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筆:唐志全、陳學明 南昌大學 江西南昌 330029)
[摘 要]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隊與長征的關系是學術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揭開長征序幕的歷史地位;用具體的歷史事實說明他們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戰(zhàn)略轉移及其對鑄就“長征精神”作出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 方志敏 北上抗日先遣隊 長征 “長征精神”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方志敏和他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研究是比較多的,但對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隊與長征的關系,特別是對長征勝利、“長征精神”形成的貢獻研究較少。時值長征勝利70周年,探討這些問題,對進一步評價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歷史地位,緬懷他們的歷史功績,弘揚長征精神,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遠征揭開了長征的序幕
什么是長征?長征的涵義是什么?這是必須首先說明的。所謂“長征”是指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即撤離原來的根據(jù)地,遠征到別的地方去建立革命根據(jù)地,以求得紅軍和革命力量的生存發(fā)展并實現(xiàn)北上抗日。對長征的涵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從狹義上來理解,是指中央蘇區(qū)主力紅軍即后來的紅一方面軍的戰(zhàn)略轉移,或突圍轉移;從廣義上來理解,是指當時全國各革命根據(jù)地的地方紅軍,在中央的直接或間接的部署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的突圍轉移。不論從狹義上還是廣義上來理解長征的涵義,都可以說北上抗日先遣隊揭開了長征的序幕。
首先,從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組建和派出的背景和戰(zhàn)略目的來看。它是在民族矛盾日益上升成主要矛盾,但階級矛盾仍然異常尖銳的形勢下組建和派出的。其戰(zhàn)略意圖既是為了抗日,更是為了中央主力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從政治上說是為了宣傳黨的北上抗日的主張,推動抗日運動的發(fā)展,用實際行動表達我黨抗日的決心;從軍事上說是為配合中央紅軍繼續(xù)進行反“圍剿”的斗爭和必要時的戰(zhàn)略轉移做出的軍事部署。把兩種戰(zhàn)略意圖相比較,后者當然更為重要。因為北上抗日先遣隊要去的福建、浙西、皖南一帶,還沒有直接與日軍作戰(zhàn)的形勢,而中央蘇區(qū)內(nèi)的反“圍剿”斗爭卻日益緊張,中央紅軍何去何從,直接關系到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事實上,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組建和派出,正是在中央已決定主力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之后,迅速進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為直接準備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所作的戰(zhàn)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1934年4月30日,廣昌失守后,“中央蘇區(qū)繼續(xù)在內(nèi)線作戰(zhàn)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已經(jīng)極少可能”[1],此時臨時中央已接受了共產(chǎn)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提出的撤離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意見,有了戰(zhàn)略轉移的思想,并于5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秘密決定中央紅軍主力準備撤離中央蘇區(qū),并決定向共產(chǎn)國際請示。6月國際回電批準,并指出:“對蘇區(qū)主力紅軍退出的事情,這惟一的只是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敵人可能的打擊?!保?]中革軍委7月5日和23日就分別發(fā)布訓令,命令紅七軍團北上,紅六軍團西征,其任務是分別抄到中央蘇區(qū)的東北和西北敵人的后方打擊敵人??雌饋恚@好像是到敵后的進攻,實質上是掩護退卻。正如朱德1973年12月指出的:“是準備退卻,派先遣隊去作個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指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qū)向西南部轉移)?!保?]當然這里還有聲東擊西,迷惑敵人的意思,給敵人中央主力紅軍會從東北方向轉移的假象,這樣,不僅從戰(zhàn)略上也從戰(zhàn)術上策應了中央主力紅軍的轉移。
其次,從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根據(jù)地進行遠征轉移的時間和規(guī)模來看。它是中央在全國紅軍中最早被派出的一支部隊,它的出動就在實踐上拉開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序幕。這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和長征關系中重要歷史地位的具體體現(xiàn)。從廣義上說,由于當年各地紅軍分別處在敵軍的分割包圍中,紅軍各主力部隊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起始時間,地點各不相同,總起來是分六批從五個地區(qū)出發(fā)的:第一批即由中央主力紅軍的紅七軍團改編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7日從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向贛東北、皖南前進。第二批是紅六軍團,1934年8月離開湘贛革命根據(jù)地。第三批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同年10月離開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第四批紅二十五軍,同年11月高舉“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第五批,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離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第六批,紅二六軍團(后與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離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從狹義上說,紅七軍團本身就是中央主力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當時正在前線作戰(zhàn),是中革軍委于1934年6月下旬下命令,把紅七軍團團部和所屬的第十九師從福建連城召回瑞金的。7月初進行整編,突擊補充2000余名新戰(zhàn)士,以原十九師三個團為基礎,擴編為一、二、三個師,全軍6000人,長短槍3000支,中央蘇區(qū)趕印《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等文告160萬份,中革軍委還令羅炳輝等率紅九軍團,從江西石城進入福建掩護紅七軍團北上。11月入閩浙贛蘇區(qū)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全軍前后共1萬余人,深入閩浙皖贛諸省國統(tǒng)區(qū),歷時6個多月,行程5000余里,雖然最后在七倍于我的國民黨優(yōu)勢兵力的圍攻下遭到失敗,但它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革命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它作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序幕的歷史地位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遠征,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大轉移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遠征,在軍事上牽制了國民黨十幾萬兵力,策應了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和爾后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這種作用在北上抗日先遣隊七個月的艱苦歷程中,在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兩個階段中都有多次突出的表現(xiàn)。
第一次,在進軍福建的斗爭中。紅七軍團1934年7月7日出發(fā)后的幾天,冒雨襲取福建大田縣城,就開始調(diào)動了敵人。當時,“圍剿”中央蘇區(qū)的國民黨東路軍總司令部立即調(diào)兩個多旅,從正側兩面往大田堵截。由于敵方不知紅軍突現(xiàn)閩中的戰(zhàn)略意圖,軍事上被動,紅七軍團順利渡過了閩江。8月1日攻占水口,擊潰守敵王敬久部并乘勝追擊至福州城下,此時,中革軍委命令“威脅并相機襲取福州”[4]。當時國民黨當局對紅軍直逼福州相當震驚,“圍剿”中央蘇區(qū)的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由漳州飛抵福州“視察”,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電令駐守德、福安、霞浦“圍剿”閩東蘇區(qū)和駐防泉州的87師王敬久部馳援福州。蔣介石雖然沒有立即抽調(diào)圍攻中央蘇區(qū)的軍隊回援,也不得不電令在湖北集訓的原十九路軍所屬四十九師伍城仁部,由長江水路日夜兼程,經(jīng)海運入閩,并令海軍派“咸寧”等四條淺水艦進入閩江,空軍派作戰(zhàn)飛機助戰(zhàn)。日、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也以保護僑民和領事館為借口,先后派出軍隊進入馬江港[5]。
“福州之戰(zhàn)”失利后,紅七軍團入閩東蘇區(qū)和游擊區(qū)。14日奇襲羅源縣城成功,潰敵千余,俘敵300余人,生擒國民黨縣長。次日又猛攻守德縣城。使國民黨當局深為震動,“一面命令四十九師由連江加速北上堵截,一面調(diào)‘永績’、‘撫寧’兩艦載海軍陸戰(zhàn)隊在羅源灣登陸圍攻羅源。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亦派出軍艦進入羅源灣窺測動向?!保?]
第二次,抗日先遣隊于8月28日進入浙江后。浙江是蔣介石的老巢,當抗日先遣隊迅速攻克慶元縣城、江山縣青湖鎮(zhèn),威迫龍泉縣城,突入常山城內(nèi),并準備相機襲取遂安時,蔣介石暴跳如雷,惱羞成怒,電令各縣縣長:“督率團隊,固守待援,萬一守御力盡,則與城共亡”,否則“失陷城鎮(zhèn),糜爛地方,則軍法俱在,決不姑寬”[7]。浙江省政府趕調(diào)軍隊增強遂安城防,使城內(nèi)守敵增至2000余人,與此同時,急調(diào)“圍剿”中央蘇區(qū)的北、東路軍中的王耀武、伍誠仁、李文彬等部參加“圍剿”。國民黨閩浙皖贛邊區(qū)“剿匪”總指揮趙觀濤在常山與浙江省保安處長俞濟時策劃組成左右兩個縱隊,企圖會合遂安守軍共同“會剿”先遣隊于遂安附近。強敵圍追堵截,而浙西革命力量又薄弱,抗日先遣隊沒有機械執(zhí)行中革軍委關于襲取遂安的命令,而是從淳安越大連山進入安徽歙縣。10月15日到達北上目的地皖贛蘇區(qū)和皖南地區(qū)。次日,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征,10月底,紅七軍團約3000余人,按中革軍委指示,進入閩浙贛蘇區(qū)并于11月4日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
第三次,在方志敏率紅十軍團進軍皖南的斗爭中。由于皖贛蘇區(qū)和皖南地區(qū)是國民黨政府的心腹之地,紅十軍團的進軍,猶如鋼刀插入敵人心臟。由于南方革命已處低潮,中央紅軍已長征一個多月,正在沖破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閩浙贛蘇區(qū)首府葛源已失陷,蔣介石將必然更加瘋狂地對北上抗日先遣隊進行圍追堵截,迅速消滅我紅軍先遣隊。1934年冬,蔣介石就集中了正規(guī)部隊和各省保安團20多萬人,封鎖閩浙贛蘇區(qū)和“圍剿”北上抗日先遣隊,而閩浙贛紅軍總數(shù)只兩萬余人。但他們也下定了忠于黨忠于人民,以鮮血和生命去完成光榮歷史使命的決心,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紅十軍團按計劃兵分兩路北上,到湯口會師。經(jīng)過休整的十九師先行出發(fā),擊潰浙??v隊蔣志英部,擊斃百余人。接著攻克淳安縣港口鎮(zhèn),后渡新安江直趨桐蘆,距杭州90公里。國民黨急令王耀武的補充一旅堵截,被我軍擊潰,兩天殲敵130余人。隨后逼進臨安,震動杭州。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團團部和二十師在進軍皖南的途中,也一路摧毀敵碉堡百余座,截獲敵軍車四輛,繳獲迫擊炮和步槍百余支。12月10日兩路大軍在皖南湯口會師,八千壯士情緒高昂,軍威大振。蔣介石則大為恐慌,驚呼“方志敏首創(chuàng)之武力,仍由分復合,其勢猖獗”,“意在另辟新區(qū)于皖”[8],并連夜發(fā)出急電,“令俞濟時為指揮官,統(tǒng)率浙江保安縱隊一部,四十九師,補充一旅和第七師二十一旅李文彬部編組為‘追剿隊’專事追剿。同時,令趙觀濤和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劉鎮(zhèn)華負責圍堵。”[9]在強大敵人的反復圍攻下,北上抗日先遣隊最后失敗了,但它血戰(zhàn)東南半壁,以1萬人牽制敵人近20萬兵力,從而減輕中央蘇區(qū)紅軍的壓力,有力地策應中央主力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歷史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三、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為鑄就偉大的“長征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
長征,是古今中外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從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點,而且還在于它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斑@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保?0]“長征精神”是對“井岡山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世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征的勝利主要是長征中的各路紅軍在中央的領導下互相配合,共同奮斗的結果?!伴L征精神”的鑄就也同樣是各路紅軍,各方面的革命力量集體奮斗的結晶。北上抗日先遣隊既然揭開了長征的序幕,是長征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為“長征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應有的特殊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廣大指戰(zhàn)員,是把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的模范。如前所述,組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目的和任務,既是為了北上抗日,更是為了策應中央主力紅軍的轉移,這在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形勢下,是大局的需要。雖然當時紅七軍團的廣大指戰(zhàn)員,甚至像紅七軍團參謀長粟裕等領導人對中央的戰(zhàn)略意圖,特別是策應中央紅軍主力的轉移并不清楚(若干年以后,粟裕見到了當年在極小范圍內(nèi)閱讀的兩份中央的絕密文件,才明白了中共中央的意圖)[11],但基于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本色,他們二話沒說,就迅速踏上了征程。1934年11月2日當中革軍委要閩浙贛蘇區(qū)的新紅十軍與紅十軍團合編為紅十軍團,北上皖南行動的前夕,方志敏等曾請示中革軍委:根據(jù)閩浙贛蘇區(qū)的嚴重形勢,要求紅七軍團以閩浙贛蘇區(qū)為依托,把七軍團的行動與保衛(wèi)發(fā)展閩浙贛蘇區(qū)的任務密切結合起來。并認為七軍團還是受閩浙贛軍區(qū)統(tǒng)一指揮更為適宜(七軍團是以閩浙贛蘇區(qū)的老紅十軍為基礎建立的)。遺憾的是中央未能接受。即使這樣,方志敏仍和以往一樣,抱著“黨要我做什么,雖死不辭”的決心,臨危受命,充滿信心地踏上了北上皖南的征程。雖然后來的實踐證明,中央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隊是有“得”有“失”,組建紅十軍團更是決策失誤,但方志敏、尋淮洲、粟裕等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領導和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為救國救民,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的模范行動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應充分肯定。不能與當時王明“左”傾冒險的一些失誤的決策混為一談。
其次,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廣大指戰(zhàn)員,血戰(zhàn)東南半壁,歷盡艱難險阻,發(fā)揚了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們同樣是英雄好漢。他們?yōu)榱送瓿勺约汗鈽s而難巨的使命,一直戰(zhàn)斗在敵人的后方重地和心腹地區(qū);不僅要與數(shù)倍于我的敵優(yōu)勢兵力斗爭,沖破其圍追堵截,還要征服山高風雪等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僅要長途跋涉,還要進行毫無外援的孤軍奮戰(zhàn)。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nèi)匀粍?chuàng)造了不朽的英雄業(yè)績。如在福州戰(zhàn)斗、桃源血戰(zhàn)、譚家橋戰(zhàn)斗和最后的懷玉山突圍戰(zhàn)中,先遣隊都打得十分英勇頑強。特別是先遣隊的一些高層指揮員,在戰(zhàn)斗的關鍵時刻,總是帶頭沖鋒陷陣,表現(xiàn)了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關鍵的譚家橋戰(zhàn)斗中,年輕的優(yōu)秀指揮員,原紅七軍團團長、整編后的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就帶頭沖鋒在前,奪取制高點。當他中彈負重傷倒下時,其余戰(zhàn)士前仆后繼,蜂踴而上,不少戰(zhàn)士又犧牲在他的身旁。這一幕連敵方當時指揮“追剿”我先遣隊的補充一旅頭目王耀武也感到“很大的震動”?!耙晃煌鈬嗽?jīng)說過:同樣戰(zhàn)場上的指揮者,共產(chǎn)黨指揮官沖在前面揮手招喚士兵,‘跟我上’,而國民黨軍隊的指揮官,卻在士兵后面拿槍吆罵著‘給我上’”[12]。在懷玉山突圍戰(zhàn)中,先遣隊最高領導人方志敏也和先遣隊的勇士們一起,寫下了英勇悲壯的篇章。懷玉山由若干大山組成,主峰高達1538米,峰險壁峭、人煙稀少、食物奇缺,又時值寒冬臘月。為沖破七倍于我的敵人的圍追堵截,痔瘡大發(fā)的方志敏和只剩一支右臂的劉疇西拒絕用擔架和大家一樣晝夜兼程翻山越嶺,以野菜、殘果、草根和樹皮充饑。1月15日,方志敏率800余人的先頭部隊終于殺開一條血路進入了蘇區(qū),但3000余人的主力受阻未跟上[13]。為迎接主力,方志敏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威脅留給了自己,重又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為了突圍,方志敏與劉疇西冒雨冒雪,不分晝夜爬山越嶺,要偷過敵人的封鎖線!正如他后來回憶的,“雖然七天沒有吃飯,餓得兩腳走不穩(wěn),打跛腳;雖然整天凍得發(fā)抖,雖然每晚不得睡眠,人是疲勞到了萬分,但我總是咬緊牙關,忍受下去!吃不得苦、革不得命”[14]。不幸的是繼王如癡、劉疇西先后被俘后,方志敏也于1月29日被俘了。懷玉山戰(zhàn)斗雖然以犧牲400余人,被俘2000余人[15]的沉重代價失敗了,但紅軍先遣隊指戰(zhàn)員表現(xiàn)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將與長征中的湘江戰(zhàn)斗等一起載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斗爭的光輝史冊,永垂青史!
再次,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獄中斗爭和獄中遺著,無處不體現(xiàn)出他們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赤誠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靈魂,愛國主義精神是長征精神科學內(nèi)涵的核心組成部分。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勇士們,即使被捕入獄,也利用各種方式進行了頑強的斗爭。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光彩。方志敏被捕的當天晚上就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方志敏自述》:“我已認定蘇維??梢跃戎袊?,革命必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我愿意犧牲一切貢獻于蘇維埃革命。”這和他后來寫的驚天動地的就義詩:“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卻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chǎn)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都表明了他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理想信仰的指導下,他進行了半年的特殊的獄中斗爭。首先,他堅貞不屈,率先垂范。當敵人對他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示眾,勸降和審訊的時候,他不僅經(jīng)受住了考驗,而且成了信仰交峰和意志較量中的勝利者,充分顯示了共產(chǎn)黨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氣。連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亦不能不公開承認“方志敏態(tài)度非常強硬,看出他至死也不會動搖的?!保?6]同時,通過與被俘入獄的師參謀長喬信明三次傳遞紙條的方式,對獄中的紅軍先遣隊的干部和戰(zhàn)士進行氣節(jié)教育:“在敵人面前一定要頑強,怕死是沒有用的?!薄霸诒O(jiān)獄中要學習列寧同志的榜樣,為黨工作,堅持斗爭,就是死了也是光榮的。”[17]并鼓勵他們“堅決相信在國際和中央列寧主義領導之下,……蘇維埃的制度將代替國民黨的制度,而將中國從最后的崩潰中挽救出來!共產(chǎn)主義世界的系統(tǒng),將代替資本主義世界的系統(tǒng),而將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從痛苦死亡毀滅中拯救出來?!保?8]當方志敏從國民黨的舊報紙中“得悉我中央紅軍在黔北大勝利,消滅了王家烈匪軍的全部及薛岳兩師,紅四方面軍在川北,肖、賀紅軍在湘南同樣獲得勝利,不禁狂喜!暗中告訴了在獄同志?!保?9]并在報紙的空白處寫下了衷心的祝賀:“親愛的全國紅軍同志們!我在獄中熱誠的慶祝你們的偉大勝利,并望你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之下,堅決戰(zhàn)斗,全部消滅白軍,創(chuàng)造蘇維埃新中國!”[20]在方志敏的教育影響和指導下,喬信明和曾如清、何秉才等同志還在監(jiān)獄里成立了黨支部,抗戰(zhàn)爆發(fā)時已擁有了30余名黨員。他們出獄后繼承方志敏的遺志,重新踏上了抗日斗爭的最前線。最后,方志敏在殘存的日子里,用血與淚寫出了《可愛的中國》、《清貧》、《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等十多萬字的閃爍著共產(chǎn)主義光輝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稿,作為臨死前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一滴努力。方志敏之所以要寫“可愛的中國”,是因為他要繼續(xù)完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政治任務,用行動宣傳我黨“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賣國政策,直接擴大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要在繼續(xù)打破“紅軍搗亂抗日”“中國無力抗日”等國民黨的欺騙宣傳之后,進一步揭露獄中那些對他“勸降”的政客拋出的“你們共黨只愛工農(nóng),不愛中國”的誹謗和誣蔑。正是在共產(chǎn)黨人方志敏這種把共產(chǎn)主義與愛國主義統(tǒng)一起來的最高類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行動的鼓舞和感召下,國民黨營壘中的林鳳梧、高易鵬、胡逸民等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在獄中減輕方志敏所戴腳鐐的重量,為方志敏傳紙條,送文稿,也才會在后來激勵全國眾多愛國青年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奔向抗日的各條戰(zhàn)線。方志敏不僅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也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注 釋:
[1][2]《中共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1935年1月8日政治局會議通過)
[3][11]粟裕:《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原載《名將粟?!芬粫氯A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
[4][5][6][7][9][13][15]中共黨史資料叢書《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中共閩浙皖贛四省委黨研室、黨工委、黨征集委合編,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出版。
[8]《江西‘剿匪’史料·贛東‘剿匪’紀略》,轉引自《江西蘇區(qū)軍事史》。
[10]江澤民:《把長征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江澤民文選》第一卷第590頁。
[12]于利祥:《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學習時報》2006年9月13日。
[14][19][20]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方志敏文集》第100頁、第104頁。
[16]哈馬丹:《中國民族英雄方志敏》,《方志敏印象記》,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17]喬信明:《悲壯的歷程》,《方志敏印象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18]方志敏:《我們臨死以前的話》,《方志敏文集》第107頁。
責任編輯 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