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一:教師的話成了“空頭支票”。那就別說啦!
1.學生做數(shù)學實驗報告,老師說“等下課交給老師”。真的?不信。
(嘿嘿,據(jù)我調(diào)查,凡是這樣說的課下都沒有做。)
2.當某個小環(huán)節(jié)處于尷尬境地的時候,老師說“課下小組討論”。
(課上怎么不解決?課上都解決不了,課下就解決了?更不信了。)
想法二:為了一小片森林。失去大片森林。值嗎?
1、小組4人上臺匯報,臺下的學生眼神各異,不聽,也不會聽。
(此環(huán)節(jié)成了4人的舞臺。課為誰而上?)
2.一生給其他學生出題,叫起來一個學生壓根就沒聽見題的內(nèi)容。
(如果該生沒有被叫到,是不是就被忽略了?像這樣的學生究竟有多少?)
想法三:大多數(shù)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外強內(nèi)干。問題在哪?
1.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學生間“問題提出”模仿比較明顯,第一個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向常常引導著其他學生的問題方向——生生模仿。
3.問題在哪?(提問題能力如同作文一樣,非一日之功,積累啊,還要堅持積累啊。)
想法四:好課是什么樣的?
一定要有亮點:
1.要么是老師的魅力放光芒。(具有親和性)。
2.要么就是學生的表現(xiàn)很別樣,哪怕是一句精彩回答也會讓人難忘。
3.要么就是教案設計很別致體現(xiàn)了新思想。
有了幾處與眾不同的亮點,課就會脫穎而出。
想法五:好課是怎樣“煉成”的?
1.學生一定要“捧場”,不怕“百家爭鳴”,就怕不吭氣,玩“深沉”。
2.教師十八般武藝,要樣樣俱全。
(具備深厚的知識經(jīng)驗功底;有較強的敏銳性;具備靈活的變通能力;有一定的藝術性語言。)
3.教案一定要體現(xiàn)出新穎性和巧妙性。
(學生的表現(xiàn)是變動因素;教師的內(nèi)秀非一日之功;所以,就要精心研究出出色教案。)
想法六:教師語言的“三維性”。教師的語言需要很深的藝術性啊。
仔細想想,我們找學生談心的語氣語調(diào)是“柔中帶剛”,上公開課則是“柔大于剛”,平時上課多為“剛大于柔”。如果能把課堂上成“柔中帶剛”的效果,那就成功了一半。
想法七:聽一節(jié)好課不累,反之,累死了。
(嘿嘿,看來有的時候?qū)W生也有些痛苦啊。不在痛苦中爆發(fā)就在痛苦中沉默。看來只有一條出路——讓自己的課盡量精彩。)
想法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有能力反思;
只有不斷地反思,才有能力學習。
聽課學習后,一定要對比自己,及時反思。
他人的精彩如花開,觀賞完了,一定要將花香吸進心里,這樣才會永遠受益。所以,每聽完課后,一定要寫感想,哪怕只有幾點想法。
看,是一種學習,寫,則是一種思考。(嘿嘿,所以我做了以上所述的這些零星的思考。)
想法九:年輕教師上課不敢放開,有走教案的痕跡;工作5年以上的老師則顯得游刃有余。自然流暢。
(為什么?胸有成竹唄。經(jīng)驗就是最大的資本啊。中年的教師不但教學上漸以獨立,同時,思想上也有了許多自己的想法。所以,教案還是那個教案,學生還是那個學生,變化的只是那個老師啊。一句話一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針。)
想法十:小組合作討論,效果如何?
1.什么時候討論?
我發(fā)現(xiàn)常常是老師提出的問題無人響應或者很少人響應的時候,老師會說:小組討論一下吧。學生立即就會“嗡嗡”地討論。(呵呵,這會兒一嗡嗡就會了?)
2、什么時候該討論?
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我想應該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后,再討論,可是一上來就討論,意義何在?
3.為什么要討論?
討論的實質(zhì)就是要將學生各自的觀點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相互啟發(fā),討論就是要在“百家爭鳴”中進一步提煉出精辟的觀點。
但是,常常的,我們的討論缺乏應有的組織者和觀點整理者。討論的結果很多時候是將各人觀點簡單“堆砌”而成。(警告!)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