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表清代文字學成就的《說文解字》研究在清代學術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最值得稱道的一部。段玉裁將《說文解字》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對象,主要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學術斗爭的需要,一是為了實現(xiàn)其師戴震的宏愿。
[關鍵詞] 段玉栽《說文解字》著述 動機
文字學研究是清代漢學的最主要成就。有清一代研究《說文解字》的著作有一百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是《說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和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而在這四大家中,出現(xiàn)最早,成就最高的當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茂堂,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早年師事戴震,是乾嘉學派的著名學者,杰出的文字訓詁學家。其一生著述甚多,共計三十多種,其中《說文解字注》是其代表作?!墩f文解字注》的注疏工作始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直到嘉慶十二年(1807)才最終寫成,前后歷時三十余年。關于其作《說文解字注》的動機,根據其自述,是由于“向來治《說文解字》者不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fā)覺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在這部傾注作者三十余年心血而成的著作背后,蘊涵著更深層次的動機。了解這些創(chuàng)作的動機,有利于我們真正了解這部著作的價值。
一、《說文解字注》創(chuàng)作的客觀原因是當時學術斗爭的需要
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的客觀動機是當時學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清代漢宋學術斗爭的需要。清代學術,一開始就具有迥異的特點。這是由于入主中原的滿清王朝,是一個有別與中國主流民族漢族的少數民族,這對于長期接受儒家熏陶的漢族知識分子是一個不能接受的事實。因此,在滿清入關以后,很多知識分子采取了武裝反抗的措施,當武裝反抗失敗以后,他們又普遍的采取了不合作的態(tài)度。他們潛心于學術,將學術作為寄托自己抱負的載體。這些主張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于明朝后期流于空談的學風,主張走一種務實的學術道路,并對這種浮糜的學風進行了批判。因此清代的學術一開始就潛伏著一股反傳統(tǒng)的潮流,這種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的學術對立,勢必要引起對立雙方的斗爭。
所謂的傳統(tǒng)學術,是受到統(tǒng)治者提倡的已經控制中國思想界幾百年的“宋明理學”,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宋學。所謂反傳統(tǒng)的學術是指習慣上稱之為“漢學”的考據之學。當然漢學、宋學之分野,并不是一開始就經緯分明,而是一路演化,到乾嘉時期才最終形成的。正如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凡例》中所說:“自漢京以后,垂兩千年……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其后的江藩又連續(xù)寫出了《國朝漢學師承記》和《國朝宋學淵源記》二書,將清代學術斬劃為兩大流派。這兩大流派的爭訟焦點,主要集中在經書解讀方法問題上。正如江藩在《國朝漢學師承記》中所言:“藩綰發(fā)讀書,授經于吳郡通儒余古農、同宗艮庭二先生,明象數制度之原,聲音訓詁之學。乃知經術一壞于東西晉之清談,再壞于南北宋之道學。元、明以來,此道益晦。至本朝,三惠之學,盛于吳中:江永、戴震諸君,繼起于歙。從此漢學昌明,千載沉霾,一朝復旦?!彼郧宕鷮W人所謂的漢學宗旨主要是“尊崇漢儒,不廢古訓”的聲音訓詁之學。而在漢學學者眼中,作為其對立面而進行批評的宋學是一種空談性命義理的歪理邪說?!八纬?,承唐之弊,而邪說詭言,亂經非圣,殆有甚焉。如歐陽修之《詩》,孫明復之《春秋》,王安石之《新義》是也。至于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蓋率履則有余,考鏡則不足也?!庇捎谇宕鷿h學學者認為宋學由于亂經非圣而非正學,考鏡不足而“空疏不學”。這就說明清代漢學家認為他們所從事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經學,他們對經學的解讀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意。他們只所以這么自信,就在于他們解經的方法上異于“宋學”??梢娗宕紦W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學術自身發(fā)展的結果。而清代《說文解字》研究的興盛,正是這一學術斗爭的需要。梁啟超先生說“《說文》這部書,清以前的人,并不十分作興他……康熙一朝經學家漸多,但對于《說文》也并沒有人十分理會。乾隆中葉,惠定宇著《讀說文記》十五卷。實清儒《說文》專書之首。而江慎修戴東原往復討論六書甚詳盡。東原對于這部書。從個六七歲便用功起,雖沒有著作,然傳授他弟子段茂堂,自是《說文》風起水涌,占了清學界最主要的位置?!庇纱丝梢?,《說文解字》研究的興起和繁榮是與乾嘉漢學的形成相表里的,是乾嘉學派反對宋學的有力武器,它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而絕非偶然。
那么,清代漢學學者為什么要以文字音韻作為自己的斗爭工具呢?這是因為漢學學者既然認為宋儒的義理之學是歪曲了經術,曲解了圣人之本義。但是圣人的本義是什么?作為反對派的漢學學者就必須正視并回答這一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就不得不回歸到經學原著中找答案。因此要了解經學原著的本義,必須借助于文字。戴震在《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中說:“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圣人之理義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段玉裁1792年序經韻樓刊本《戴東原集》中也說:“玉裁竊以謂義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彼远斡癫米鳌墩f文》也主要是探求文字的本義。“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說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主權衡也。說文、爾雅相為表里,治說文而后爾雅及傳注明?!蓖跄顚O在《說文解字注序》對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的動機也說的很明白:“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條理,察之精,剖之密。嘗為《六書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綜核之,因是為《說文注》,形聲、讀若一以十七部之遠近分合求之,而聲音之道大明。于許氏之說正義借義,知其典要,觀其會通,而引經與今本異者,不以本字廢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諸經義,例以本書,若合符節(jié),而訓詁之道大明。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小學明而經學明。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p>
因此對《說文解字》的研究,是清代漢學學者解經的需要,他們意圖通過文字訓詁來闡發(fā)圣賢經傳。因此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注釋最大的特點便是闡明許慎的原義,特別注意區(qū)別本義、引申義,注意辨析“渾言”與“析言”的關系。旁征博引古今文獻,甚至引用清代學者的考據來作為依據,使其成為貫穿古今的系統(tǒng)之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出現(xiàn),是清代學術自身發(fā)展的產物,是漢宋學術斗爭的需要。
《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的著作,在我國文字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說文解字》本身也是兩漢時期學術斗爭的產物。在漢代,存在今古文經學的斗爭。斗爭的焦點和清代的學術爭端極其相似,也是集中在對“六經”的認識和解經方法的不同上面。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經過孔子制作,是托古改制的書,視孔子為哲學家、政治家,所以今文經學主張闡發(fā)圣人的微言大義,強調經世致用,習慣穿鑿比附時政,直接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服務;古文經學家認為孔子傳“六經”,述而不作,所以六經是古代歷史,視孔子為史學家。所以他們反對隨心所欲地解釋經書,而是以出土和傳世文獻為依據,來恢復六經的本來面目,主要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重點解決經籍中的文字訓詁等問題。
由于古、今文經學兩派所據的材料不同,解經的方式不同,形成了嚴重的門戶之見,從西漢后期至東漢末年,兩派之間的斗爭持續(xù)了將近200年。被時人譽之為“五經無雙許叔重”的許慎,正是古文經學派的重要成員,他正是應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斗爭需要,撰述了著名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從文字訓詁入手,深入研究語言文字,按照“六書”義例,探討文字的本義,從而揭示經文原義,進而對今文經學的虛妄解經進行批判,以達到最終戰(zhàn)勝今文經學的目的。他撰述的《說文解字》,是古、今文之爭學術環(huán)境下的產物,成為古文經學最終壓倒今文經學的銳利武器。經過一千多年,清代的漢學家重新舉起《說文》的旗幟來作為擊敗對立面宋學的武器。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一種必然。因為清代漢學學者眼中的宋學和漢代古文經學家眼中的今文經學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首先今文經學和宋學都是受到官方提倡而居于正統(tǒng)地位,是學術的主流;其次他們解經的方法都是不注重文本而側重于隨意發(fā)揮。而漢代的古文經學和清代的漢學都是處在學術的邊緣,而又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經學,因而力圖通過斗爭使自己從學術的邊緣走向學術的中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清代漢學中堅的段玉裁,其所作的《說文解字注》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而是清代學術內在發(fā)展的產物,是清代乾嘉學派反對宋學的工具,是漢宋學術斗爭的產物。正如古文經學最終戰(zhàn)勝今文經學一樣,清代的漢學也最終戰(zhàn)勝了宋學,出現(xiàn)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漢學潮流。
二、《說文解宇注》創(chuàng)作的主觀動機是為了實現(xiàn)戴震的宏愿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創(chuàng)作的主觀動機,主要是實現(xiàn)其師戴震的宏愿。是對其師學術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對戴震文字學理論的具體實踐。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是清代漢學的領軍人物,其學術范圍涉獵廣泛,主要成就體現(xiàn)于小學、測算和典章制度三個方面。而其在小學方面的學術,主要有《六書論》、《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等?!墩f文》提戴震學術的根基,段玉裁《戴先生年譜》曰:“先生十六七以前,凡讀書,每一字必求其義。塾師略舉傳注訓詁語之,意每不釋。塾師因取近代字書及漢許氏《說文解字》授之,先生大好之,三年盡得其節(jié)目。又取《爾雅》、《方言》及漢儒傳注箋之存于今者,參伍考究。一字之義必本六書,貫群經,以為定詁。由是盡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經注疏》,能全舉其辭?!倍珜宕墩f文》研究,并從思想和方法上加以指導,開一代學術新風的人物便是戴震。戴震將《說文解字》看作進入學術殿堂的鑰匙,極為推重,稱《說文》為“寶書”。程瑤田曰:“昔吾友戴東原語余云:《爾雅》、《說文匯書,寶書也。其異文處,則互有得失。可見《說文》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可是終其一生,這部被戴震視為進入學術殿堂鑰匙的“寶書”《說文解字》卻沒有相關著作問世,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但是戴震畢生提倡說文,主張以字解經。戴震的再傳弟子陳煥在《說文解字注·跋》中說:“(煥)聞諸先生曰:昔東原師之言。仆之學不外以字考經。以經考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地789頁。)可見,文字之學是戴震之學的根基,是其一生所好。因此,從事《說文》研究應該是戴震的應有主事,也應該是其治學的宏愿。
那么,為什么戴震沒有實現(xiàn)這一宏愿呢?主要原因是《說文解字》工程浩大繁難,需要湛深的學術根基和大量的有效時間才能勝任。作為漢學領軍人物的戴震,具有超人的學識和扎實的學術功底,這一方面的條件其是具備的。但是,在時間上戴震就勉為其難了。戴震的一生,應該是為生計和學問奔波的一生。首先是科舉功名占用了其大量的時間。戴震一生六次考進士而不中,在五十三歲時才由皇帝賜了一個同進士出身。其次是長期致力于撰修《四庫全書》,后又應邀多次參加地方志的修纂。戴震一生著述甚豐,音韻、訓詁、天文、地理、方志、算術、幾何、哲學諸領域多有涉獵。由于勞累過度,五十余歲便患上了嚴重的眼疾和足疾,不久便死去了。正是由于戴震一生事務太忙,對于其鐘愛的《說文解字》,是心有余而力不逮。而戴震又天不假年,五十余歲便英年早逝,這也是其沒有對《說文》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原因。所以說,對《說文解字》研究是其學術研究重點,也是其一生的宏愿。因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著述,正是為了實現(xiàn)其師的這一宏愿。
首先戴震有敏銳的學術眼光,對《說文》有著深刻的認識。前面已經說過,戴震認為《說文》是進入學術殿堂鑰匙,足則《說文》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作為一個學識淵博、見識超人的大學問家。他在肯定《說文》的價值的同時,也意識到了《說文》自身的缺陷和在一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存在的訛誤。程瑤田曰:“昔吾友戴東原語余云:《爾雅》、《說文》二書,寶書也。其異文處,則互有得失。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戴震曰:飛說文澌載九千余文,當小學廢失之后,固未能一一合于古……觸類推求,遽數之不能終其物。用是知漢人之書,就一書中有師承可據者,有失傳附會者。《說文》于字體字訓,罅漏不免?!笨梢姡髡鹪缫颜J識到說文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弊端和訛誤。后人如果缺少學識,盲目迷信,就會蹈襲錯誤,以訛傳訛,而且也會限制文字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從戴震自身的認識出發(fā),認為《說文》急需考核訂正。他自己可能曾有心為主校訂,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果,但其絕對希望有人能夠整理,這個人就是其得意門生段玉裁。
戴震殷切希望段玉裁對《說文》進行系統(tǒng)研究。段玉裁是戴震的入室弟子,深得戴震器重,除了面談身教以外,二人多有書信往復,探討學問。戴震在《與段若膺論韻書》中特別指出:“諧聲字半主義,半主聲。《說文》九千余字,以義相統(tǒng),今作《諧聲表》若盡取而列之,使以聲相統(tǒng),條貫而下如譜系,則亦必傳之絕作也?!边@“盡取”二字,可見戴震對段玉裁的殷切期望,目的便是希望其對《說文》作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
其次,從段玉裁和戴震的私人關系和學術關系上看?!肚迨犯濉ざ斡癫脗鳌分杏袃啥卧?,能夠明確說明戴、段二人的關系。一是“段玉裁……至京師見休寧戴震,好其學,遂師事之?!币皇恰俺酰癫门c念孫俱師震,故戴氏有段、王兩家之學。玉裁少震四歲(誤,應為十四歲),謙,專執(zhí)弟子禮,雖耄,或稱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莊誦震手札一通?!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段玉裁對戴震的態(tài)度,終其一生,是十分尊敬的。而尊敬的原因,除了師生之誼外,主要是對戴震學術的尊崇。這種尊崇,體現(xiàn)的是段玉裁對戴震學術的繼承和發(fā)展。例如段玉裁著名的《六書音韻表》創(chuàng)作就是對戴震之學的繼承發(fā)揮,也是對戴震學術的補充和完善。段玉裁曾說:“己丑之春,先生《聲韻考》四卷,都下傳寫,玉裁錄之篋中,先生之學精于六書,論轉注同意相受得自漢后不傳之旨,既一洗諸說之舛駁矣……玉裁繙繹有年,弗敢失墜,竊引而伸之,補所未備,成《六書音韻表》五卷,以見予學之有師承,非茍且而已也?!贝髡鹪跒槎斡癫谩读鶗繇嵄怼匪鞯男蛑幸沧C實了這一點:“時余略記入聲之說,未暇卒業(yè)。今樂睹是書之成也。不惟字得其古人音讀,抑又多通其古義。”由此可見,段玉裁的治學門徑和治學方法都是對其師的繼承和發(fā)展。而縱覽段玉裁一生著述,可見其所好之學,便是戴震的文字音韻之學。而文字之學也主要是《說文》之學。梁啟超說:“東原對于這部書。從十六七歲便用功起,雖沒有著作,然傳授他弟子段茂堂,自是《說文》風起水涌,占了清學界最主要的位置?!彼哉f,正是由于戴震認識到《說文》的弊端和訛誤需要訂正之后,才有段玉裁的《汲古閣說文訂》問世,而后在此基礎上,段玉裁在戴震期望其全面系統(tǒng)整理研究《說文》的明示下,耗費十九年心血,匯成資料長編《說文解字讀》五百四十卷,又耗時十三年,經過多次刪改選訂概括提煉才最終著成《說文解字注》三十一卷。以上種種,自是證明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其師戴震的宏愿。徐道斌先生也坦言:“段氏以此書為‘先生之覺后覺’的結果可謂心得之言,換言之,即是段氏衣缽師意師法,成就偉著而遂成師志?!?/p>
小結
《說文解字》自東漢以后,歷代雖有研究,但都沒有成為學術主流,僅僅作為一部工具書而被人們關注。而在清代突然勃興,成為漢學研究主流,進而成為清代學術的最大成果,絕非是偶然的。因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出現(xiàn),從客觀上講是時代的產物,是清代漢宋學術斗爭的需要。段玉裁繼承其師戴震的宏愿,是其作這部書的主觀動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作者自身的原因。一是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力和見識。段玉裁是清代著名學者,其“生而穎異,讀書有兼人之資”,一生除短暫的為官經歷外,幾乎全部時間用于學術研究,即便在為官期間,也不輟治學。正是在長期的研究中奠基了豐厚的學術根底,磨礪了自己超人的學識,從而為其完成這一巨著奠定了基礎。其次是自身的興趣和愛好。段玉裁對小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清史稿·段玉裁傳》:“段玉裁,字若膺,金壇人。乾隆二十五年舉人,至京師見休寧戴震,好其學,遂師事之?!笨梢姸斡癫脤φZ言文字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縱覽其一生所著,除小學外無他學。這種傾心于考據注疏的專家之學,正是作者能夠持之以恒,耗費數十載心血而著成此書的動力。再次是段玉裁具有的堅韌毅力。段氏在其師戴震洽學思想和方法的指導下,從《六書音韻表》、《汲古閣說文訂>沔到《說文解字讀》、《說文解字注》??梢哉f是耗費了其一生的精力,嘉慶二十年(1815)《說文解字注》得以刊行面世,而段玉裁也在這一年撒手塵寰。所以說,段玉裁一生的功力和學術都集中體現(xiàn)于這部《說文解字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