在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棗樹,傳為于公手植,人稱為“于公手植古棗樹”。于謙是我國明代正統(tǒng)、景泰年間的愛國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清官,在他被害抄家時,“家無余資,蕭然僅書籍耳”,而且他為保衛(wèi)北京,打退當(dāng)時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的入侵立下了不世之功,挽救了大明朝。因他十分敬仰南宋文天祥丞相的愛國精神,而在文丞相祠內(nèi)有一棵著名的古棗樹,相傳于公為了學(xué)習(xí)文丞相的榜樣,也在府中的里院手植了一棵棗樹。現(xiàn)其高達(dá)10米,干周長達(dá)2米多。在祠的前院,現(xiàn)也有兩棵百余年的古棗樹。在于公故居的西墻外,過去為于公的西院,也屹立著一棵巨大的古棗樹,其干周長達(dá)2.8米。于公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也廣為后人傳頌。
京都古棗第一株
西單石虎胡同駙馬府曾是明代的“常州會館”,是江浙一帶舉子進(jìn)京科考居住的地方。到清初為吳三桂之子吳應(yīng)熊的府邸,因清太祖的十四女恪純公主下嫁吳應(yīng)熊,所以人們一直稱這里為駙馬府。到清雍正年間,這里改為清右翼宗學(xué),我國清代偉大的文學(xué)家曹雪芹曾在這里任教習(xí)。就在此府的一個北院內(nèi),高矗著一棵巨大的古棗樹,它高達(dá)10米,干周長達(dá)2.9米,為明初所植,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棗樹之最”,所以人稱其為“京都古棗第一株”。它的主干挺拔盤錯,巨冠如怒龍昂首向天。這棵古棗樹又猶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老人,在向鬧市區(qū)的人們講述著古往今來的世事滄桑。在明代,有多少江南的落榜舉子在古棗樹下仰天長嘆。十年寒窗,付之東流。在清雍正年間,曹雪芹曾和好友敦敏、敦誠在古棗樹下借酒消愁,吟詩賦詞。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期間,這里為蒙藏民族學(xué)校,李大釗曾在古棗樹下,向少數(shù)民族的進(jìn)步青年講述革命道理。我國“五四”時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也在這個院中住過。
刺向天空的吶喊
位于阜成門內(nèi)的魯迅故居是先生在北京的第四處住房,先生就是在這個小院北屋的“老虎尾巴”里寫下了《野草》、《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在故居的前院通往后院的甬道墻內(nèi)外,各矗立著一棵已百年以上的古棗樹。它們的枝干似鋼筋鐵骨刺向天空,仿佛是在向反動政府吶喊。魯迅先生在 .散文集《野草》的首篇《秋夜》中,一開頭就描寫到:“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毕壬鸀槭裁从弥貜?fù)的語言寫棗樹排隊呢?原來這寓意著革命志士前仆后繼之意。由于先生的著意描寫,使這兩棵古棗樹成為京城名棗樹。
另外,老舍先生在西城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故居內(nèi),其南墻根有一棵古棗樹,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寫過它。如《正紅旗下》、《小人物自傳》等。楊昌濟(jì)先生的故居在鼓樓東的豆腐池胡同15號(這里又叫“毛主席故居”。在大門西側(cè)的文物保護(hù)單位的石牌上,寫著“毛主席故居”)。其里院矗立的古棗樹是楊先生親手所植。人們說,這是投向反動政府的長矛。田漢故居在東城雍和宮南大街路東的細(xì)管胡同9號,其前院高矗一棵古棗樹,據(jù)說先生經(jīng)常在樹下編劇寫作。
在北京城內(nèi)的四合院中,已三百年以上的一級保護(hù)古棗樹很多,而且大多為名品,它們深受首都人民的喜愛。但隨著北京城建的飛速發(fā)展,很多古棗樹將要和四合院的拆遷一起消失。所以很多居民都為設(shè)法保留古棗樹或其品種而呼吁,前幾年一些報紙常有報道?,F(xiàn)在有的棗樹專家已在四合院中采集棗樹佳品枝條進(jìn)行嫁接,在京郊延慶縣還出現(xiàn)了一個“名人棗園”。還有媒體報道,有一部以因搬遷、居民們保護(hù)四合院中古棗樹的佳話拍攝的電視劇,名字就叫《棗樹》。
【責(zé)任編輯】唐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