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美國文學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她美玉般的詩句新穎獨特,簡約凝練,而又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她似乎生活在遠離世俗的純凈真空世界里。南北戰(zhàn)爭,歐洲風云,文壇論戰(zhàn),一切都不曾進入她思想的花園。她安靜優(yōu)雅,心氣祥和,閉門幽居,遁世絕塵,過著超凡脫俗般的生活。然而她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她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喜歡莎士比亞的戲劇、霍桑的小說, 更喜歡白朗寧夫人和勃朗蒂姐妹等女作家。她的詩是心靈的產物,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傾注到詩中,正如Joan Kirkby所說:“對于埃米莉·迪金森而言,詩乃思想之居所。”②她自甘寂寞,寧靜淡泊,不慕虛名,不求盛達,做出了異乎尋常的人生抉擇?!缎撵`選擇了自己的良伴》這首詩正是表達了她的決心和意志。
詩人在詩的第一節(jié)就開宗明義地說:
心靈選擇了自己的良伴——
然后關上大門——
對于蕓蕓眾生——
不再拋頭露面——
這段詩的新奇之處在于它的主題與眾不同。這不是一般的“大選”,不是民眾推選領袖,不是公主選駙馬,而是一個心靈在選擇伴侶,尋覓知音。它比任何選擇都更莊嚴,像所有年輕而富有幻想的姑娘一樣,詩人孤寂的心靈也在為自己尋找寄托,尋求歸宿。心靈找到伴侶之后,立即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心靈深處尋找慰藉,從此與外界隔絕。
她有意地采取了這種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深居簡出,生活得自由、從容、灑脫,不受外界的干擾,不受世俗約束。她退避到心靈深處,不是為了放棄自我,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我。在這一點上,埃米莉·迪金森與亨利·大衛(wèi)·梭羅大有相似之處。他們兩人都受了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相信他的自立學說,不愿盲目地隨波逐流,甘愿在孤獨的內省中深思人生的意義,吸吮自然與生活的真諦,領略人生的幸福、痛苦、歡樂與憂傷。他們都選擇了獨身的生活道路。當他們在結束人生的旅程時,回首往事,無怨無悔。迪金森與梭羅的不同之處在于,梭羅走出家門,住進人煙稀少的樹林中,接近大自然,直接與自然交流,從大自然的啟迪中獲得對人生的真知;而迪金森受客觀條件限制,從未走出父母家門。但也許正是這種孑然一身、無牽無掛的生活為她提供了縱情想象的天地和自由,使她的詩人的天賦得以充分發(fā)揮。
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寫了心靈對自己的選擇忠貞不渝。
她無動于衷——見到車輦——停在——
她低矮的院門旁——
她無動于衷——見一位君王跪拜在
她門前的席墊上——
心靈把對自己選擇的忠誠看得高于一切。對于前來求愛的人,對那些渴望被這顆心接納的人,心靈都不予理睬,哪怕是富麗堂皇的車輦??吭谒拈T前、萬乘之尊的君王屈尊跪拜在她的腳下,她也視若無睹,無動于衷。在這里,世俗傳統(tǒng)的對榮華、權勢的屈附觀念都被顛倒過來。在心靈的價值天平上,心靈的尊嚴是權勢壓不倒、名利換不到的。權力可以擺布一個人的命運,但不能動搖人的心靈。詩人的貧賤不屈、富貴不移的高尚情操在這短短的幾行詩句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這不禁使人又聯(lián)想起梭羅的一件事,因為拒交不合理的人頭稅,梭羅蹲了一夜的監(jiān)獄。這一晚上的鐵窗生活導致了他后來寫下了著名的《論公民的不服從》。這是一篇個人獨立宣言,它號召人民對政府的強奸民意采取消極抵抗,不盲目聽從權勢的指揮,要保持個人的獨立、自由、不趨炎附勢、不出賣靈魂以求榮華富貴。這也正是迪金森這節(jié)詩的中心思想。
這首詩的第三節(jié)實際上是第一節(jié)的主題再現(xiàn),內容基本一致,但對第一節(jié)所表達的思想起到了強化作用。
我了解她——于富庶的國度里——
選中了一位——
從此——關注的閥門封閉——
像石頭一樣——
這節(jié)詩表明了詩人與心靈之間的默契。詩人很了解自己的心靈,那么詩人一定知道心靈選誰做了伴侶。詩人知道心靈選中的是心靈自己,也就是說詩人選中了詩人自己。她立志獨身幽居,不再留意身外的蕓蕓眾生及其紛亂煩擾的社會,而在堅如磐石的心靈深處筑起了自己的王國,從此與她所處的外界徹底隔絕。
從迪金森的個人生活經歷來看,我們不能把她的這種選擇簡單地概括為“看破紅塵”。但這首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對待社會生活的態(tài)度與魯迅先生題的《自嘲》小詩“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冬夏與春秋”很相似。
實際上,我們知道迪金森是把自己獻給了詩歌,她的心靈邀詩神為伴?!埃幔?ample nation”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豐富多彩的藝術殿堂”,迪金森從豐富多彩的藝術殿堂中,選擇了詩歌作為表達她心曲的最佳方式。失戀的痛苦使她終日身著白衣,閉門謝客,生活在茫茫無期、無休無止的孤獨等待的黑暗之中。她只跟自己的心靈對話,并在詩歌里尋找安慰和寄托。從她創(chuàng)作的詩歌數(shù)量和年代上看,迪金森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首詩。她對心靈的忠誠是她對詩神的忠誠,是對自己志向的忠誠。與其像有些評論家那樣把迪金森的這首詩說成是詩人孤寂心靈的真實寫照,不如說是詩人矢志獨身,專心攻詩和以詩為伴的內心表白。
這首詩不長,沒有標題,也少標點符號。詩行中字母大寫以及破折號到處可見,加上不拘傳統(tǒng)形式的格局,這些都是迪金森詩歌的典型特點。從詩歌格律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算不上格律詩,卻不失其和諧、相稱。這首詩在韻律上除去第二節(jié)中的第二、四行和第三節(jié)中的第二、四行屬諧韻外,其他部分都為全韻,韻律基本規(guī)則。
迪金森在這首詩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既奇特巧妙又易于讀者接受而給人以新的啟迪。如心靈“soul”在詩中是被擬人化了的,詩人用大寫形式賦予心靈以尊嚴,用“擇侶”給心靈獨立自主的權利。這表明詩人把心靈看得高于一切,因為她歷來認為人的真正價值存在于人的心靈,從中我們看到了超驗主義思想對她的影響。“society”一詞的選用也體現(xiàn)了詩人的用心良苦。這個詞不僅有“社會”的意思,還可作“友伴”解釋。“society”不僅為心靈的選擇開辟了廣闊的領域,同時也為讀者留下了選擇釋義的充分余地。詩中的平行句,也就是第二節(jié)中的兩個“Unmoved”的作用在于它們不僅使這節(jié)詩的結構整齊和諧,更重要的是它們表達了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詩人著意強調自家低矮的院門以及普通百姓家門前的席墊,用以和華麗的車輦、尊貴的君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心靈雖不寄于高貴之身,不屬于名門閨秀,但其人格、尊嚴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第三節(jié)詩中出現(xiàn)的“attention”一詞,微妙地表達了詩人與身外世界的關系。平時我們說到“注意”時,是指人們專心去聽、去看。而詩人要把這注意的閥門關閉,從此“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受外界的任何吸引和干擾,避居心靈深處以尋求清心寡欲的靜謐。詩中最成功的意象是“door”和“valves”。這兩個詞雖然都有“門”的意思,卻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的選用不僅幫助詩人避免了詞語的機械重復,而且展開并深化了“門”的含義。“door”這個暗喻在第一節(jié)詩中出現(xiàn),意思為“心扉”。在第三節(jié)中出現(xiàn)的“valves”不僅保留并擴展了“心扉”的含義,而且因其為復數(shù)形式被引申為“感情的閘門”?!埃觯幔欤觯澹蟆笔且昧Σ拍軘Q緊的閥門。詩人用“ shut the door”和“close the valves”前呼后應,表達了詩人或她的心靈對外界不容分說的排斥與拒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不能不歸功于詩人的獨具匠心。全詩在“Like stone”處戛然而止,使人聯(lián)想起石頭所筑起的高大的院墻和森嚴的城堡,表明了詩人決心果敢剛毅,意志堅如磐石。
(責任編輯:水涓)
作者簡介: 張林棟,山東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講美國文學。
①這首詩摘自《美國文學源流》第一卷(Rubinstein, Annette T. 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 Sig-nificant Poets, Novelists & Dramatists 1775-1955.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88,60)。這首詩的漢譯乃筆者試譯,望雅正。
②這句引語摘自 Boruch, Marianne. “Dickinson De-scending.” The Georgia Review 40.1986,865.
參考文獻:
[1]Dickenson, Donna. Emily Dickinson. Oxford, England: Berg, 1985.
[2]Eberwein, Jane Donahue. An Emily Dickinson Ency-clopedia.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8.
[3]Ferlazzo, Paul, ed. Critical Essays on Emily Dickin-son. Boston: G. K. Hall, 1984.
[4]Juhasz, Suzanne, ed. Feminist Critics Read Emily Dickins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