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是年節(jié),而節(jié)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清同治貢生彭施繹在《溪州竹枝詞》中記載了當時舍巴日的盛況:“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p>
“舍巴”在土家語里指土司統(tǒng)治時專司民族祭祀的地方官,而“日”在土家語中是做或舉辦的意思,“舍巴日”是土家語的漢字音譯。因其酬神歌舞的基本動作是“甩同邊手”,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集歌、舞、樂、劇于一體,涵載了土家族民族祭典、擺手舞、梯瑪跳神、毛古斯、民間吹打樂、土家服飾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具有傳承土家語言、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傳承區(qū)域分布在湘西自治州(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綜合試點地區(qū))酉水流域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4個縣的50多個鄉(xiāng)鎮(zhèn)。1957年,國家民委正是根據(jù)土家人舍巴日活動反映的民俗、信仰和歷史與我國其他民族迥異,才正式確認了土家族。
2004年春,筆者有幸參加了龍山縣靛定鄉(xiāng)舉辦的舍巴日,親身體驗了舍巴日期間濃郁的土家族音樂和豐富多彩的土家民俗。
一片纏綿“擺手歌”
“舍巴日”也叫擺手舞,在龍山縣稱“起也”,永順縣稱“舍巴”,保靖縣稱“社粑羅坨”、“羅坨格蚩”、“調年”,古丈縣稱“社巴粑”。其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確鑿資料可考。
但作為土家族重要的祭祀舞活動,則有據(jù)可證。龍山縣西湖鄉(xiāng)卸甲寨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壬辰時的擺手堂碑文記載曰:“每歲于三月十五日進廟,十七日圓散,男女齊集神堂,擊鼓鳴鐘歌舞之,名曰擺手,以為神之歡也,人之愛也……香燈朝夕,香火不斷,燈火不息……”清乾隆《永順縣志·風土志》卷載:“又一土俗,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集,搖擺發(fā)喊,名曰擺手,蓋祓除不祥也?!倍骞饩w《龍山縣志·風俗》卷十一亦載:“土民寨故土司神。舊有堂曰皖手堂,供上司某神位,陳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五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唱歌,竟數(shù)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時男女相攜,蹁躚進退,故謂之擺手?!?/p>
擺手歌在土家語里叫“舍巴歌”,其內容由神話傳說和生產生活題材兩部分組成,大都用土家語演唱。據(jù)清光緒《龍山縣志·風俗》卷十一載:“相傳某土司于前明時調征廣西,某縣城守堅,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城南門外,乃至其士卒扮女,連臂喧唱,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觀之,并動于歌,涌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他門,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武功之意?!?/p>
因土家族居住區(qū)域和氏系等差異,擺手舞有大小之別。大擺手舞又稱大擺手歌舞,由數(shù)寨聯(lián)合進行,時間為3天3夜,內容豐富、場面壯觀。小擺手舞則由一村一姓或幾寨一姓,共祭一祖先,輪流舉行,時間為7個夜晚。大小擺手舞活動,均在每年農歷正月或三月逢單日結束,都要在擺手堂、三月堂或調年坪進行,男婦老少均可參加,人數(shù)越多越好。
這次我們趕舍巴日所見到的是土家族舍巴日大擺手。趕舍巴日的隊伍依村寨(或姓氏)組成,男女臉上都洋溢著喜慶,整個隊伍分為祭祀隊(即梯瑪)、擺手隊、鼓樂隊、披甲隊、炮竹隊和旗手隊;在3天內依次表演了“排甲舉神”、“闖駕進堂”、“紀念八部”(即“八部大神”)、“豬祭”等。
在上述祭祀程序中,皆須跳擺手舞。人們在擺手坪及大路邊以干竹捆扎長龍火把,當夜幕來臨之際一一點燃,宛如若干條火龍蜿蜒,大家借助火興匯集于土王祠前擺手唱歌。在7個夜晚中必先跳“擺手舞”,再依次表演《毛谷斯》中“掃進掃出”、“接新姑娘”、“狩獵”等片斷。至第7夜,再將前6夜的精彩片斷綜合表演,宣告狂歡結束。
粗野奔放的“毛古斯”
“毛古斯”是盛行于土家人聚居地區(qū)的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是祭禮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豬等活動時的原始舞蹈,它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
土家族人跳“毛古斯”的年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他們稱其為“拔步長”或“玩拔步”,就是用茅草、稻草、棕樹、桐葉或芭蕉葉織成衣服,一般在腰間、肋下各圍一塊、兩塊搭肩系在左右臂上,一塊作頭套蒙面裝扮成15個大個的“毛古斯”,意為祖輩兒孫一家人。表演的內容大多為祭祀祖先和教育后代,通常在擺手歌中穿插進行。
據(jù)楊昌鑫所著的《土家族風俗志》記載:“毛古斯”因化妝跳舞的毛草人而得名。跳“毛古斯”無論祖輩兒孫,必渾身上下都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著,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等遮蓋住,頭上扎5條大棕葉瓣子,分向四面下垂。跳到“接親時”,特別要用稻草扎男性生殖器,意喻人丁興旺。
龍山坡腳的土家人講:“土家族人的祖先是毛人,他們穿的是茅草樹葉,吃的是野物生肉”;還有人說:“早先的‘毛古斯’是女人,她們扎草衣草裙給男人,崇拜男人的生殖器官能生育后人。后來因怕丑,才由男人來跳?!痹谕良易迦司幼〉牡貐^(qū)流傳著:“為了紀念先祖,每年正月必跳‘毛古斯’,如果不跳,陽春不好,人畜不旺?!蔽覀兺ㄟ^考證發(fā)現(xiàn),“毛古斯”的誕生和孕育與土家族先人的狩獵生活及其模仿大量動物姿態(tài)是緊密相連的?!懊潘埂蔽柽@種古老的戲劇表演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與藝術血肉相連的產物。
“毛古斯”舞首先是祭神,然后“毛人”登場,為主的一個叫“拔步比”(即老頭子),還有一個叫“拔尼”(即老婆婆),其余為子子孫孫,大約十幾人或二十幾人不等。當為主的“毛人”清點人數(shù)后,就開始跳唱表演。“毛人”演出時,動作粗魯,詼諧有趣,因左右搖擺,渾身顫動,使得全身茅草刷刷作響。其間,觀眾可搭話插白,也可由“毛人”自問自答?!懊潘埂蔽栌袝r要跳六七個晚上,據(jù)土家族人講,每晚的主題都不一樣,分別為“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官”等。
神奇的“梯瑪”
我們看到的大擺手的隊伍中,有一支由祭禮人員組成的特殊群體,這就是“梯瑪”。
梯瑪是土家族語,意為土老司(巫師的一種別稱),是土家族請神、祭祖的掌壇師。表演時,梯瑪頭戴鳳冠帽,腰圍八幅羅裙,手持銅鈴、師刀,按法事的程序,演唱各種不同內容的神歌。這些歌曲這就是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是一種祭祀歌曲,格局龐大,篇幅長達幾萬行字,但其內容遠遠超過這一祭祀活動本身;可以唱土家族的歷史、唱土家族的英雄、唱生產生活愛情、唱家庭、唱農耕勞作,以及講述土家族的戰(zhàn)爭等,因此有人說梯瑪神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百科全書,對研究土家族的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熱情活潑“打溜子”
活動中還有一種土家族器樂表演“打溜子”給人印象深刻,也是“舍巴日”土家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洞蛄镒印肥俏覈良易逡环N傳統(tǒng)打擊樂器表演藝術,土家語叫《家伙哈》,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曲牌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及鮮明的音樂形象。
《打溜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音樂意志與土家族這個民族的生長環(huán)境及生活習俗有著極密切的關系,主要在山寨里娶親、嫁女和逢年過節(jié)的喜慶日子里演奏。
土家人對大山區(qū)的自然十分贊美和熱愛,為了表達樂觀爽朗的性格與風貌,他們構思了一部分有豐富地方色彩和濃厚生活氣息的《溜子》曲牌,通過細膩地模擬各種禽鳥魚蟲的嬉鬧聲,使曲牌生動活潑。另外,還有根據(jù)土家族的典故、神話、游戲等構思的曲牌。
趕舍巴日的最后一晚,不知是組織者的安排,還是巧合,我們碰上了一對土家族青年的婚慶;由于太疲勞了,最后竟在“哭嫁歌”的歌聲中睡著。在夢里,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奇妙的土家族音樂中,和土家人一起跳起了擺手舞……
【責任編輯】王亞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