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古代詩歌種類豐富,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還有詞、曲等。古詩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心靈,提高文化素養(yǎng)。
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強調(diào)朗讀,把握技巧
語文課堂與其他課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有瑯瑯的書聲。沒有書聲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古詩語言精練,富有節(jié)奏感與音樂美,最適宜朗讀。教師范讀時要字正腔圓,充滿感情,講究語氣的輕重緩急,注意節(jié)奏。要感染學生,讓學生充分領(lǐng)略其中的美感。學生自由朗讀時應強調(diào)吟詠,要讀出詩味兒來。還可以分小組讀。男女學生分讀,或舉行詩歌朗誦會、賽詩會等。學生朗讀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說明朗讀技巧,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二、品味語言,揣摩意境
所謂“意境”,指的是文學藝術(shù)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古詩語言凝練、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煉字”的傳統(tǒng),因而要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體會它的妙處,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如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詩句,“咽”“冷”即為“詩眼”?!把省毕伦謽O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夠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穿行,仿佛痛苦地發(fā)出幽咽之聲?!袄洹弊中稳萑丈K浦噷嵜?。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這兩個字巧妙地寫出了香積寺環(huán)境之幽冷,畫面感十分強烈,意境深邃優(yōu)美。
三、知人論世,豐富積淀
古詩的本質(zhì)是情緒和情感的抒發(fā)。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流露在作品中的思想情趣也各不相同。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其人其詩。如南宋朝廷腐敗懦弱,辛棄疾、陸游、岳飛等南宋詩人的作品便多了一抹憤激、感慨、蒼涼的色調(diào)。詩歌流派各異,便有了陶淵明的悠然自得,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商隱的綺麗綿密,等等。個人情趣不同,便有了王維的禪趣,朱熹的理趣,等等。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應對以上幾個方面作穿插講解,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四、巧用輔助,創(chuàng)境激趣
古詩教學是美的傳遞,可以在朗讀或品讀時運用音樂營造濃郁的氛圍。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古箏的悅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二胡的幽咽;“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有琵琶的鏗鏘。這些報容易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力。也可以運用詩、話結(jié)合的方法來拓展思維,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古詩的意境。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刻畫細膩,描寫生動,可以這樣描述:“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兒,輕盈地浮到水面上來;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歡快地掠過霧氣蒙蒙的天空。”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領(lǐng)略古詩的意境美,還可以放飛學生的想象,讓他們給作品配畫,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而且使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責編 海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