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伐檀》通過對伐木造車的選材、制作過程與造好以后察車等過程的描繪,產(chǎn)生詩興聯(lián)想,形成了特有的輿車文化,并抒發(fā)了輿車工人心中的苦悶與美好的愿望。結(jié)構(gòu)上運用富韻及其變化來表現(xiàn)感情色彩,又根據(jù)韻腳的變化構(gòu)建表達的時空,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關鍵詞:伐木造車 察車文化 韻腳建構(gòu)
《伐檀》詩三章,出自魏風,先儒以為刺貪,不及行為性質(zhì),今人則多認為是伐木者批判現(xiàn)實的作品。但就詩歌本身看,不但有伐木行為,還有伐輪、伐輻之作,所以不能說僅僅是伐木工人之歌。實際上這是表現(xiàn)造車的詩歌。那么造車與伐木放在一起,是不是表現(xiàn)兩種勞動行為呢?其實也不是。“周人上輿,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而周代車有六等之數(shù),普通的運輸勞動用的車輛沒有車輻,所以詩歌中表現(xiàn)的造車是為貴族制造的代步工具,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爾庭之瞻的聯(lián)想,表達內(nèi)心的不平。
關于造車這方面的資料很多,如《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筑、冶、鳧、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設色之工,畫、繢、鐘、筐、巾荒 。刮摩之工,玉、楖、雕、矢、馨。摶埴之工,陶、瓬。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sup>①
根據(jù)《周禮》所記,兩周時期有攻木之工,周人上輿,所以“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共計七種。首為輪工,輻為輪的組成部分,木為輪的材料,所以整個詩歌表現(xiàn)的中心是制作車輪,而又由輪代表車,所以這是一首關于造車工人的詩歌,不單是說伐木工人的詩歌。
但讓人很費解的是,伐木可以放在河邊,但伐輪與伐輻為什么要放在河邊呢?其實,這也是察車文化現(xiàn)象。又《周禮·冬官考工記》接著說:“凡察車之道,必自載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車自輪始,凡察車之道,欲其樸屬而微至,不樸屬,無以為完久也。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輪已崇,則人不能登也。輪已庳,則于馬終古登阤也。故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乘車之輪,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輪,軹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軫與轐焉,四尺也。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jié)?!?sup>②“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轂也者,以為利轉(zhuǎn)也。輻也者,以為直指也。牙也者,以為固抱也。輪敝,三材不失職,謂之完。望而視其輪,欲其幎爾而下迤也。進而視之,欲其微至也,無所取之。取諸圜也。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進而視之,欲其幬之廉也,無所取之,取諸急也。……參分其轂長,二在外,一在內(nèi),以置其輻……是故輪雖敝,不甐于鑿。凡揉牙,外不廉而內(nèi)不挫,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是故規(guī)之以視其圜也,萭之以視其匡也,縣之以視其輻之直也,水之以視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藪以黍,以視其同也。權之以視其輕重之侔也,故可規(guī)、可萭、可水、可縣、可量、可權也,謂之國工。”③“車舟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④。
由此看出,造車的同時還要察車,察車之道有車的本身結(jié)構(gòu)、時間、質(zhì)量,不僅要測量,還要放在水里觀察,車輪象征天象日月,所以察車從車輪開始,“縣之以視其輻之直也,水之以視其平沈之均也”,結(jié)果“量其藪以黍,以視其同也”。如此說來,為什么造車要放在水里就很清楚了,文義也十分貫通。伐檀,就是砍伐檀樹,檀為優(yōu)等木材,而且檀木是強韌之木,制造出來的車很是氣派華貴而不失牢固,《詩經(jīng)·大明》形容說:“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sup>⑤《鄭風·將仲子》云:“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⑥所以檀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輻指車輻條,輪指車輪。二者不是一般的砍,而是制作。輪輻代表車子,也就是伐檀為車,木只是表示車的材料。河干就是岸上,河側(cè)就是旁邊,河氵唇指水邊或者說水里,表達了造車的制作過程與工地情況。
對于水紋,這也是人們一直困惑的問題。伐木為什么要描寫水紋,現(xiàn)在看來,其實它就是指上面說的察車之道。從毛公開始,注者普遍認為漣是“風行水成紋也”。孔穎達也認為“風行水而成文章者曰漣”⑦,并認為漣、直、淪是“論水波之異”。直,或指直水紋,淪指細小的水紋。根據(jù)上述材料我們看出,直就是直水紋,淪是圓型水紋,車輻是直的所以直紋,車輪是圓的所以水紋是淪,而伐木的漣漪就是木頭放在岸上引發(fā)的細碎水紋,但不是風吹所致。這是平沈必均的實驗情況。
既然是為統(tǒng)治者制造代步工具,所以才引發(fā)了對分配不公的氣憤和感嘆之情。但是詩歌不僅僅是怨恨之情,還有對造車實驗的贊美吉祥的祝愿,這大概也是他們的心聲吧。魏地是黃河流域,自古就有河清象征政治清明的原始式信仰的傳統(tǒng),這就是三句都以河清領起的原因,清是中心詞,就是海晏河清的清?!对娂瘋鳌纷⒄f:“河水清漣而無所用,雖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⑧,便失去了詩歌本來的風韻。
人們的勞動是為了生活的美好,勞而不獲、不勞而獲的對立是感情激奮的原因,造車過程成為想象空間,由此構(gòu)成一個全面的展示,就有力地突出了希望平等的思想與刺貪心聲以及對勞動的肯定與祝福。詩歌的情感思維方式是從造車、實驗(平沈必均)聯(lián)想到生活,現(xiàn)實和理想的對立是詩歌的狀態(tài)特征。
詩歌每章的下句均為反問句加肯定句的句型。采用否定加疑句再加肯定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內(nèi)心激烈的情感。故就下六句有關選字和用意來說,亦自有其變化。三百廛,指三百戶收的莊禾,據(jù)《毛詩正義》記載,“億,今十萬”,所以,三百億,今指三千萬束。三百囷,指三百個糧囤子,指戶數(shù)與成品數(shù)。或言廛與億、囷同意,非也。雖概言其多,但量有高低,質(zhì)有不同,這三個不同的選字不但是為了協(xié)韻,而且還表達數(shù)量的由少到多。為什么用三百呢?一般認為是虛指,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傳》一夫所居曰廛,瑞辰按:‘《易·訟》九二,其邑人三百戶。’《鄭注》:‘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稅三百家。故三百戶?!?sup>⑨貆,指豬貛,小獸;特,公牛,指大獸;鶉,鵪鶉,飛鳥,可見這三者表現(xiàn)的是由小到大,由地面到天上飛的這樣一個立體意象。“胡取禾”、“胡瞻爾庭”的反問正是從另一方面說明他們的勞而不獲而貴族的不勞而獲的狀況。最后將爾與君子對比,正面表現(xiàn),表明他們刺貪的目的是要“女”“不素餐兮”。
至于詩歌的情緒類型表達,還通過了“猗”與“兮”來轉(zhuǎn)換。兮在《詩經(jīng)》中使用的時候,大多表示感嘆與憂傷,而猗則主要表示快樂與希望情感,雖在其他地方也有表現(xiàn)悲涼氣氛,但《詩經(jīng)》中沒有。所以,表達海晏河清的愿望用猗作為富韻來表達,而其他的都用兮作為富韻結(jié)尾,形成比較。
由詩歌的分析我們看出,詩歌以伐檀總領全詩,以伐木造車的過程有秩序地展開,伐檀、伐輻、伐輪過程的變化,韻腳從元部到職部再到文部的三次轉(zhuǎn)換,三章三方三層面三條線,結(jié)構(gòu)上完成整體的立體的藝術構(gòu)建,內(nèi)容上也形成現(xiàn)實與理想實虛的兩方面的對表,這樣的藝術構(gòu)思對于深刻地表現(xiàn)主題,無疑意義重大,水平很高。過去我們一直以為詩歌的三章是同義反復或者重章互足,這樣一下子把《伐檀》的藝術建構(gòu)簡化成原始的反復吟唱上,匠心就是尋常詩語了;把造車說成是伐木,更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風詩的本質(zhì)在于下情上達,所以才能得以上呈與流傳。
(責任編輯:解正德)
作者簡介:孫娟(1980- ),江蘇淮陰人,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研究;黃震云(1957- ),江蘇灌南人,北京科技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研究。
①②③④林尹注譯:《周禮今注今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第420頁、420頁、424頁、435頁。
⑤⑥⑦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76頁、282頁、370頁。
⑧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6頁。
⑨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5年,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