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斯喆
自從伊甸園誕生,自從上帝從亞當身上取下一塊肋骨,天地間便又多了一個沉甸甸的名詞——“女子”。她們被賦予溫良謙讓的頭銜,她們背負著枷鎖,也承載著希望,同吟一首挽歌,同樣穿越荊棘的路徑,卻走出了大相徑庭的人生。
為人生和命運而抗爭的女子大多氣勢凜然,堅強執(zhí)拗。無論歷史的車輪如何無情地從她們的肩上輾過,她們一樣挺直胸膛,面呈微笑——一種透著抗爭的微笑。這樣的微笑曾蕩漾在“鑒湖女俠”秋瑾的嘴角,也曾遺留在劉胡蘭的心田,顯現(xiàn)于武皇的面龐。千百年來,婦女從未停止過她們的抗爭,尋求解放。從英國的婦女選舉權恢復運動到何香凝先生主持的婦女聯(lián)合會,哪一樣不在證明紅袖人生同樣精彩,紅袖人生不再是蜷居蝸室,唯唯諾諾的象征?哪一種精神不感染著世人,證明著紅袖照樣可以創(chuàng)造輝煌?
相比之下,一些女子仍縮在陰冷的角落里,不敢抬頭,她們選擇了“讓”。讓自己的人生由別人抉擇,讓男子們主宰她們的軀體,扭曲她們的靈魂。這樣的女子篤信“強極則辱”“三綱五?!?,似乎她們天生就應該退出自由的舞臺,以此來換取贊譽和閑適。然而,她們的“讓”并非是尊嚴飽滿的謙讓,而是無奈的退讓、忍讓,陷自己于萬劫不復的境地。但她們卻仍然一味地盲從所謂社會禮教,以致抑郁終生。
女子熟知長孫皇后的賢德,更應該通曉木蘭從軍的英勇,蘇小妹的才情,武則天的驚世駭俗以及“巾幗不讓須眉”的真諦。
單純的退讓只會換來暗淡的人生?,F(xiàn)實,無法成就女子的玉扇桃花情結。拼搏,方才是唯一的出路。
張愛玲的舉世才華曾驅使其不斷追求人生價值,人皆嘆之為“文妖”;當遭遇胡蘭成時,她卻逐漸敗下陣來,成為“讓”的犧牲品。如其筆下的葛薇龍,先是爭意滿胸,后來卻逐漸讓自己沉淪,精巧的文字恣意訴說著別樣的紅袖人生,宛若沉香屑。不過,這雖是文章中的,但同時也是一個警告。女子要抗爭到底,切勿忍讓;否則,紅袖將化為沉香屑,郁結而逝。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師大附中高二(6)班學生】
點評
文章是想喚起女性的真正覺醒與獨立、自尊。可惜文章太過沉悶,題目也太顯寬泛,時代氣息不濃。還需多作修改。
【特邀點評:胡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