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平 趙連昌
梁啟超是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先行者,為語文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作文教學法》對寫作教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盡管講的是傳統(tǒng)文言文的讀寫教學,但其間透出的觀念卻具有現(xiàn)代性“根據(jù)科學方法研究文章構造之原則”。梁啟超以文言文作為范文,對傳統(tǒng)作文教學經(jīng)驗進行挖掘,并吸收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教學觀。其中蘊含的合理性與前瞻性是顯而易見的,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改革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一、規(guī)矩:作文教學規(guī)律的創(chuàng)建
“所謂寫作,是把個人腦海中的想法,以合理的邏輯、正確的文法和標點符號,用筆寫出句子,組成段落,進而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倍鴤鹘y(tǒng)寫作教學歷來認為“文無定法”,不重視對寫作規(guī)律的傳授,而是靠學生摹仿與體悟。針對這種現(xiàn)象,梁啟超指出:“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guī)矩范圍內(nèi)事;規(guī)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彼^“規(guī)矩”,是指作文的一般規(guī)律,但不是指“文章軌范”、“桐城義法”之類,那些“多半不能認為正當規(guī)矩”。“我所要講的,只是極平實簡易,而經(jīng)過一番分析,有途徑可循的規(guī)矩,換句話說:就是怎樣的結構成一篇妥當文章的規(guī)矩?!彼J為老師與學生都應該懂得作文技術的規(guī)矩準繩。梁啟超還進一步闡釋了“規(guī)矩”的具體內(nèi)涵:“該說的話,或要說的話不多不少的照原樣說出,令讀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這是所有文章的共同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梁啟超又針對不同文體的“規(guī)矩”作了特殊的規(guī)定。例如無論哪一類記載文,都要遵守兩個原則,第一是“客觀的真實”,第二是“敘述要有系統(tǒng)”。而“論辯文”最要緊的兩個條件是“耐駁”和“動聽”。
孟子說:“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對于“規(guī)矩”與“巧”兩者之間的關系,梁啟超認為“規(guī)矩”是“巧”的基礎,“規(guī)矩”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我不敢說,懂了規(guī)矩之后便會巧;然而敢說懂了規(guī)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說不懂規(guī)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guī)矩的人,絕對不算巧?!钡?,傳統(tǒng)教學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與做法恰恰本末倒置,“去規(guī)矩而言巧”,混淆了作文的一般規(guī)律與文章技巧的界限,以技巧上的要求取代作文的一般規(guī)律,這就超出作文教學力所能及的范圍。凡是結構成一篇妥當文章所必需的,便算是“正當規(guī)矩”,凡是做好文章所必需的,則是“于規(guī)矩外求巧”。這一區(qū)別,為寫作理論知識合理地進入教學領域鋪平了道路。所以,梁啟超對于寫作教學,“所講只是規(guī)矩,間有涉及巧的方面,不過作為附帶”。
關于獲得文章“規(guī)矩”的途徑,梁啟超主張閱讀教學應為寫作教學服務。在選擇閱讀教材時,不必過于拘泥,但是有三類要排除在外:“一,綺靡之文如專尚辭藻的駢體。二,矯揉之文如八家末流貌為古調(diào)者。三,空泛之文凡帶帖括氣者”。這一標準也是摒除“于規(guī)矩外求巧”的惡習。通過閱讀教學,分析諸多范文的結構章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懊恳粚W期能照這樣的講授四五組,中學畢業(yè)下來,學生總有好幾百篇文章經(jīng)過目,經(jīng)過心,再沒有不會作文的了?!?/p>
二、應用之文:作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
究竟作文教學應以何種文體為主,這是擺在當時語文教育界面前的一個受到普遍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梁啟超主張在學校里,作文教學應重在指導學生寫有實用價值的文章。蔡元培也持這一觀點:“國文分二種,一種實用文,在沒有開化的時候,因生活上的必要發(fā)生的;一種美術文,沒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的時候不能不有的。”“學生的國文既應以實用為主”。
梁啟超對教學文體的第一個層次上的劃分,是把文體劃分應用之文(記載之文與論辯之文)和非應用之文(情感之文)。他強調(diào)學生作文主要寫應用之文而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學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應該也不可能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文學家?!皩W生須相當?shù)挠行蕾p美文的能力,我是承認的;但中學目的在養(yǎng)成常識,不在養(yǎng)成專門文學家,所以他的國文教材,當以應用文為主而美文為附。除卻高中里頭為專修文學的人作特別預備外,我以為一般中學教材,應用文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純文學作品不過能占一兩成便了?!边@一主張既超出了狹隘的、根深蒂固的“為金榜題名而寫作”的寫作目的觀,又走出了專為文學創(chuàng)作而學的誤區(qū),把握了寫作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以后實際工作需要的正確導向。當然,梁啟超也不是絕對排斥純文學的創(chuàng)作,他強調(diào)的只是寫作教學的重點。
應用文分為記載之文與論辯之文,兩者孰重孰輕,梁啟超又進行了第二個層次的劃分。他在《為什么注重敘事文字》中說:“論事文和記事文孰為重要,學起來孰難孰易,這些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姑且不細討論。但現(xiàn)在學校作文一科,所作者大率偏重論事文,我以為是很不對的。因為這種教法,在文章上不見得容易進步,而在學術上德性上先已生出無數(shù)惡影響來。”梁啟超針砭了當時偏重論事文的時弊,他對學校“專教論事文”大不以為然,認為這“全是中了八股策論的余毒”。他的這種看法是與他的反科舉、反八股的變法主張是一脈相承的。他說:“在作文課內(nèi)養(yǎng)成這種種惡習慣,焉能不說是教育界膏肓之病。宋明以來,士大夫放言高論,空疏天真,拘墟執(zhí)拗,叫囂乖張,釀成國家社會種種弊害,大半由八股策論制造出來,久已人人公認了?,F(xiàn)在依然是換湯不換藥,凡有活動能力的人都從學校出,凡在學校里總經(jīng)過十幾年的這種獎勵,……獎勵,獎勵,獎勵,獎勵偏見,獎勵虛偽的教育,養(yǎng)成不健全的性格。他入到社會做事,不知不覺一一映現(xiàn)在一切行為上來。國家和社會之敗壞,未始不由于此。
這種考試法,行了一千幾百年,不知坑陷了幾多人。不幸現(xiàn)在的學校,頑的依然是那一套,雖形式稍變,而精神仍絲毫無別。不過把四書語句的題目改成時髦學說的題目?!?/p>
他認為這種作文法,可以生出以下各項毛病:獎勵剿說,獎勵空疏與剽滑,獎勵輕率,獎勵刻薄及不負責任,獎勵偏見,獎勵虛偽。
梁啟超曾經(jīng)批評民國元年以后學校教育的弊病,指出學問不求實用是當時的一大積弊?!皩W問可分為二類:一為紙的學問,一為事的學問。所謂紙的學問者,即書面上的學問,所謂紙上談兵是也。事的學問,乃可以應用,可以作事之學問也?!薄皩W而不能應用于事,無論如何勤學,終是紙的學問,其結果紙仍紙,我仍我,社會仍社會,無一毫益處也。”“學非一業(yè),期于致用,言非一端,貴于可行?!边@種觀點正是對封建傳統(tǒng)教育的強有力地否定。
三、重思維,求精作:作文教學方法的探討
梁啟超認為,作文教學在小學期間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法,到了中學階段要著眼于全篇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看法,與他的只重視“規(guī)矩”不重“巧”的教學觀是一致的。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材料也有,但是對于材料,常常有學生無法駕馭。“有時材料越發(fā)多越發(fā)弄得狼狽,鬧到說得一部分來丟了一部分,把所有的意思都走了”要結構成一篇妥當?shù)奈恼?,關鍵在于整理思想。
在論述記載文的作法時,梁啟超舉韓愈的《畫記》為例,用400多字,把畫中人馬及其他動物雜器500多件全部敘述清楚,“實很費一番組織功夫才能構成”,思維混亂的人是無法做到的,主要依賴于作者先區(qū)分主從輕重,再把主要部分一層一層的分類,以簡御繁。梁啟超對四種記載文作了分門別類的闡述,都極為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梁啟超花在論辯文上的筆墨明顯少于記載文,但是非常重視文章的邏輯性。他介紹了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認為“不合思辯學法則為文家大忌”。文章要做到“辭與辭相待,句與句相覆,段與段相銜,中間不漏破綻”。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寫是人們長期以來所肯定的語文教育經(jīng)驗。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求“量”的同時,更要求“質(zhì)”。梁啟超認為:學生作文次數(shù)不在多,而在訓練精?!俺鲱}目令學生作文萬不可過多,依我看,每個學期兩回最多三回足夠了。課卷不必在講堂上做,因為我們辦的是學校,不該叫學生過考棚的生活。做一篇文章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采集資料考量組織,然后做一篇得一篇的益處,亦正惟如此所以不能作得過多?!碑斎唬瑴p少作文次數(shù)的前提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寫好,做一篇要得一篇的益處。另外,讓學生每月作一篇以上的札記,可以用記載體記日常經(jīng)歷的事,也可以用論辯體寫自己對于一個問題的感想。為了保證學生完成作文的質(zhì)量,老師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坝涊d文題最好是學生身歷或耳聞目見的事跡,物件或地方,除此以外,便要教師供給他們資料”,“論辯文題須是一個切實問題,最好是學生直接感利害者,最好是一個問題有兩面理由容得彼此主張辯駁之余地者,至于歷史上無關痛癢的文題,……皆當摒斥。”因為自古以來文人的通病就是,不是有話在肚子里要說才做文章,而是因為要做文章才勉強來找話說。
四、求真與求達:作文評價標準的把握
關于作文的評價標準,梁啟超說,“最要牢記者,仍不外我從前所說的求真、求達兩句話,事跡要真,寫出來還要逼真,務要完全達出自己所想講的,有時雖很瑣碎很累贅也不避”?!罢妗笔蔷臀恼聝?nèi)容而言,“達”是就文章形式而言,這是梁啟超對作文評價的總的標準。
“真”是指要“客觀的忠實”。以梁啟超最重視的記載文為例,他認為既然記載文以敘述客觀事實為目的,那么一切虛假都是與這一目的背道而馳的。所以在文章選材時,對于材料之搜集要特別認真,并且要加以鑒別。在此基礎上,要注意不可把主觀情感加入其中,對客觀事實作任意的夸大或減輕?!耙灾沧饕黄涊d之文……;一面對于事實負嚴正責任,一面對于讀者負嚴正責任?!睂W生初學作文時,就要把這種“文德”的基礎立得鞏固。
“達”是指“要說的照原樣說出”,“令讀者完全了解”?!霸瓨印庇袃煞N,一種是客觀的原樣,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一是主觀的原樣,是事物在作者心中的印象。文章最終形成后,落在紙上的都是作者主觀的印象,所要把主觀的印象完全表達出來,就是“盡文章能事”?!拔也恢鲝埼恼伦鞯霉艎W,總要辭達,所謂‘辭達而己矣,達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
梁啟超重視作文規(guī)律的總結,強調(diào)敘事文的寫作訓練,強調(diào)作文教學在于觀察生活與整理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作文的評價標準,形成了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為我國早期作文教學現(xiàn)代化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于新平 山東省實驗中學東校教育處趙連昌上海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