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OO
在岐江公園里行走,感觸最強烈的就是融合、自由。無論是舊建筑、裝置、新創(chuàng)意、植物、水、人,一切都有一種恰當、自然、悠游的位置和姿態(tài)。
我本無意用如此詩意卻隱晦的題目來形容一個公園。但它卻是中山岐江公園帶給我的最直接體驗和記憶。沒辦法。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湖里真是很多的魚。當然,它們不是普通公園里被喂養(yǎng)得肥頭大肚,唯一功效好像只是供給游人喂食的樂趣的錦鯉。在這里的湖邊水岸部分,稍一低頭,就可看見在荷葉田田中,成群成群的小魚,戲蓮葉東,戲蓮葉北……還有貼在泥底的那種小魚,呆呆的也不動,實在太妒忌它們的悠游,伸手往水里撥愣,才撲哧一下,通通都突然不見了。躲得夠快。它們大約是不怕的。名義上是湖,其實卻是從中山市的母親河——岐江引入的一大灣水,本身是與江相通的,而江的盡頭就是海,怎不由得它們海闊天空去!除非是貪吃的魚兒,在另一邊的釣魚區(qū),不幸上勾。
逛園子已經逛得有點累了,又有風,風把上一層堤岸上種植著的野草吹得啦啦作響,把水面上的荷葉清香也送上來,陽光已經把地面曬得暖洋洋,正適合怕寒的人躺坐,一系列方格網狀的步行棧橋足夠寬大,也完全可以在上面高枕無憂。伴著隱隱約約的人聲,鳥鳴山更幽,就快要睡著了。而這里,原本只是一個船廠。
追求與珍惜
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帶的中山市,距離廣州不到一百公里,與香港共同分享南海海岸,許多河流流經珠江匯入大海。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中山成為珠江流域的船只生產基地。
粵中造船廠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鼎盛時期擁有一千多名工人,曾是中山人最引以為傲的國營企業(yè)。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珠江流域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產區(qū)發(fā)展成為大型工業(yè)產區(qū),其他運輸工具逐漸取代了船只的重要地位,粵中造船廠的輝煌也逐漸成為過去,直到90年代后期正式結束運作。
在船廠正式倒閉后,曾有地產商出高價,意圖購買下舊址區(qū)域進行商業(yè)開發(fā)。但是,曾敏感地意識到自然環(huán)境的嚴重惡化,而致力于改善城市環(huán)境,并使中山市獲1997年聯(lián)合國人居環(huán)境獎的中山市政府,又一次采取了英明的舉措,他們決定把船廠舊址改造成一個免費的公共空間,公共綠地、公園,使市民們得以在此休閑、休憩。他們選擇了俞孔堅教授帶領的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方案——對舊船廠進行產業(yè)用地再生設計,把當地歷史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完美結合。
面對這個大型改建項目,俞教授團隊的基點是,“追求時間的美,工業(yè)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錯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經被忽視而將逝去的文化”,粵中造船廠是中山市歷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見證了中山由一個農業(yè)小鎮(zhèn),發(fā)展重工業(yè),再到中型電子化現(xiàn)代城市的歷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同時也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工業(yè)化的一個縮影。更重要的是,曾熱火朝天四五十年的這樣一個大型國有企業(yè),承載和濃縮了太多人的生活歷程和記憶。那個時候,他們住在這里,工作在這里,他們的孩子也成長在這里,他們生活的全部重心,幾乎都是落在這里?!疤囟v史背景下,幾代人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在這里沉淀為真實而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為此,我們保留了那些刻寫著真誠和壯美、但是早已被歲月侵蝕得面目全非的舊廠房和機器設備,并且用我們的崇敬和珍惜將它們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方案曾引起不少反對之聲。很多專家對俞孔堅團隊的設計理念爭論不休,他們認為保留大量銹損的廠房機器,會產生雜亂感覺,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而只會占用不少空間;而工業(yè)時代筆墨的“直線路網”道路系統(tǒng),更是與中國古典園林講究“曲徑通幽”的意境相悖。然而,設計方案卻得到了絕大多數公眾的認可與歡迎,尤其是曾在粵中造船廠工作過的人們。俞孔堅引用了美國西雅圖煉油廠公園、德國鋼鐵城景觀公園兩個經典案例,指出廢棄工業(yè)設施的生態(tài)恢復與再利用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思潮的先進手法,是完全可行的。而土人的方案還更加強調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自然樸素美的體現(xiàn)。
最終,在公眾的支持和政府的信任下,土人的理念得到了實現(xiàn)。
“由舊船廠改建而成的岐江公園,是獻給許許多多為中國建設做出貢獻的普通勞動者的一份禮物…俞教授設計的初衷,就是要把這個凝聚了往昔記憶的破舊船廠,變成一個供普通人休憩放松的樂園,讓人們在重溫那段艱苦歲月的同時,不自覺地進入另一個讓人激動而又沉靜的思索空間?!?/p>
生態(tài)與人文
在孫文步行街吃了午飯就往中懇百貨大廈走去。直覺告訴我,從那里的橋過江,江邊就是岐江公園了。其實也不算直覺,起碼地圖是看過的。重要的是,之前多次來往中山,從國際酒店坐車出,記得很快會經過很大一片綠地。如今想起來,它應該正好就是岐江公園。這種把記憶喚醒的感覺很奇怪,而正好又吻合公園的基調。
在中懇橋上走,透過窗戶遠遠就看到曲線的水岸,圍繞著一片綠樹成蔭,綠草如茵。臨岸一幢方形、高高的玻璃建筑物,在臨近秋天的陽光中,分外清透搶眼。資料告訴我,那應該就是公園在夜晚中最美麗的景點,“琥珀水塔”。原本,它是粵中造船廠一座再普通不過的水塔,但在設計者給它加了一個泛著現(xiàn)代科技靈光的玻璃盒后,它成了景點、歷史、美物,同時又可起到引航作用。設計者這樣闡釋它:“如同古世紀的昆蟲,不經意凝固在絢麗色彩的琥珀中,舊廠區(qū)堤岸的尋常水塔,與她新科技的玻璃外衣,共同包裹住時間。時間不是困獸,時間只是拉住舊水塔和她玻璃新衣的柔和的手,如同岐江粼粼的水波。入夜,燈光照耀岐江,照耀城市,也照亮自己內部,我們稱之為城市心靈史的那些內容?!?/p>
這是一種新鮮的進入公園的經驗。它沒有圍墻,沒有大門,不收門票,一條溪流就是公園的邊界,“仿佛城市被延伸到了公園里,而公園也滲透到了城市中”,從橋上下來左拐,鮮紅的閥門裝置和在它身后延伸的一段鐵軌,就成了公園的入口標志,也是造船廠最具標志性的景觀元素之一。雖然早已閱讀過資料,這個入口的景觀還是在頃刻間打動了我:沒想到這里的野草長得這么美!而且和舊鐵軌、木棉樹、竹子融合得如此之好!長久以來,都為今日中國城市的公共綠化,濫用昂貴和單調的西方草而郁悶,而在這里,土人賦予中山本地野生的白矛以尊重和地位,而它們表現(xiàn)出的勃發(fā)風姿和本土風味,又哪是西方草可比。
對鼎盛時期的粵中造船廠來說,鐵軌是讓船只方便進出的輸送工具。曾經被磨得非常光滑,現(xiàn)今還依然發(fā)亮的鐵軌,帶著泥土氣息、在日光之下散發(fā)著熱氣的枕木,放置到軌道里面的白色卵石,加上見縫生長的野草,時間和記憶就在這里沉淀下來,而新的生命和歡聲笑語還在生長。孩子們可以在上面搖搖擺擺地行走,體會平衡。旁邊,樹蔭掩映著的溪流,大人和小孩都在戲水。笑聲和水花一同濺落到光影粼粼的水面上。
驚艷的紅盒子就立在一片多層次的鮮亮綠色中。除了對歷史的保留和再利用,設計師需要采取“再生設計”,也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表達對場所精神的體驗,同時滿足現(xiàn)代人的使用功能。紅盒子就是這樣的一種新語言。它高約3米,由紅色鋼板圍合而成,同時也圍合著一潭清水,一角正對著入口,兩條筆直的道路從它的身體穿過,形成很深的令人觸動的切割感。走進紅盒子,像是突然走進一個寂靜而暗涌的空間,人們在這里,似乎突然和自己迎面相逢,瞠目結舌,有所靜思和頓悟。它是一種形式,試圖裝下過往年月的故事,而通往新的歲月歷程。設計者說,紅盒子的產生源于一時的感覺,但隱約含著對原場所的直覺體驗,以及由此而喚醒的歲月回味。
那些魚是在湖里?;浿性齑瑥S臨江含湖,水面占場地的35%,是最應充分利用的自然特質。但是,這里的湖面與岐江相連,是珠江水系匯入大海的重要銜接口,海潮的影響,會使水位日變化達1.1米,如何做到生態(tài)、美觀又可安全親水?設計者創(chuàng)造了棧橋式堤岸,臨水修建一系列方格網狀步行棧橋,根據水位的變化及水深情況種植的多層次的本地水生植物,遮擋棧橋的架空部分,配置成能在不同水位下遮護堤岸的生態(tài)群落。人們可以在這樣生態(tài)、安全的棧橋上漫步,觀魚,戲水,甚至如前文所說,躺下來,在風和日麗、與自然親近的安然心情中睡上一覺。
在湖岸邊,還分布著一批擁有幾百年樹齡的古榕樹,因為岐江水位變化大,原本,按照中山市水利局的意見,為了滿足防洪要求,需要砍伐榕樹,將河岸大幅度拓寬。景觀設計師們不可能接受這種行為。為了保住古樹,設計者提出開挖內河,在防洪渠的基礎上,使湖岸上的古榕樹與水塔形成島嶼。這就是今日公園里的“生態(tài)島”。
就是經過這樣頗費心思的保留、創(chuàng)造,岐江河岸的水—生物—人,得以在一個反映著時空變遷的邊緣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相融共生。岐江公園曾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ASLA)榮譽設計大獎。后來,中山歷史上第一個美術館——中山美術館也選址于此,落成后成為公園內的主體建筑,更豐富了公園的景觀和現(xiàn)代生活色彩。
有人說,檢驗一個公園的討人喜歡程度,看看有沒有新郎新娘在里面拍婚紗照就知道了??赡芤埠椭苣┯嘘P,在岐江公園里逗留的短短時間,足足看到了五六隊來拍婚紗照的人馬。而更是有眾多騎自行車、戲水、無目的游玩的孩子在這里撒落下了大片笑聲。一邊的釣魚區(qū),中年人、老年人也是聚精會神。他們的記憶,同樣在這里遺留下來。在岐江公園里行走,感觸最強烈的就是融合、自由。無論是舊建筑、裝置、新創(chuàng)意、植物、水、人,一切都有一種恰當、自然、悠游的位置和姿態(tài)。誠如文章題目的感覺,“那些魚原本來自江里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