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坐落在虹口區(qū)歐陽街道的一幢老式公房內,談笑風生,溫馨涌動,原來虹口車輛停放協管服務社的領導、街道社工、媒體記者,還有七浦路車輛停放點的經理楊金娣夫婦,他們一起相聚到服務社員工曉晶的家中,過上一個難忘而有意義的國慶佳節(jié),這一切,令曉晶夫妻和曉晶父母激動萬分。
原來曉晶是個刑滿釋放人員,早年因盜竊和詐騙等罪行,2004年經法院裁定減刑回社區(qū)執(zhí)行3年剝權期。剛回歸社會,思維、想法、觀點與發(fā)展的時代難以合拍的曉晶一時難以適應,所以一度有消極氣餒、自暴自棄的情緒變化,為此,認真負責的街道社工周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次上門談心。為了讓曉晶真正回歸社會,周老師還積極主動與街道居委及有關方面聯系,尋求就業(yè)途徑和安置崗位,在周老師兄長式交流和督促幫教下,在上海虹口車輛停放協管服務社領導的理解和配合下,曉晶終于上崗了,成了服務社七浦路停放點的一名正式員工。
有了工作的曉晶仿佛變了個人似的,他那顆曾經迷茫失落的心真正感受到了“歸屬感”。
曉晶能有今天,還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被他稱為大姐的楊金娣,作為七浦路車輛停放點的經理,小楊為人熱情,做事果斷,她不僅嚴格管理,處處維護企業(yè)形象,而且嚴以律己,身先士卒,一年365天從不脫崗,只有工作。
上海著名的七浦路服飾市場是個萬商云集的地方,每天進出人次達數萬人,停放的助動車、自行車達數千輛,加之周邊小商小販等閑雜人群,一度成為車輛管理和綜合治理的一大頑癥。自從小楊到任后,暗暗立下軍令狀,再苦再累也要拿下“七浦路高地”。但真正干起來,困難還真始料未及,助動車、自行車收費只有1元、5角,可一旦失竊,賠付卻要數百倍之多。當社工周老師找到小楊要她為曉晶安排一個工作崗位時,小楊也曾猶豫過,車輛停放整天與人打交道,一旦有個閃失有損企業(yè)形象,真的拒絕吧又于心不忍,因為在曉晶之前小楊也曾安置了多名走出大墻的刑滿釋放人員,而且干得都不錯,有的工作了一段時間,通過培訓和充電,還跳槽到國有大企業(yè)去了。加之聽了社工周老師的介紹后,小楊感到曉晶本質并不壞。
曉晶工作沒多久,便能獨立上崗了。然而,由于他脫離社會時間太長,性格也有些孤僻,常與人發(fā)生口角,甚至打架事件。楊大姐得知后一方面火速出面調停協商,一方面又專程與社工周老師一起趕到曉晶家中,開展幫教工作,讓他知道與人打交道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擺正位置,端正態(tài)度,意氣用事必將因小失大。就這樣,漸漸地,曉晶成熟了。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方努力下,年前曉晶與一位賢惠的外來妹結婚了,這無疑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點,他的工作更踏實更認真了。
作為非正規(guī)勞動就業(yè)組織的上海市虹口區(qū)車輛停放協管服務社的員工,從事的工作也許并不起眼,但正因為他們的默默耕耘與奉獻,為人們營造了一個有序美觀、文明整潔的市容環(huán)境,尤其是服務社義不容辭擔負起刑滿釋放人員真情幫教這項實事工程更是獲得各級領導和刑滿釋放人員家屬的贊譽和好評。
服務社經理劉必申、施懷連被很多人稱為“編外的人民調解員”。
前不久,“兩勞”釋放人員張某因為家庭開設的修理鋪被街道城管強遷,一時想不通,就火冒三丈手舉利斧要與有關人員拼個你死我活,眼看一場血腥悲劇將一觸即發(fā),心急如焚的劉經理和施經理趕到事發(fā)地點,與張某擺起了道理,“天大的事都可坐下來協商解決”,并動員其家屬放棄同歸于盡的念頭。終于,通過一晝夜的調解幫教,一場惡性傷亡案件避免了,此舉得到了有關領導和街道司法科的好評,事后,張某的父母老淚縱橫地表示你們不僅再一次挽救了我兒子,也救了我們全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fā)展,幫教工作不再是單純的說服教育,而要與安置崗位、關心生活、排憂解難結合起來,虹口車輛服務社的領導采取“內緊外松,助人自助”的工作方式,成立了一支以服務社領導和黨員先進為核心幫教志愿者隊伍,從組織上和形式上采取“一幫一,一幫二”的結對子方式,定人定位,責任到位,切實落實幫教政策,并與崗前培訓、業(yè)務知識、勞動紀律、文明用語,法律常識結合起來,使這種與時俱進的幫教工作達到質的飛躍。
從2004年12月起,服務社先后與虹口區(qū)的廣中、乍浦、歐陽等街道簽訂了“兩勞”釋放人員矯正幫教就業(yè)基地的協議,為“兩勞”釋放人員就業(yè)搭建平臺,按照工作需要和生活困難程度及培訓成績分批給予安置,當服務社的領導將一份份滿載真情實意的上崗通知單送到這些“兩勞”釋放人員家中時,不少人淚如泉涌,甚至還出現他們的父母和家屬要給領導下跪致謝的場面。
迄今為止,服務社先后吸收和安置“兩勞”釋放人員170人次,
據悉在服務社,有的“兩勞”釋放人員甚至成為令人尊敬、贊揚的見義勇為“英雄”。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