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外語必修制度的若干理論分析
1.外語必修制度的邏輯悖論:外語重要=外語必修
現在,社會上還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的外語必修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其原因在于:外語很重要,特別是在全方位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加入了WTO的中國,外語非常重要。
對外語的重要性,筆者非常贊同。但必須反問的是:外語重要=外語必修?如果“重要=必修”在邏輯上成立的話,那將得出下面的荒唐結論:
法律重要=法律必修!所以高考及碩士、博士入學考試應將法律列為必考科目,拿學位要過法律四六級,評職稱應通過職稱法律考試。
醫(yī)學重要=醫(yī)學必修!所以高考及碩士、博士入學考試應將醫(yī)學列為必考科目,拿學位要過醫(yī)學四六級,評職稱應通過職稱醫(yī)學考試。
還有計算機、中文、物理、人類學、史學……實際上,有哪門學科不重要呢?那是不是都要必修呢?很顯然,“外語重要”并不能成為外語必修制度的理由。
2.外語必修制度的社會學分析
按照普通社會學的“行為一關系一制度”框架理論原理,我們設立某種制度以強制性規(guī)范某種行為,并不是因為該行為對行為者本人有多么重要,而是因為該行為與他人有關系,通常是會損害公共利益。比如殺人、搶劫、盜竊等行為,與他人有關系,會損害公共利益,所以我們設立制度對這些行為進行強制性規(guī)范。如果某行為與他人利益沒有什么關系,不會損害公共利益,我們就沒必要設立制度去進行規(guī)范。
一個人是否實施“學外語”這一行為,就像是否學法律、醫(yī)學一樣,這與他人的利益沒有關系,也不損害公共利益,不應該被強制性規(guī)范。比如甲是一個懂英語的導游,乙是一個不懂外語的導游,丙是一個懂越南語的導游,結果無非是甲多掙點英語國家游客的錢,但乙可以利用甲學英語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導游專業(yè)水平,丙可以利用甲學英語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越南語水平,乙和丙也許能比甲掙更多的錢,所以不應該要求乙和丙拿學位也要過英語四六級或評職稱也要過職稱英語考試。
3.外語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在反思中國外語必修制度的時候,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法律的角度進一步嚴肅審視該制度。
?、僦袊鴩褚驗椴欢⒄Z或日語等外語而被剝奪受教育權、職稱晉升權,涉嫌違法。
馬克思主義堅持各民族語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對強迫一個民族學習、使用另外一個民族的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這種法定的自由應該包括這樣一種涵義:中華民族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僅僅通過中華民族的語言就可以獲得受教育和職稱晉升等權利,并不以掌握美利堅民族、大和民族等任何其他民族語言為條件。但是,在外語必修制度的要求下,中華民族兒女卻會因為不懂美利堅等民族的語言而被剝奪讀大學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權,被剝奪職稱晉升的權利,中國國民因為不懂英語或日語等而被剝奪在中國的受教育權和職稱晉升權,筆者認為這顯然違背憲法和法律精神。
?、谟猛庹Z教學或雙語教學,涉嫌違法。
《通用語言文字法》第10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薄队變簣@管理條例》第15條規(guī)定:“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薄督逃ā返?2條、《義務教育法》第6條、《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24條等也對普通話使用作了規(guī)定。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進行雙語教學甚至完全用外語教授專業(yè)課,甚至用英語在教授中國文學專業(yè)課程,還認為只有這樣才體現出學校的高品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在實行全英語教學模式。
4.外語必修制度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社會語言學原理認為,語言是和社會、文化等密切相關的,學語言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語言學能等因素的支持;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外語教學本質特征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離開跨文化交際來學習外語,就好象在岸上學游泳,是很難真正掌握一門外語的,充其量是死記硬背了一些單詞和僵硬的語法規(guī)則,結果往往是產生“中國式英語”。我國的外語必修制度忽略環(huán)境、興趣、動機等因素,要求所有人一律學習外語,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現實中,很多只有一些英語基礎的中國人一旦到了美國,其英語水平很快就會提高乃至完全掌握;而很多學了半輩子英語的中國人,如果沒有英語交流、使用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結果是很難提高,普遍是死記了幾萬單詞,研究了大量死板的語法規(guī)則,對付了一個又一個考試,但難以真正掌握英語。目前,英語在全球有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緬甸、新加坡等國家在內的20多個國家普及,這是英國殖民主義和殖民擴張給他們提供了學習語言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離開這種環(huán)境來強制性普及外語,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取得成功。
5.外語必修制度的教育投資學分析
教育投資原理認為,我們選擇接受教育,是為了自己的需要,是一種時間、精力和財力的投資。我們學習外語,也必須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否則我們沒必要去浪費有限的生命。
外語固然很重要,就像法律、醫(yī)學等所有專業(yè)一樣很重要,但我們誰也不敢說:100%的人、100%的專業(yè)、100%的行業(yè)都離不開外語。有一些人、有一些專業(yè)、有一些行業(yè)確實用不上外語。比如超過9億的農民群體,成千上萬的中小學非外語教師,成千上萬的國家公務員(按照《通用語言文字法》第9條規(guī)定公務員應以普通話為公務用語),成千上萬的工人等等,外語對他們并非必不可少。有人認為,外企、涉外商務、留學等總需要外語吧??墒?,這種需求有多少?2005年1月26日,廣西舉行大學畢業(yè)生雙選會,筆者在雙選會上調查了46個用人單位1829個崗位,其中提出英語四六級要求的只有6個用人單位共160崗位,比率為8.7%。2005年1月27日下午筆者還登陸“中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服務信息網”調查了39個單位超過174個崗位,提出英語四六級的僅5個單位14個崗位,比率不到8%。
有人認為,知識分子做科研,是離不開外語的。可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中醫(yī)學、中文學等專業(yè)領域的科研人員、教授,用得上外語嗎?再說,絕大多數人本科畢業(yè)以后沒有讀碩士、博士,直接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們有多少在從事科研?就是從事科研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學貫中西、能走在國際前沿?就是有一些專業(yè)確實需要利用外國資料,比如在中國研究國際法、國際政治、國際經濟等。但筆者認為,“需要外國資料”并不等于“需要學習外語”,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別人的翻譯成果來實現。也許馬上有人會說,專業(yè)性的知識只有讓本專業(yè)的人才來翻譯才能比較準確。筆者并不否認這一點,但是,“讓本專業(yè)的人才來翻譯”并不等于“讓自己來翻譯”。假如全國有1000名人才研究國際法,為什么就不能允許這1000名人才在內部進行進一步的翻譯分工呢?人各有長,為什么就不能揚長避短、相互協(xié)作呢?實際上,一個人水平再高,他還是需要利用別人的翻譯成果,因為外語有上百種,誰能全部掌握?實際上,中國有許多著名的法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類學家等,他們使用了大量外國資料,但這些資料并不一定都是他們翻譯的,很多資料是同行的其他人翻譯的。
人的生命都非常有限,從進入大學開始計算,能學習、工作的生命可能只有40年左右,誰都想利用這點時間揚長避短,充分發(fā)展自己的特長,而不是被自己的短處糾纏半輩子,也不是被一些無用的事情糾纏半輩子。有的人都快40歲了,想考個中文、中國古代史、美術等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卻被英語卡住了;一些50多歲的中文、中醫(yī)、考古、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專業(yè)領域的人想申報高級職稱,卻被英語卡住了——這是很荒唐的。我們知道,馬克思是懂英語、俄語的,但他不是被強迫學習的,他是因為1849年到了英國以后英語對他有用而在31歲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是因為俄語對他有用而在將近60歲才開始學習俄語的。
所以,外語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對所有人都重要。強迫用不上外語的數億國民學外語,違背了教育投資學規(guī)律,浪費了國民的人力資源。
6.外語必修制度,不符合國際通行慣例
據筆者了解,現在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實行外語必修制度!實際上,不但現在沒有,就是縱觀人類歷史,實行外語必修的現象也是很少的。在20世紀3 0年代,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以后曾要求東北人民學習日語,德國人占領法國以后曾要求法國人學習德語……但那是恥辱!
有人說,世界上大量知識是用英語表述的,中國要了解世界,與世界接軌,必須要求大家必修英語??墒牵y道日本、法國不與世界接軌嗎?可日本的英語水平在亞洲是最差的,而法國正在全力抵制英語以保衛(wèi)法語。難道俄羅斯、德國、韓國、意大利等等國家不與世界接軌嗎?難道香港、臺灣不與世界接軌嗎?可這些國家、地區(qū)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實行外語必修制度。世界各國人民當然也有很多學習外語的,但一般只是鼓勵、引導等,而不是像中國這樣實行外語與受教育權、職稱晉升權掛鉤的外語必修制度。
四、理性重構中國外語教育制度
中國現行外語教育制度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已經不符合目前的時代要求,而且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筆者在此提出自愿化、專業(yè)化、基礎化、區(qū)域化和激勵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
一個人學不學外語,完全由個人自由選擇,讓不愿進行外語投資、沒有外語學能的人解放出來,也讓有外語學能的人找到自己的天空。在制度設計上,需要將高考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公共外語科目以及外語專業(yè)第二外語考試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決定是否開考;將大學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公共外語科目以及外語專業(yè)的第二外語科目取消,或僅作為任意選修課;取消職稱外語考試。特別是應依法禁止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大學學位證掛鉤的做法。有人擔心,外語學習自愿化以后,誰還會學外語呢?這個問題不用擔心。如果學外語有用,會給學習者帶來利益,那么,自然會有人學。其實,我們目前的外語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語,而越南語、泰國語等其他語種是沒有納入必修的,但越南語、泰國語等其他語種人才在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下完全實現了自我動態(tài)平衡。
2.專業(yè)化
如果說中國目前在人才市場上出現外語人才缺乏的問題,那一定是外語專業(yè)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語水平的問題。有資料也顯示,中國是翻譯大國但不是翻譯強國,因為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制濫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國翻譯“大而不強”的首要原因是外語專業(yè)人才少。所以,中國有必要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在外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而不是把資源分散在全民外語普及方面。
3.基礎化
筆者認為可以在小學、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但不要納入升學考試當中去。這種基礎化的外語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幼年學語言的優(yōu)勢,為以后在必要時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一方面學習壓力不大,不會浪費大量時間,也不會扭曲專業(yè)人才發(fā)展。
4.區(qū)域化
在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筆者認為不要全國都學英語,而應根據各個地區(qū)的特點進行安排。比如在廣西、云南等西南邊疆地區(qū)宜選擇越南語、泰國語、老撾語、緬甸語等東盟國家語種,在遼寧、吉林等東北邊疆地區(qū)宜選擇朝鮮語、日語等語種,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北方邊疆地區(qū)宜選擇俄語、蒙古語等語種,這樣既發(fā)揮了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也更加實用。
5.激勵化
筆者反對在制度上要求全體國民必修外語,但主張可以采取一些激勵性、倡導性的措施,比如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開展一些專業(yè)技能競賽,鼓勵開辦外語培訓機構等,以吸引更多的人自愿來學習外語。
(作者單位:1.廣西民族學院,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