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還不到上學的年齡,大孩子們上學去了,我們幾個小的便跟在他們后面也跑到學校里玩,有時跑到學校里的小孩子竟有十來個。也許是老師怕我們影響他們上課吧,就把我們組織起來,讓我們坐在教室后面的木柴堆上,然后每人發(fā)一張巴掌大的紙片,上面用毛筆寫了幾個字。上課前老師教我們認識這些字,在他給大孩子上課的時候,就讓我們記這些字。這樣,我們也就一天有事做了。當大孩子放學的時候,老師也檢查一下我們的學習情況,每次我們都能完成任務(wù)。漸漸地,我們認識了“爸爸”“媽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等字。那巴掌大的紙片可能是我讀過的第一種“書”吧。
上學了,父親給我一元錢讓我交學雜費,記得還找回了好幾毛錢,發(fā)了《語文》和《算術(shù)》(后來改成了《數(shù)學》)兩本書,這就是我第一次讀的正規(guī)的書。以后,又增加了《常識》(后來改成了《自然》)。就是這樣的幾本書伴我度過了小學的快樂時光。
當時在農(nóng)村很少見到課外書,倒是經(jīng)常有一部分孩子手里拿著小連環(huán)畫看。由于那時我年齡小,個子矮,又很靦腆,所以很少有機會借到這些書。直到有一天,大概在四五年級吧,不知從什么地方倒騰了兩毛錢,就偷偷跑到公社新華書店買了本書,名字叫《趣味數(shù)學100題》,這是我買的第一本書。回家后,又怕父母發(fā)現(xiàn)受批評,就把書壓在床鋪底下,結(jié)果還是很快被發(fā)現(xiàn)了,但父親并沒有批評我,以后看書就理直氣壯多了。
上初中后,學的書是不少,如《語文》《代數(shù)》《幾何》《物理》《化學》《英語》《歷史》等,就是沒有課外書,除了一張《中國少年報》外,大家的課余時聞都是靠聽收音機里的說書來度過的。當時,最火的要數(shù)《岳飛傳》了,估計比現(xiàn)在的《夢想中國》等選秀節(jié)目要火得多,那時,我覺得可以不吃飯,但絕對不能不聽《岳飛傳》。中午時分,一聽到放學鈴響我就躥出教室,飛一般地回家,然后用手捧著收音機聽。有時,一個收音機周圍能擠七八個頭。如果收音機接觸不良,那它就該遭殃了?;锇閒f]使勁地又拍又打,還罵個不停。但是,后來由于學習緊張,也由于到外地上學買不起收音機的緣故,快樂的聽說書的日子也就結(jié)束了。
1983年,我和同伴憑著各自的聰明好學考上了師范學校。由于我們年齡太小,學校又是初次擴招,所以管理依然采取初中的模式。白天都在上課,晚自習后值班領(lǐng)導催我們熄燈休息。每天擺在眼前的不是《語文》就是《數(shù)學》,男外還增加了教育學、心理學、教法等課程。那時,沒有人說要多看點書,也沒有人被逼著看課外書。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往圖書館跑,才知道他們在借書看,也就跟著借了兩本,但一直沒時間看。就這樣,隨著師范學校的畢業(yè),我看課外書的歷史也莉上了句號。
來到農(nóng)村一所學校參加工作后,我訂過兩次報紙,但兩年都沒見送過一份,所以,以后蔣也沒訂過。沒有書的課余時間,便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打撲克、喝酒,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工作中的所有難題都以傳統(tǒng)的方法得以解決,沒發(fā)現(xiàn)少讀書對自己有影響。然而有一天,上級領(lǐng)導送到學校幾本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便隨手翻了翻,發(fā)現(xiàn)世上竟然還有這么好的教育書籍,原來老師還可以這么當,就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進入學校管理層后,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是多么欠缺,同時也發(fā)現(xiàn)讀書的嚴重匱乏對自己的影響是多么大。特別是在鄭州聽過一次課后,更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和淺陋?;貋砗缶烷_始逼著自己看書,但那時看到的絕大多數(shù)是雜志。前兩年,由于工作的更換,我有了更多的時間看書,每天都堅持看,像魏書生的系列書籍、孫維剛的書等都是這個時候看的。但最近這兩年,由于工作繁忙,看書的習慣沒有堅持下來。
一次,在揚州寶應(yīng)開會時與竇桂梅老師有過短時間的交流,她說,我們中師生文化底蘊相對差,先天的“營養(yǎng)不良”,這給我們的成長造成了極大的障礙。竇桂梅已經(jīng)是多年的名師了,還這么謙虛,這么嚴格地要求自己,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加緊學習呢?所以,我決定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每晚9點以后回家,在學校里看書學習。
參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后,我和同事一起開始了營造書香校園的活動,把看書提到了生活的主要位置上來。2006年第一天,我在“教育在線”《營造書香校園》專欄設(shè)立了自己的讀書筆記主題帖,嚴格要求自己讀書。前半輩子已經(jīng)過去。離退休只剩20年的時間了,這20年需要用讀書來滋養(yǎng)。
為了不讓60歲后悔,從今天開始,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