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學生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滿足于教師講,學生聽的老習慣,使得大部分學生缺乏自學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一個好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能獲取知識的本領;一個好學生,不是一輩子靠教師教,不僅要牢固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學的本領;這樣他的知識才不能不斷增加,不斷豐富。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教學設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空間
許多課堂教學往往是老模式:一注音、二解詞、三分段、四主旨、五特點、六練習的教法,簡單生硬,枯燥無味,壓抑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應當打破固有思維,增強教學設計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圍繞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有計劃有層次地設計每一個問題,如何恰當如何教,如何有效如何問。如:此文從開頭說開去,彼文可以從中間開刀,向兩頭輻射,可以從一個關聯(lián)詞入手,也可以從一個標點著眼。這樣,才能較好地做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
寧鴻彬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學中,有一個擬標題的環(huán)節(jié)極富創(chuàng)意。在學生讀課文后請學生做一件事:根據(jù)你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給課文重新擬定一個標題,發(fā)言時能解釋為什么更好。結果,學生擬出了“家里人與于勒叔叔”、“期望”、“于勒的變化”、“記一個生活不會計劃的人的遭遇”、“可悲的于勒”、“變色的世界”、“貧窮的闊綽”。這些標題既交代了文章的記敘事件,還觸及到事件的本質,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創(chuàng)設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時,我采用了比較法進行教學:《藤野先生》與《我的老師》都是寫老師的散文,但兩者在內容上、寫法上一致嗎?學生通過思考、比較,很快發(fā)現(xiàn)《藤野先生》除了寫先生對“我”的關懷幫助外,還寫了不少其他內容,如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去仙臺的見聞、看電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等。接著,誘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另一用心。學生通過時論、揣摩,心中的結解開了,對散文“似離實合,形散神聚”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同時求異,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學到了新東西,這便是收獲,便是創(chuàng)新。
二、作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自主能力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命題、析題,提要求、讀范文,然后規(guī)定時間讓學生作文。成績好的學生勉強能應付過去,能力差的學生則苦不堪言,產品出來了,但句句言不由衷,語法上的錯誤更不用說。所以“讀書怕作文”也就不足為奇,而教師改作文費時多,沒效果也很自然。
要改變教師盲目命題、學生盲目寫的低效現(xiàn)象,就必須把作文教學的設計思路建立在學生的自主行動基礎上。學生關心什么,想什么,喜歡什么,就讓他們寫什么。例如話題作文:“把握是信心和力量的表現(xiàn)。你多一分努力,就會多一分成功的把握。把握又是一種積極的行為。你把握住今天,就會擁有美好的人生。人生時時處處需要把握。消以‘把握’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對此題的輔導,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各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談談你把握住了什么,應如何把握。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樣,通過互相啟發(fā),學生們的思路開闊了許多,作文時也就有了更多真情實感,能力差的學生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有針對性的幫助。
足夠的自主性是要以時間作保證的。怎樣合理利用時間,科學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這是我們必須為學生考慮的。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對每天的自學時間和每階段的自學時間定出計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自由時間對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時間不僅涉及到教學的需要,而且還涉及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我們教師應幫助學生贏得一切寶貴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天地里結出豐碩果實。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qū)董家河鄉(xiāng)中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