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似乎存在一種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優(yōu)生受青睞,差生遭冷落。倘若是品學兼“差”的學生,所受的冷落就要更深一層。其實,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尤其是做班主任的細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差生的“差”只不過是某些方面“差”而已。古訓有言: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孩子。班主任要深入調查研究,講究用語策略,因勢利導,讓自尊永駐“差生”的心田,才能讓他們不斷進步。
一、適度的“違心表揚”策略
學生的心理一般都是自尊與自強的,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差生也不例外。他們特別需要周圍同學、老師的認可,有些時候,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會絞盡腦汁,甚至耍些“小聰明”來創(chuàng)造某些成績以博得老師與同學的稱贊。
我班開展“我為班級添光彩”活動,張嵩同學看到大家你追我趕,轟轟烈烈地做了不少好事,而自己一件沒有做,覺得不好意思。于是有一天自己拿了50元錢交到了我的手里,說是在上學路上“揀的”。一貫好吃零食的他,一改常態(tài),令我吃了一驚,把這“好事”表揚到張嵩的媽媽那兒,才得知這50元錢是張嵩的爺爺給他買鞋的錢。
為了使自尊不受損害,我決定對張嵩進行適度的違心表揚。表揚原因:A、他沒有把50元買零食吃都交到老師手里,這行為本身有積極因素;B、50元是用來買鞋的,但張嵩節(jié)儉下來代替做好事;從其心理是追求向上的。于是我對他說:開展“我為班級添光彩”活動以來,同學們的集體觀念加強了,包括你在內,你沒有把50元亂花掉而把它交到我的手里,說明你有顆追求上進的心,你為我們班爭得榮譽,全班同學感謝你。我知道那50元的來歷,可你的動機是正確的,我很感動。假如我是你,我也會這樣做的。
聽了我那寬容與信任的話語,張嵩同學主動地承認了錯誤。這種“將錯就錯”的用語策略適度的“違心表揚”同樣也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二、有意的“錯誤歸因”策略
差生的學習成績一直上不去,我們教師對此的歸因往往是:該生學習不認真或者基礎差。事實上,教師歸因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應從主觀到客觀等因素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評價,草率歸因或錯誤的歸因都會打擊學生的自尊,一旦學生的自尊受到傷害必然會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成績也就很難再提高了。
期中考試成績公布后,張航同學成績較差,我不是歸因于該同學不認真學習或上課不認真聽講,而是對大家說:“張航同學不是能力差,也不是基礎差,只是總復習不全面而已。如果能好好學習,一定也能考出好的成績。”這種有意的錯誤歸因,激發(fā)了他學習的積極性,該生下課后,主動找我談話,因為他從我的用語中感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信心。他說:“我能行嗎?我總感到我學習上不如人家,您說我怎樣才能學習好呢?”“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位差生改變了學習的態(tài)度是多么的難得可貴啊!
三、反“常規(guī)”策略
某學生上課沒帶課本,又不認真聽講還擾亂其他同學,東捅一下同桌,西抽一下鄰桌的課本,使得科任老師大發(fā)脾氣把該生趕出教室。差生喜歡惡作劇,常常讓人發(fā)脾氣,聽慣了教師的喝斥,就連趕出教室也認為是無所謂的一件小事。這種情形,如果班主任再次大聲喝斥一通,勢必使得學生產生破罐破摔的局面。我認識到這一點后,找了該生到辦公室談話:“請坐下,我們好好談一談吧?!边@一“反常”的舉動,令該生感動不已,一個屢犯錯誤的孩子,已達到被人輕視的地步,這時,如能受到親切的關懷,哪怕是一點點,那已實在是“久旱逢甘霖”。人格受到尊重,他的自尊也就樹立起來了。
蘇霍姆斯基曾經告訴我們:“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逼鋵崳銦o意之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一生。因此,面對犯錯的學生,面對那些學習上所謂的“差生”,我們首先要一分愛心多一分寬容,用愛去洗滌其靈魂中的污點,在寬容中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西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