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起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新增了“發(fā)展等級”,突出了對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新要求,即要“深刻透徹”和“富有文采”。加之近年來“三自”(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自己立意)要求的話題作文興起,特別是關系性的話題的出現(xiàn),以及通過高考滿分作文統(tǒng)計表明:寫議論文或是議論性的散文,是寫好作文,應付考試拿取作文高分的最有利發(fā)揮的首選文體。但是寫好議論文也并非易事。
對照其標準,中學生的欠缺具體反映在:首先是思維無序,思路呆板,量不足,質不佳,受思維定勢影響嚴重。其次是語言運用極陳舊,關鍵是議論平板??傊遣欢萌绾巫屪h論精彩起來,嚴重制約了作文發(fā)展等級得分。
因此,如何讓學生懂辯證,能批判,有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起理性的思辨能力是當前作文訓練的首要任務,也是使議論眉飛色舞起來的前提。同時,能活學活用使議論形象生動起來的技巧,抒寫出獨具特色的風格,是事關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追求“深刻透徹”之靈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只有抓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才符合寫作規(guī)律。
歷年的文題往往蘊含點哲理。是以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可使論述全面深刻,不會膚淺甚至偏離話題。如2002年“心靈的選擇”的話題,寓聯(lián)系的觀點,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蓳肆⒁鉃椤霸陉P鍵時刻,選擇助人能獲得心靈上的豐收,激發(fā)出一種人性美”;2003年高考全國卷、北京卷、上海卷的作文題分別是“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轉折”和“雜”。2004年及2005年全國卷和各省份話題作文,同樣包含了對思辨能力的考查。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眼光,在作文中寫出思想,讓議論精彩起來呢?
(一)引導思索生活
葉圣陶先生早就呼吁:“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fā)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但由于學生的生活圈子本就不廣闊,要是再不善于在觀察中思考,貧乏的腦袋勢必造成貧血缺氧的思維和蒼白無力的表達。開口議論往往是呆板稚嫩的學生腔,或是裝腔作勢的官腔,或是板著臉孔冷冰冰的公文腔,或是空洞說教的經院學究腔?;蚴叭搜阑?,套話空話大話連篇,像一個無靈魂無頭腦無情感的木偶,令人生厭;或象擦玻璃似的,只在表面滑動,僅有皮相之見;或如隔靴掻癢,始終講不到點子上。
顯然,如果跟沒有生活基礎的學生談作文技法,就只會有緣木求魚的苦惱。于漪就說過“外物與內情碰撞,才可能閃現(xiàn)火花,否則,物與情隔離,思路就阻塞,難以流出新鮮的思想?!?/p>
是以,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感受生活的習慣。通過閱讀書報、觀看新聞類電視、參加社會實踐增加見識,再將各種聽聞的趣事、憾事、欣慰事精心準備,每周定時作交流,資源共享。從而啟迪思考。
其次,引導感悟平常事。如觀看拔河比賽,可悟出“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等道理。有些事物兼有正反兩方面哲理。以“飛蛾撲燈”為例,其一可賦予它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哲理,歌頌正面人物形象——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其二可賦予它“扼殺光明、自取滅亡”的哲理,鞭撻反面人物丑行——縱火者必自焚??傊粘I钪泻袩o數雄辯的道理。
(二)引導觀察自然
面對流水,孔子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感嘆;面對風光旖旎之廬山,蘇軾產生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思;賞著蓮花,周敦頤品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品格;于謙看著石灰,不由景仰其“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面對柔弱的小草白居易感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梢龑W生觀察分析眼前景普通物,聯(lián)想生發(fā),深化認識。
(三)引導探索物理
宇宙萬物蘊含不少規(guī)律哲理。唯物主義辯證法就是對事物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梢酝ㄟ^對哲理性名言格言諺語的解讀,提高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能力。比如“橘逾淮而北為枳”就比喻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事物本身就也會隨之起變化。比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比喻不可失去根本;“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喻運動的必要性;“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喻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都有先兆等。
(四)引導嘗試解讀人生
學生的直接經歷無疑是極其有限的,閱讀能彌補缺陷。要引導學生剖析優(yōu)秀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凝聚傳統(tǒng)智慧和文化的精華的作品。此外,歐式文章較之東方作品,更多洋溢著客觀思辨等理性精神,值得多讀,在西方名著中,啟人心智的人生哲理俯拾皆是。
生命是個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的文學家、哲學家都對此作了獨特解讀。比如同是感慨人生苦短,《古詩十九首》中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董仲舒發(fā)出“時來曷遲,去之速矣”之喟嘆;曹操感慨“人生幾何?譬如朝露”;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秋娘詩云“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通過擴大閱讀,使學生開闊視野和胸襟、豐富文化底蘊,學會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視角對人生進行闡釋,久而久之文章便漸有深度了。
(五)強調獨特的感悟
要把握事物深層意蘊,有時得像剝筍一樣善于作多層次的分析。如,當年雷鋒同志倡導“釘子精神”——鉆勁和擠勁。若深究一層:釘子能鉆擠進木層,是因為其本身腰桿硬,并能站穩(wěn)立場。否則,錘子一砸下來,釘子彎了或者改變了立足點,那就無法鉆進木板。這還不是問題的本質。我們將思維的鉆頭再挺進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釘子本身沒有力量鉆進木板,它的成功在于,能把來自外部的種種打擊化成自己一個又一個前進動力。善于化打擊為力量,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而成功,這才是本質意義。再比如,對于項羽的自刎,李清照贊頌他“死亦為鬼雄”,杜牧嘆息他不該放棄卷土重來的機會,王安石發(fā)出“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的疑問。其實這是其剛烈性格的必然歸宿,也是他完成滅秦興楚偉業(yè)的關鍵。
總之,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不囿于成規(guī),不滿足于共識。當前尤其應弘揚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發(fā)掘創(chuàng)新潛能,呼喚個體生命以自己的思維觸角對世界予以深度介入,抒寫獨特的內心感悟,從習焉不察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爍爍意蘊,從貌似平常的社會現(xiàn)象中提煉出振聾發(fā)聵的啟迪。
二、訓練形象化議論技巧,追求“富有文采”之顏面
一提到議論,人們往往只想到純邏輯性的論證,板起面孔講道理,單調呆板、空泛干癟。此外,不少人以為“有文采”只是對記敘文的要求。其實議論同樣可以形象化,從而使文質兼美,情理并具,引人入勝。朱自清在評價孫福熙的文章時說:“他的文幾乎全是畫,他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是畫。不但文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還有哲學。”
同時,寫作是一項極具個人魅力和色彩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語言的精髓在于創(chuàng)新。叔本華說“摹仿他人的風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學他人的風格,就象在扮鬼臉?!苯鐚Υ擞兄鼮楠毜降囊娊猓骸叭怂籽?,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記敘文中若用上形象化個性化的議論,無疑會成為點睛之筆,升華主題,使文章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如,某學生從街頭賣藝這一平常場景中,發(fā)現(xiàn)賣藝人也需要掌聲,并提煉出“人生需要掌聲,這世界需要掌聲” 這一哲理。梁衡在游記《壺口瀑布》末尾寫道:“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圧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p>
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來看,規(guī)規(guī)矩矩的傳統(tǒng)議論文趨向減少,有相當數量的考生走的是議論散文的路子,更強調自身認識,章法更為隨意,筆端更含有感情和文采,更有利于顯現(xiàn)個性和特色。因此議論的形象性個性化問題更應引起重視。
要克服呆板,使語言靈動,除了強調學生個人平時的積累歷練外,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一些技巧也非常必要。
1.比喻法??山o抽象深奧的道理披上五彩的外衣。此法應用較普遍。如:
①“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p>
②“浮生若茶,你可以厭惡苦難,但換個角度,也得感謝苦難。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難讓你在人世中翻轉沉浮,才使你最終釋放出生命的翠綠與人生的清香嗎?”
③“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如果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政策也不肯行?!保斞浮稛o聲的中國》)
2 .概括升華法。即對人生“偶然”際遇的理性概括和升華,睿智雋永。
①“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②“婚姻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錢鐘書《圍城》)
③“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我與地壇》)
3.形象圖解法??蓪⒖菰锏恼f理和抽象的解釋過程演繹成一幅幅生動的圖景,耐人尋味。如“創(chuàng)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從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駕馭獨木舟橫絕江河的膽識,是魚兒第一次躍出水面的驚喜,是鳥兒第一次穿越云天的驚慰。人生因創(chuàng)新而精彩,世界因創(chuàng)新而壯美。”
4.鋪排法。能使文句酣暢淋漓,極富氣勢。如“健康隨著時間損毀,美貌隨著光陰枯萎,金錢隨著時光耗盡,榮譽隨著歷史塵封。但誠信卻如一杯醇酒,越是品得長久,就越顯得芬芳怡人?!?/p>
5. 矛盾對比法。即把相對或相近的語詞鑲嵌在同一語境中,從而達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能造成語言的奇崛與強烈的思辨色彩。如:
①“成熟不是世故,而是練達;不是圓滑,而是老辣?!?/p>
②.“是愛情把林黛玉變得更加美麗動人。除了愛情,還有什么更能夠使這個少女得到安慰和幸福呢?然而,又有什么比愛情更能讓這個少女不幸和痛苦呢?”
③“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保ㄊ疯F生《我與地壇》)
6.頂針法。層層深入,說理密不透風。如“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7.化用典故法。引用典故可以極經濟又有力地講明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戲諸候,褒姒一笑失天下,不講誠信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再如,“正如老漁夫桑地亞哥抗拒鯊魚的肆虐,是的,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8.欲揚先抑法。先把話說死,后句再在新的層面上使話語活起來,形成強烈反差,既出人意外,又入情入理,使人眼前一亮??墒盏筋愃朴谙嗦曋卸栋さ墓π?。如“命運是不可改變的,但可改變的是我們對命運的態(tài)度。”
9.設想法。就是設想若是條件變化,已成定論的事物會是如何的不同結局,從而翻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杜牧的“東風不與周朗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薄躲旰討压拧分性u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羅隱的《西施》中說“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此外還可以設想不可能的甚至荒唐的來論證觀點的正確性。如魯迅為譏諷偽道學家的“禁止男女同學同泳”的“男女大防觀”,便設想“男女都得戴防毒面具才好”。令人噴飯之余把對方的假面具生生地剝了下來。
此外還可以用反語、婉轉、避諱、倒反等曲筆手法,構成或含蓄或譏嘲的效果。如魯迅抨擊“國粹主義”的名言:“紅腫之處,艷如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國粹所在,妙不可言?!庇昧朔凑Z,議論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若是讓精辟的見解和精彩的語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豈不是就讓議論血肉豐滿眉飛色舞起來了?豈不是能讓閱者擊節(jié)贊賞眉飛色舞起來?
(王賢良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