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但是,有些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寫作的潛力發(fā)揮不出來,對作文產(chǎn)生了神秘感和恐懼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寫好作文的自信心,使他們對寫作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寫不好作文的學生,大凡都是“怕”字當頭。因此,預防和消除學生怕寫作文的心理,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前提。而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最易行的辦法,是在平時習作時堅持讓學生寫真人真事,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說的話,就是要求學生用樸實自然的語言,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寫出來。也就是說,平時怎么說就怎么寫,不要去考慮是否符合語法、是否簡練等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寫作成為容易的事,而且可以使文章具有天真、淳樸的自然美。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第一是觀察學校生活。要求學生觀察學校老師、同學的外在表現(xiàn),從而探索其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觀察社會生活。教師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社會,搜集寫作素材。譬如,請各級領導講本地的發(fā)展情況,請政法干部作法制報告,請歷屆畢業(yè)生講他們學習和走向社會的情況,請英模講他們的感人事跡,等等,這樣學生寫起來就有話可說了。教師還應讓學生有組織地到社會上去了解工廠、農(nóng)村、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到野外和風景區(qū)去游覽,搜集寫作素材,這樣寫作文也就有內(nèi)容可寫了。
第三是觀察家庭生活。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每位親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家中的歡樂、家中的矛盾、家中的憂慮等,均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
還應要求學生準備一個課外作文本,記錄自己所思、所聞、所感,為作文的材料建造一個“倉庫”。
三、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素材
觀察、搜集材料是為了開發(fā)寫作“資源”,而充分、合理地運用“資源”,則是為了學生寫作的進一步發(fā)展。那么,怎樣利用觀察所得來的素材呢?
首先是將搜集的片斷材料整理成篇。教師可以定期讓學生將平時觀察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片斷整理成篇,可以擬定中心,圍繞中心選材;也可以運用聯(lián)想,由材料生發(fā)成篇。其次是一材多用。對于搜集來的材料,可以多方利用,從不同角度進行練筆。還可以讓學生利用一則材料進行多種體裁的寫作練習,這樣,寫作水平定會逐漸提高。
四、教師學寫“下水作文”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把教師寫的作文叫做“下水文”,而且說這是“切要的要求”。筆者從作文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教師寫“下水文”,于自己于學生,都是不無裨益的。教師寫“下水文”不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從而收到“取法課內(nèi),得益課外”的效果。
除以上幾種方法外,在作文教學中,還應該注意一些較小的又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經(jīng)常性地定期檢查,多表揚鼓勵,多組織作文競賽,經(jīng)常性地將學生的習作推薦給報刊,等等。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能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成功感和愉快感。
(責編 海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