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見到幾個同學背著他講話,就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老師有時對他態(tài)度冷淡一些,就認為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等等。喜歡猜疑的人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他很可能會琢磨半天,努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潛臺詞”。這種人心有疑惑,不愿與人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由于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fā)展到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消除猜疑心理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沖動情緒的發(fā)生。當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yīng)當立即尋找產(chǎn)生懷疑的原因,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會覺得自己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得十分必要。
2.培養(yǎng)自信心。每個人都應(yīng)當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會與周圍的人處理好關(guān)系,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3.學會自我安慰。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chǎn)生誤會,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涂些,從而可以避免自我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yīng)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chǎn)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云散了。
4.及時溝通,解除疑惑。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與你“懷疑”的對象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相,若是誤會,可以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并非無端,那么,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沖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