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許多反映熟人社會的諺語,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情要賣給熟面孔”等等。它反映了一種社會心態(tài),那就是熟人好辦事。但是熟人也有反目的情況,如韓愈所言:“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边@就充分說明,所謂熟人社會,無非是一種利益上的結合??萍着簏h的產(chǎn)生便是這種利益結合發(fā)展到極至的典型表現(xiàn)。
科舉促成科甲朋黨形成與發(fā)展
朋黨,原指同類之人為一己之目的而互相勾結,后專指士大夫各樹黨羽,互相傾軋。它是官僚制度的產(chǎn)物。科舉制度的推行,把天下士子集中于考場,為形成朋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因而出現(xiàn)了科甲朋黨,并成為歷代之流弊。
科舉考試設有主考官,唐宋時稱“知貢舉”,明清時稱“主考”或“總裁”。科舉中試或及第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唐代始將同榜及第進士稱為“同年”,宋以后以同榜登科者為“同年”,至清代,凡生員(俗稱秀才)同時被選拔為貢生,以及鄉(xiāng)試同榜中舉,會試同榜取為進士,均稱為“同年”。座主、門生、同年等新的稱謂的出現(xiàn),標志著新的人際關系的產(chǎn)生,這就是座主門生關系和同年關系。這是科舉制度造成的特殊的人際關系。讀書人應試,自然企盼金榜題名,因而對選拔自己的主考官看得格外重要,而科舉制度規(guī)定,新科進士要拜謁主考官,正是要體現(xiàn)這一層關系。及第者自稱門生,自然把自己與主考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希望日后能得到重用和關照。而主考官看中新及第者,也是希望日后圖報。官場風云變幻,凡做官者,大都希望能夠多聯(lián)絡一些關系,以保證步步高升,久居官位而不衰。隨著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座主門生關系、同年關系也就越來越被人們視為必然,而彼此之間相互關照的責任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如果說,科第之人只是重視這種關系,珍惜這種關系倒也無大礙,有時甚至會起到互相激勵的促進作用。而一旦要利用這種關系達到個人目的,維護一己私利,那么發(fā)展下去就會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團,這就是科甲朋黨??萍着簏h在唐朝中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發(fā)展到清朝,已是愈演愈烈。這是科舉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看到,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封建統(tǒng)治者用官位、利祿拉攏讀書人。因此相當一部分讀書人從個人利益出發(fā),不能不受到這一影響。試想一個讀書人不以教授他知識的老師為恩門,卻以錄取他的主考官為恩門;不看中同窗苦讀的同學關系,卻看中同科及第的同年關系,顯然是重利輕義的表現(xiàn)。而科舉時代,座主門生關系、同年關系,在科場與官場已大大超過了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這正是科舉制度造成的結果,也給某些重利輕義之徒提供了結為朋黨的機會。
科甲朋黨之弊日趨嚴重
自科甲朋黨出現(xiàn)后,就帶來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造成科場的取士不公,朝政混亂。唐代的牛李黨爭即是最明顯的例子,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而形成的科甲朋黨與李德裕為首的朋黨相互傾軋近40年。牛黨重要成員楊虞卿長期在科舉考試中拉關系,上下其手,而李宗閔卻十分信賴他。牛僧孺之流由科舉而結成朋黨,又以朋黨來操縱科舉,同時借助科舉擴大朋黨勢力。唐后期,進士及第者多為高官子弟,這與掌管科舉選拔的主考官有直接的關系。唐宣宗時,牛黨得勢,科甲朋黨之弊日趨嚴重。大中七年(853年)崔瑤任主考官,所錄取者皆為權豪子弟,受到朝野的指責。朋黨把持科舉,必然造成取士不公的結果,違背科舉選拔人才的初衷。至唐末五代,情況更為嚴重,故有諺語稱;“及第不必讀書,作官何需事業(yè)?!?/p>
北宋以后,雖然完善了科舉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防止舞弊的措施,但朋黨之風一直未停,只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不同。唐代朋黨之弊表現(xiàn)在操縱科舉取士方面比較突出,而宋以后的科甲朋黨則是以一己之好惡為評判是非的標準,表現(xiàn)為各立門戶,黨同伐異,彼此傾軋,其結果無疑干擾了朝政。明朝末年,這種情況尤為突出,也是造成明末禍亂的重要原因之一。歷代帝王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結為朋黨,并且旗幟鮮明地反對朋黨。其原因正如清朝雍正皇帝所言,朋黨必然會“挾偏私以惑主聽”。為此,雍正皇帝專做《御制朋黨論》,反對一切朋黨。在他看來,“師生同年之聯(lián)絡聲氣,徇私滅公,惑人聽聞之邪說,其害于世道人心者更大”。他曾打擊謝濟世、李紱等科甲朋黨,給予嚴厲懲處。雖然雍正皇帝打擊科甲朋黨更多出于政治目的,而且對謝濟世、李紱等人亦有冤抑,但對打擊朋黨之風還是有效果的,對端正士風也是有效果的。然而,科甲朋黨之風畢竟有近千年的歷史,不可能靠一兩個皇帝、一兩次嚴厲打擊便從根本上消除。它將與科舉制度相始終。而且,由科舉制度造成的座主門生關系、同年關系之余風,仍將對后世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也一直為后世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