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又稱面塑,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技藝之瑰寶。它是以發(fā)酵后的面粉或米粉為原料,摻入各色染料、石蠟、蜂蜜、糯米粉等,上籠蒸熟,再捏出各種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面人既好吃又好看,可刺激兒童的好奇心,所以服務對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可視其為廣義上的兒童食品。
追根溯源
捏面人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北宋時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就有捏面人之記載。其云:“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蹦菚r所捏面人皆可作食品出售。謂之為“果食”。而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關于捏面人的一個傳說。相傳三國時,孔明征伐南蠻。渡蘆江時,忽遇狂風,三軍危在旦夕。孔明急中生智,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以祭拜江神。風浪很快平息,將士得以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為此,凡執(zhí)此業(yè)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因我中華自古以農業(yè)立國,大部分地區(qū)皆以米和面粉為主食,所以這種以面粉和米粉為原材料的工藝流傳甚廣。各地叫法也有所不同。北京稱之為“江米人”;而臺灣則稱之為“面人”。捏面人的師傅往往背著個小木箱,挑著挑擔,走街串巷,現捏現賣?,F在我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兒時觀看他們捏面人的情景,堪稱視覺享受。在廟會集市上,只見紅、綠、黃、白、黑等各色面團,被捏面師傅隨手一掰,先在小木棍上捏一個頭形,然后用其他顏色的彩面捏出眼睛、鼻子、嘴巴等點綴其上,輔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一個面人就這么成形了。最后,再加插道具,有的還要用金箔紙一印,面人的服飾上就有了金光閃閃的效果。不經意間,那腋挾金箍棒的孫悟空、手拿五齒耙的豬八戒、肩挑取經擔的沙和尚、雙手持寶劍的白骨精就“出世”了。還有金雞獨立、白鵝引頸、蜻蜓展翅、老鼠偷油等,個個神態(tài)自如、件件天趣盎然,引得孩子們或讓大人給他買、或將自己平時積攢的零錢傾囊而出,將面人捧回家去,當作寶貝欣賞和保存。
在歷史上,“面人”也曾被用作祭祀和各種禮儀上的供奉之物。這種習俗的起因,大概是為了保護、教育后代,促使種族繁衍昌盛。傳說天狗經常來到人間偷吃嬰兒,“民間蒸面人,令小兒自抱,俾作替身”。按舊俗,在中元節(jié),為紀念死者,祈禱其亡靈能得安生,送上面人,有希望逝去的先人能保佑生人之意。在華北、西北等地農村,這種做法比較普遍。電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為兒子做周歲,擺放著許多面人。其中,有一個套在小壽星脖子上,意寓著長命百歲的殷切祝福。
趣味無限
由于師承不同,地域差異,捏面人的工藝也多不相同。師傅們各有絕活,各有擅長。有專捏歷史人物或神佛的,有專捏“三百六十行”和市井人物的,有捏各種動物的,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初學者和水平較差者,其作品往往顯得粗糙笨拙,不倫不類,而手藝極為高超者,捏出的面人則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在揚州,民間至今仍流傳著一個捏面人技藝精湛的故事。相傳清代末年,京城有位高官聽說揚州的捏面人很有名,捏什么像什么,捏誰就像誰,連臉上有幾顆麻子都能捏出來。這位京官來到揚州,一打聽,有個捏面人不只是捏誰像誰,而且還能不用眼睛看,雙手伸在袖籠里捏,邊捏邊與客人交談,一會兒作品便可完成。此公不信捏面人能有如此神技,便將捏面人喚來,要求當場表演。并聲言若捏得好,給賞銀十兩。不一會兒,面人捏出來了。京官一看,還真像自己??赏道镆幻y兩卻不夠。其實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如此神奇,所以也就沒想真給賞錢。可又死要面子,便找個茬子,吹毛求疵。他對捏面人的師傅說道:“這面人粗看像我,但骨子里不像,而且臉上的氣色也比我差得遠?!闭f完掉頭就走。捏面人師傅并不生氣著急,他在這面人的身上又捏了一副枷鎖,然后高高地插在挑擔上,當作招牌,繼續(xù)沿街賣藝。有人把面人帶枷示眾的消息告訴了這位京官。京官大為惱火,去責問捏面人師傅,說他敗壞自己的名聲。捏面人師傅反駁道,你說這面人不像你,怎么會敗壞你的名聲呢?京官自知理虧,只好花十兩銀子買下這個面人。誰知捏面人不賣,說枷鎖還值錢呢。京官無奈,只好又加了幾個錢,才算了事。
劫后余生
轉眼到了“文革”時期,一場浩劫從天而降。據說某地有位捏面人的老漢,擔子上插有關公、張飛、武松、宋江、寶玉、黛玉等面人,敲鑼叫賣,不巧正被紅衛(wèi)兵小將撞個正著。他們以“破四舊”為名,把師傅捏的面人統(tǒng)統(tǒng)搗毀。幾天后,老漢出現在街上,擔子上是高舉紅燈的李玉和、打虎上山的楊子榮、手拿茶壺的阿慶嫂、揮鍬筑壩的江水英等革命樣板戲人物,圍觀者嘖嘖叫好,紅衛(wèi)兵也無可奈何。這個故事說明,民間藝人為保存他們世世代代傳承的技藝,具有很高明的變通能力,所以民間技藝的強大生命力不容置疑;而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技藝,表現的內容只是外在形式,而塑造各種形象的能力才是技藝的精髓。
正因為有此應變能力,捏面人的技藝盡管長期被冷落,但并未絕跡。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全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對民間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大,捏面人的技藝也得以回到民間再放異彩。當今時日,在廟會和集市上,捏面人攤點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孩子們覺得新奇,正所謂舊舊成新;而大人們也往往駐足觀瞧,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遙遠的童年時代。
與時偕行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傳統(tǒng)技藝也必然要適應新形勢,才能經久不衰。在此方面,已有不少業(yè)內人士在進行著有益的嘗試。
據報道,重慶市墊江一家三星級酒店的中式面點師夏先兵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為面點師,他有一次見到一位老師傅在一盤點心中放置了一尊老翁釣魚的面人,博得眾人稱贊。這引起了他對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強烈興趣。靠著自學,夏先兵如今不僅成為捏面人的好手,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制作的面人融入了西方美術人物的造型風格,面部表情更加豐富,各種比例更加合理。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季玉梅女士也是巾幗不讓須眉。在她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擺放著近百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其中既有古典題材的“金陵十二釵”,也有里根、普京、查爾斯等世界名人??恐笏芟竦氖炙?,季玉梅的名氣越來越大,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jié)目組曾親赴哈市,對她進行了專訪。以《女人的故事》為題制作的專題片播出后,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季玉梅也傾囊相授,至今她的弟子已遍布全國各地。在上述兩位捏面人傳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技藝復興的希望。
當今時代,面人的祭祀功用越來越小,節(jié)慶禮儀和特殊食品的功能在增加。而如何講求衛(wèi)生,杜絕疾病傳播,的確是值得探索的問題。但無論如何,作為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民間技藝的捏制工藝和作為兒童食品的面人,都應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陪伴著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直至永遠。
【責任編輯】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