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風格獨異的一位作家,十七歲時便以天才般的筆力創(chuàng)作出近八十萬字的青春史詩——《財主底兒女們》。目前文學史對于路翎的評價也主要集中于這一作品以及中篇小說《饑餓的郭素娥》。而另一部長篇《燃燒的荒地》則因為種種原因未得到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與重視。事實上,這篇作品較《財主底兒女們》更為成熟、含蓄,較《饑餓的郭素娥》更加雄渾、大氣,如果要全面地了解路翎,《燃燒的荒地》將是一部無法回避的重要作品。在出版于一九八六年的《路翎小說選》序言中,路翎這樣回憶自己四十年前的文藝創(chuàng)作:“我的文學向往是描寫出生活里的積極性,也指出我所察覺到的消極性;我的文學向往是描寫出生活里的形形色色,也就是很多類別的人物以及他們,這些人物,這些形象的傾向;我的文學向往是描寫出這時代的正面人物,連同生長他們的土壤;連同這他們的土壤也描寫出反面人物?!?①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路翎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反面人物”與“正面人物”相比,占據(jù)著同等重要的位置。正如路翎自己所說:“我探求著正面人物,同時也探求著反面人物?!?②的確,路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作品中存在著諸多“反面人物”,這些“反面人物”又多具備扭曲、變異、瘋狂、而又神經(jīng)質(zhì)的性格特征,乃至有人戲稱之為路翎的“瘋子”系列。 而《燃燒的荒地》中的主人公郭子龍,顯然又是這些“反面人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個。小說一開場,路翎就對郭子龍有一個總括性的評價:“他是一個狂妄、放蕩、聰明而大膽的角色,這種角色,是由山地里面的強悍的風習,袍哥的英雄主義,以及幾十年來的社會動蕩培植起來的?!?③顯然,川地特有的“袍哥”式的英雄主義,給郭子龍的性格注入了頑強、兇悍、好勇斗狠等基本元素,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全部呢。郭子龍遠比一個有著古舊、陳腐“袍哥”氣的流氓大兵要復雜、深刻得多。
被作為反面人物塑造的郭子龍,同時也具備路翎筆下正面的英雄式人物的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漂泊流浪情結(jié)。“漂泊”這一特定的情境在路翎的作品中已經(jīng)是研究者所公認的一種存在,有的研究者將漂泊者作為一個形象系列來看待,而筆者則毋寧將“漂泊”視作路翎筆下諸多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所具備的一種共同情結(jié),或者說是性格特征。無論是《財主底兒女們》中的蔣純祖還是《饑餓的郭素娥》中的張振山,都是這種“漂泊”情結(jié)的集中體現(xiàn)和代表。
郭子龍,一個反面的、墮落腐朽的下層軍閥,也同樣是這種“漂泊”性格特質(zhì)的代言人之一。年輕時的郭子龍如同任何其他熱烈、沖動的青年,有著對壯闊生涯的渴望與追求,他甚至為此而同封建家長決裂,出外闖蕩漂泊,想在動蕩的亂世中成就一番事業(yè)??墒?,時代給予這個青年的只有無情的戲弄與嘲諷。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動蕩與漂泊生涯之后,郭子龍的身心均受到極大創(chuàng)傷。在這種情形之下,他與其說是主動,毋寧說是無奈地返回了家鄉(xiāng)——興隆場。此時的郭子龍,除了軍旅生涯留給他的滿身傷痕之外,一無所有,一文不名,落魄不堪,但性格中與生俱來的頑強以及身上留存的“袍哥”式英雄主義,讓他仍然以一個復仇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故鄉(xiāng)的每一個公共場所?!八粌H要清算他的財產(chǎn),他還要清算他一生的失意?!?④而這“清算”的對象,就是鄉(xiāng)場的惡霸地主吳順廣。已經(jīng)在漂泊歲月中腐化的靈魂讓郭子龍腦子里除了錢便是女人,但同時,一種想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個人英雄主義追求讓他企圖對命運作最后的搏擊,他希望在故鄉(xiāng)獲取他想得到的一切,在漫長荒蕪的漂泊生涯中苦求而終不可得的一切?!皬拿\的戰(zhàn)場里敗陣了下來,他是如乞丐一樣的狼狽和饑渴,也如乞丐一般的卑鄙和下賤。但在這些的里面,卻又屹立著怎樣的一個英雄,握著他的左輪手槍?!?⑤
強烈的生命意識及旺盛的生命突進力是郭子龍所具備的另一個性格特征。返回故鄉(xiāng)后的郭子龍野心勃勃,一心要扳倒興隆場土皇帝一般的實權(quán)掌握者吳順廣,他的確也為此付出了相當?shù)呐Γ合仁窃诠矆龊蠈琼槒V進行態(tài)度上的侮辱與挑釁,繼而挑撥、慫恿老實忠厚的佃戶張老二與吳順廣公然對抗,甚至在最初的階段,郭子龍的確維護著張老二與何秀英的某些權(quán)益,盡管這維護完全出自他自身復仇的目的。到后來矛盾一步步激化,直至吳順廣惱羞成怒,雇傭了一幫打手在觀音殿閣樓中與郭子龍發(fā)生正面沖突與交鋒,在這一系列層層逼近的事件中,郭子龍都呈現(xiàn)出一種粗野、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在它的支配下,郭子龍面無懼色,鎮(zhèn)定自若,頑強地對抗著實力遠高于自己的敵手。這種生命意志并不全部來源于“復仇”的動機以及對于權(quán)力、金錢的重新分配欲望,應(yīng)該說,這種雄強的人性是來自人物性格的最深處,來自對于“功績”、“英勇”、“成就”等一些抽象事物的自發(fā)追求,它讓我們看到,郭子龍在生命最后階段一個拼盡全力的身影,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年輕時未盡的夢想對郭子龍來說具有絕對的精神魔力,正是它激發(fā)了郭子龍剩余的全部生命能量,盡管這夢想的內(nèi)核已然完全腐敗變質(zhì)。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吳順廣對郭子龍采取依順、忍讓、縱容態(tài)度時,郭子龍反而覺得疲憊無趣,相反,在吳順廣被徹底激怒,與他的斗爭公開化之后,郭子龍反而變得精神百倍斗志昂揚。在觀音殿中的那場正面交鋒中,郭子龍在閣樓里孤身一人與吳順廣雇來的一群流氓周旋搏擊,斗智斗勇,生命力的張揚與勃發(fā)讓讀者也忍不住為之心潮起伏,暗暗叫好。只有在這個短暫的片刻,郭子龍得到了精神上的巨大愉悅與滿足:“郭子龍毫不在乎的靠在他的窗洞口吸著煙,對于他們快樂地看著。這孤零的角色這才嘗到了他的勇壯的人生的滋味,他是像感覺著戀愛的青年一樣的狂喜?!?⑥
但是,無論郭子龍最初的反抗姿態(tài)多么動人和絕決,無論他多么沉醉于自己的英雄夢想與生涯,作為一個下層軍閥,他自身就是封建鄉(xiāng)場黑暗勢力的組成部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無論源頭還是目的地都包含太多腐朽、黑暗、反動的因素,因此他很快被吳順廣所收買,并迅速加入了對底層民眾迫害與奴役的行列。觀音殿中他自認為以一當十、“英勇”無比的一幕,最后只落得個“大糞營長”的頭銜。當郭子龍?zhí)鎱琼槒V炸掉外省人煤礦之后,這個一心要當“英雄”、一心要創(chuàng)出自己“英雄”事業(yè)的郭子龍,已然成為封建鄉(xiāng)場黑暗、反動勢力最得力的助手。路翎平靜而刻薄地寫道:“這就是郭子龍的英雄行為……他的一半少爺一半流氓的英雄主義,是敵不過這個社會的冷靜的生活,和其中的懶爛的感情的?!?⑦
郭子龍這個人物的復雜之處在于,一方面他向黑暗中墮落,向封建鄉(xiāng)場勢力屈服并為其利用,劣跡斑斑,另一方面他在精神上似乎又不斷地進行自省和懺悔。郭子龍粗野墮落的生活經(jīng)常讓他覺得精神上無限苦痛與空虛,在觀音殿與吳順廣的正面沖突中獲勝之后,郭子龍得到了一些實際利益,但他馬上覺得厭倦與痛苦,而且充滿對自己的鄙視與憎惡。他甚至開始羨慕觀音殿中的和尚,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下面啼笑皆非的一幕:當見到廟中老和尚的素樸、寧靜的生活方式時,“郭子龍頓時覺得自己是非常的渺小。純潔、受苦、孤獨的老和尚,是比他這個渾身血腥的人要神圣得多了。”于是,被震撼的郭子龍請求老和尚收他做徒弟,“‘師父,你不以為我是一個壞人吧!譬如一個人落水了,師父,你是要救救他的吧?……師父,我的良心跟我過不去!我做的壞事太多了!我看破了,一不為名,二不為利,我總是受人利用,其實我自己的心像小孩子一般的!真的,師父?。昧Φ恼f,并且溫柔的笑了,而他的眼睛是閃耀著歡喜的眼淚……‘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我會做大事業(yè),打倒一切腐敗的東西!我簡直發(fā)瘋了!可是呢,中國還是這個樣子,我自己倒腐敗了!” ⑧
盡管這懺悔中有著許多矯飾與虛偽的成分在,但仍然讓我們看到郭子龍靈光一現(xiàn)的本心,正如路翎自己評論的那樣,“這是他這么多年以來唯一的一個純潔的時間?!?⑨當然,這曇花般的“純潔”極其有限,這場極富戲劇性的懺悔與剖白最終以郭子龍因妒忌吳順廣而破口大罵不了了之。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小說中出現(xiàn)過好幾次,在郭子龍幫吳順廣炸完外省人的煤礦造成五名無辜礦工死亡的時候,在何秀英因為郭子龍的欺侮而境況日益凄慘最終被向大個子摧殘得生不如死的時候,在張老二被吳順廣剝奪了幾乎所有生存資料的時候,郭子龍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一種自省、懺悔的情緒,而且發(fā)展到后來,這種情緒出現(xiàn)得愈來愈頻繁和明顯,幾乎成為一種精神自虐。如同精神病人一般的言行成為郭子龍在小說后半部分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奇特的情況呢?原因就在于,郭子龍一直沒有認清自己的真正對手。他從回鄉(xiāng)開始,就將吳順廣當作最大的敵人,盡管迫于現(xiàn)實被吳順廣收買也沒有改變他心中的刻骨仇恨。但事實上,吳順廣充其量不過是個假想敵,郭子龍真正的敵手是他自己,他自身頑強的生命意志與他所要達到的反動目的間的矛盾沖突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根源所在。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對吳順廣的抵抗的姿態(tài)沒堅持多久就被其收買的原因,對假想敵的仇恨事實上毫無根基,輕輕的撼動便動搖了一切。但郭子龍自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在成為吳順廣的爪牙之后,他一直處于不斷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斗爭狀態(tài)中,一方面對張老二何秀英的不幸懷著歉疚與愧悔,一方面又對權(quán)勢與財富有著癡執(zhí)的迷戀。他的精神世界終日擾攘不寧,翻騰起伏,最終在瘋?cè)税愕膰艺Z與自我磨折中咽下最后一口氣。
這種作惡與作惡之后的懺悔交互出現(xiàn)并糾纏在一起的表現(xiàn)形式讓郭子龍這個反面人物形象更為立體、豐富,他不再是一個扁平單一的惡的形象,而是有著壯闊夢想?yún)s被殘酷現(xiàn)實所腐蝕、誘墮的一個鮮活立體之人。路翎直接從他的墮落之后寫起,我們卻從點點的蛛絲馬跡中回溯出了他的一生。郭子龍回鄉(xiāng)不僅僅是為了復仇,他同時亦想為自己那顆顛沛流離、漂泊滄桑的心找到真正的故土,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寧與澄靜。也就是說,郭子龍這樣一個“惡人”以一種奇異的、畸形的、非常態(tài)的方式去實現(xiàn)他精神上的高遠訴求。成為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英雄”,一個有著雄強生命力和偉大業(yè)績的人本是郭子龍精神訴求中最重大的內(nèi)容,但因為這“英雄”的內(nèi)容是“一半少爺一半流氓”,因此他不可避免地犯下諸多惡行,并且日益頹唐懊喪,無法自拔。郭子龍晚年的反省與懺悔,也不過是這個人物行將沉沒于歷史黑暗泥沼之前泛起的最后漣漪,旋即隨著他自身的毀滅而消失得蹤影全無。
跟隨著路翎雄渾的筆觸,我們眼見了郭子龍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的毀滅與消亡,我們陪著他一起經(jīng)歷所有跌宕起伏激烈掙扎的內(nèi)心風波,并隨之大起大落疲憊不堪。人物并不長久的一生卻讓我們仿佛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物性格深處極強盛的生命意識以及這種意識帶來的全部不饒不休的物質(zhì)和精神活動。郭子龍對于生命價值與生存意義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所追求的生命內(nèi)容是蒙昧的、腐朽的、甚至反動的。這也就決定了人物悲劇性命運的必然結(jié)局。
在郭子龍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強烈旺盛的生命意識是以一種扭曲和畸變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先是對于復仇的瘋狂與執(zhí)著,到后來瘋狂的施虐甚至自虐,實際都可視作人物強烈的生命意識與生命力的外化表現(xiàn),只不過對于這種生命意識的內(nèi)涵來說,蒙昧腐朽和反動的內(nèi)容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實事求是地說,這里有著“病態(tài)”,路翎對于雄強生命力與激昂的生命意識的刻意追求,使得郭子龍這個人物在某些地方過于抽象化,概念化了:郭子龍在面對吳順廣的正面挑釁與宣戰(zhàn)時顯得狂喜不已,斗志昂揚,一旦為吳順廣所收服,則疲懶不堪,空虛倦怠。為了有力,為了“原始強力”,為了生命的激昂與壯闊,與其疲弱,麻木,而寧愿野蠻,寧愿殘酷,寧愿處于永不停歇的斗爭與搏擊狀態(tài)。這里隱隱地透出路翎式的人物生存邏輯。
因此,這種生命意識有些類似于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志”,甚至也有點像柏格森所說的“生命沖動”,它既包含著人性,也包含著獸性,既有階級性,也有非階級性。這種生命意識的爆發(fā)與釋放往往有伴隨著劇烈的反抗性、破壞性,表現(xiàn)出突發(fā)性、痙攣性等非理性非常態(tài)的特征。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人物生命意志的高揚與自我墮落傾向的矛盾傾軋。這也就是為什么路翎這些作品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非常態(tài)人物的原因。 而郭子龍,也許是這些“瘋子”之中,最令人過目不忘的一個,我們無法用簡單的二元對立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這個人物,他一面是黑暗的殘孽,但另一面又有著強盛的生命意識與追求,在某些特殊的時刻還會有某些“英雄”特質(zhì)的閃現(xiàn)。
相對于那些積極的,與社會、歷史、道德發(fā)展相符合一致的正面人物形象來說,以郭子龍為代表的畸變、異化的反面人物形象是路翎對于現(xiàn)代文學史一種更為獨特的貢獻。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譚旭虎,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博士生。
①路翎:《路翎小說選》序言,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8頁。
②路翎:《燃燒的荒地》新版自序,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頁。
③④⑤⑥⑦⑧⑨路翎:《燃燒的荒地》,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3頁,第22頁,第23頁,第89頁,第176頁,第146-148頁,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