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濱
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法律問題
傳統(tǒng)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館藏信息資源數字化,是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職能、館藏范圍、服務方式上的補充與深化,仍具有非營利性,承擔著為文化教育事業(yè)、科學研究服務及文獻信息資源保存的重任。在傳統(tǒng)圖書館閱讀、借閱屬于合理使用,即使是通過復印的方式復制作品,也是有限的,對權利人利益的影響相對不大。但在數字化模式下,圖書館的大量數字化的圖書資料在網上傳輸,使讀者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閱讀、瀏覽,使原有的著作權法律制度面臨許多新問題,如作品易于被下載或者復制,權利人的權利管理信息也可能被篡改等,因而產生的法律糾紛也會增多。因此,需要我們對現行著作權法律制度及其規(guī)定進行新的詮釋。
數字化的非傳統(tǒng)圖書館是互聯網廣泛應用而產生的新型圖書館,其商業(yè)屬性強,主要是數據庫制作公司和商業(yè)性網站。這種數字圖書館借鑒圖書館的資源組織模式,借助計算機網絡通信等高新技術,通過網絡傳輸,從而做到信息資源共享,使人們獲取信息消費不受時空限制,是虛擬的、沒有圍墻的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tǒng)。它利用網絡資源開發(fā)和傳播全文數據庫,其實質就是網絡數據庫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因此,凡使用受版權法保護的信息內容都涉及著作權人的網絡傳播權,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授權或者向著作權人付費。否則將面臨侵犯著作權的危險。
通過網絡實現跨地域向公眾提供作品和數字化制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和數字化制品,這是數字圖書館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也是數字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其擴大了接觸作品的人數,超出了作者允許社會公眾接觸其作品的合理范圍。因此,無論傳統(tǒng)型還是非傳統(tǒng)型數字圖書館,在其進行數據信息收集和傳遞中,對于尚在版權保護期內的圖書、文獻、音像資料等,通常涉及的法律問題有:如何保護版權;如何取得版權;不獲得授權許可是否就不能上載,不能提供給讀者;是否可以在一定的技術保障下予以上載并有限地供讀者使用,如對下載、復制加以限制,在權利人聲明屬于未經許可并請求不得繼續(xù)傳播后再行刪除等;是否可以通過網上公告、報紙公告等手段,征集并取得大范圍甚或全部的“推定”授權許可;是否可以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協作,以取得版權人的授權許可;對于一時難以取得許可的,是否也可考慮先行數字化處理,并在線運行,待有關權利人提出版權問題時再協商解決。
強化和延續(xù)“合理使用”、“法定許可”、“權利的限制”等法律概念
1.數字圖書館合理使用的法律適用
合理使用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限制,是為了協調著作權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依據我國修改后《著作權法》第22條第8項的規(guī)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作品的行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也規(guī)定,允許圖書館和檔案館為內部存檔之目的制作多至3份(可以是數字化)的復制件,條件是這些復制件不得向圖書館建筑以外的公眾傳播。這些法律規(guī)定是對著作權人權利所作的必要限制,在著作權法上稱為“合理使用”制度。依此規(guī)定,傳統(tǒng)型圖書館在數字化中,為保存版本的需要,有權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而數字化的非傳統(tǒng)型圖書館的復制行為顯然不屬于上述“合理使用”規(guī)定中的“收藏”行為,故其完全被排斥在“合理使用”的范圍之外。
由于數字化圖書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網絡傳播信息,達到信息共享,故即使是數字化的傳統(tǒng)型圖書館的復制行為也并非“保存館藏”版本,同樣不符合上述“合理使用”規(guī)定的情形。因為即使其完全屬于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其上載作品也不屬于《著作權法》第22條第8項所規(guī)定的“收藏”情形,因此其上載作品也必需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誠然,依據《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的規(guī)定,為了個人的學習、研究或欣賞而使用(包括復制)他人已經發(fā)表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不必經過許可,也無須付費。但是,如何控制在線閱讀時的公眾數量及其任意的下載復制,是傳統(tǒng)型數字圖書館運行中的難題。此問題的解決,將極大地推進數字圖書館運行中的版權保護。目前,為解決在線閱讀時的復制問題,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如有償安裝瀏覽器,通過各種“加密”、“水印”技術等,控制讀者“只能閱讀,不能下載”,或聲明若讀者需要某一作品,須征得權利人許可后免費下載或付費下載等。
2. 數字圖書館法定許可的法律適用
在“法定許可”方面,《著作權法》第40條第2款、第43條僅為廣播電臺、電視臺使用或播放他人已發(fā)表的作品和已經出版的錄音制品設立了法定許可條款,即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許可,但需按照規(guī)定支付報酬。上文討論的“合理使用”,首先是指建立數據庫過程中如何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合法取得大量的各類文獻信息資源,包括書籍、期刊、音像資料等。其次,一旦數據庫建成并在網上傳播,讀者合理使用數據庫信息不得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規(guī)定的內容。但即使是對于傳統(tǒng)型數字圖書館來說,“合理使用”也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數字圖書館具有極強的商業(yè)功能,即通過網絡傳輸數字化復制品進行以銷售、贏利為目的的發(fā)行等,這個行為首先涉及到原作品作者的權利。為此,數字圖書館在制作數字化信息之前,首先要依法取得受保護作品作者的許可,并且付給作者相應的報酬。由于現行《著作權法》中沒有將數字圖書館列為“法定許可”對象, 由以上的分析和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不適用于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版權許可。故其只能采取與著作權人分別簽訂合同的方式獲得合法的授權。而面對海量的文獻信息資源,數字圖書館不可能逐一找到作者并與之簽訂許可使用合同。
3.權利的限制
早在《伯爾尼公約》中對著作權的限制就有體現,具體表現為三個原則:對著作權的權利限制應僅限于某些特殊情況;不應與權利的正常利用相沖突;不應不合理的損害權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制定的WCT和WPPT對保護有關技術措施與權利管理信息提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范,將這一重要原則又延伸適用于數字圖書館。
從目前著作權保護的趨勢看,基本認同著作權人利益優(yōu)先的國際保護原則,公眾合理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小。圖書館作為一個代表公共利益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機構本身不以營利為目的,對促進知識信息、文化科技的傳播和交流起著重要作用,在履行著作權法律義務時,更大程度上是一個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特殊主體。因此,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和延續(xù)合理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是圖書館正常發(fā)揮功能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一味強調著作權保護制度與國際接軌,削弱“權利限制”,甚至取消“法定許可”、“合理使用”,將大大壓縮我國圖書館的生存空間,導致更大程度的混亂。因此,我國的著作權法,應根據我國圖書館所面臨的現實和所承擔的任務,將圖書館作為一個特殊體來討論,強化和延續(xù)“合理使用”,“法定許可”,“權利的限制”等法律概念。
對數字圖書館相關立法的建議
建立和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制,以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讓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權代表著作權人和數字圖書館的所有人或經營者簽訂許可使用合同。加大著作權限制力度,知識創(chuàng)造者的權利和利益必須得到保護,但這種保護不能無節(jié)制地擴張,損害公眾的信息自由。版權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鼓勵和促進作者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使社會公眾受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因此,權利限制是保持權利人與社會公眾利益平衡的重要制度安排。數字圖書館雖然從館藏到服務手段都不同于傳統(tǒng)圖書館,但它始終是代表公眾利益的服務機構,是將讀者與信息資源聯系起來的紐帶,是知識傳播的中介。從這個角度來講,合理使用制度延伸到數字圖書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應當賦予其新的內涵。數字圖書館應有限度地引進法定許可,滿足權利分配與利益平衡的需要,既保護權利人適當的經濟權益,又可以打破網絡條件下可能出現的不合理的權利濫用和過度壟斷,從而消除作品傳播途徑中的阻礙,擴大作品的潛在市場,使更多的讀者受益,這對解決數字圖書館版權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建議未來的相關立法應適當放寬著作權“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范圍,重新審視現有的版權保護制度,適應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規(guī)定適當的版權范圍和制定相應的權利限制制度,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利,同時版權人應盡量減少對正常使用行為的技術措施妨礙。圖書館要利用版權集體管理機制,保障版權人的相應利益,同時也應被允許把法定許可引入數字化活動,讀者的規(guī)避行為不能超越法律防范的底線,法律也應給予合理使用行為較為寬松的解釋??傊?數字圖書館無論是公益服務還是商業(yè)運作,都要依法處理好著作者、圖書館和讀者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使得圖書館的數字化館藏憑借著網絡技術更迅速更方便地為人們所用。
參考文獻:
1 張紹武.論圖書館數字作品版權保護中的合理使用.現代情報,2005;(3).
2 王啟福.數字圖書館的合理使用問題探討.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1).
3 肖 燕.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與數字圖書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4 徐 嵐.論數字圖書館及相關的法律問題.情報雜志,2004;(7).
5 崔亞虹,劉江龍.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圖書館學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