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碰到學生作文內(nèi)容空洞,語言貧乏。究其原因,是現(xiàn)在的中學生生活圈子非常狹窄,他們很少參與交往,也很少參加各種活動,所以他們寫作時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缎抡n程標準》關于寫作教學有如下論述:“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彼纬韺W家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睘榱耸箤W生有源頭活水,我進行了作文材料積累探索,共有三方面。
一、教給積累法,形成積累習慣
積累法,就是把作文材料分成語言、事例感受兩大塊進行積累,每塊各用一個紙質(zhì)好的本子來記錄,以便保存和翻閱。為了使學生快速掌握積累法,上課期間每周都安排一節(jié)作文材料積累課,由教師進行簡單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積累,小組交流,充實積累本,教師巡回觀察指導。下面具體介紹這兩塊內(nèi)容積累法。
(一)語言積累法,它包括詞語、句子兩類積累法。
1.詞語積累法有兩種:
(1)傳統(tǒng)詞匯積累法:當學生學了一篇或數(shù)篇或一個單元,或者當學生在課外讀物中看到一些精彩的詞語時,及時把它記錄在積累本上。這種方法簡單快捷,但學生做久了,就感到較乏味。
(2)連詞成段法:就是讓學生把幾個詞語組合成一段有意義的話,把新詞語用橫線標出,使它醒目突出,加深積累印象。這種做法帶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學生喜歡做。如:晴空萬里,清澈如洗,忽然,震耳欲聾的雷聲使剛才鎮(zhèn)定自若的他嚇得滿頭大汗,呆若木雞,掃興而歸。家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往外走,眾目睽睽之下雨接連不斷、齊心協(xié)力地下著,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能草草收場吧?!蓖ㄟ^這樣一連,這些死的詞語顯得活靈活現(xiàn),幽默風趣。
兩種方法供不同程度的學生選用,既可避免畏難情緒,又能避免單調(diào)無趣,學生樂意進行詞語積累。
2.句子積累法:主要的一種就是當學生在課文里或課外書上看到一些名言警句、對聯(lián)、佳句時,把它摘錄到積累本上,后面可加上適當?shù)狞c評。
如:“一個沒有追求的人,就會滿足于現(xiàn)狀,他的生活就如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一個沒有追求的人,他的生活就如無舵的航船,顛顛簸簸沒有方向;一個沒有追求的人,他的生活就如枯竭的油燈,碌碌無為,沒有奉獻。”點評:連用3組比喻排比句論述沒有追求的人就不會有高的人生價值,氣勢強烈,充滿力量。
(二)事例及感受積累法,它包括自身事例及感受積累法、他人事例及感受積累法。
1.自身事例及感受積累法
由于學生生活單調(diào),缺乏交流活動,所以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事例少,教師就要創(chuàng)造可行條件讓學生有事可做,有材料可積累。我采取三種措施:
(1)結合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意為父母、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事,然后讓他們把事件經(jīng)過及做事感受記錄在積累本上。比如在教《小抄寫員》一課時,請學生向敘利奧學習,做一個為父母分憂解愁的孝順兒女,并布置他們進行一次孝敬活動。規(guī)定一個月內(nèi)完成,要求暗中悄悄幫父母做一件事。一個月后,不管父母有無發(fā)現(xiàn),都如實在積累本上記下活動過程、結果及感受。這些事例及感受雖然樸素,但真實感人,學生愿意記錄。
(2)通過開設課堂語文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充實他們的事例及感受積累本。每次活動后,要求學生把活動前的收集整理過程,活動中的踴躍參與情況,活動后的感受都積累下來。比如先讓學生舉行“唱流行歌曲品優(yōu)美語言”活動,然后討論如下話題:a.我最喜愛的流行歌曲 b.我最喜歡的歌星 c.歌詞改編等。事后讓學生把這次活動有關情況記錄在積累本上。因為同學們都置身于其中,親身體驗了一回,所以他們毫不費力地完成了積累。
(3)領著學生走出教室,去踏青,去郊游,融入自然,走進社會,了解民俗風情,然后把自己出游的經(jīng)歷及感受記錄在積累本上。以“中秋節(jié)賞月”為例。中秋節(jié)前,布置學生搜集與中秋節(jié)有關的內(nèi)容。到了中秋節(jié)晚上,把學生帶到小溪邊,讓他們邊賞月邊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請他們做節(jié)目。節(jié)目內(nèi)容多種多樣,由他們自己選擇。如可以用自己的話描述賞月的情景,也可背誦與月亮有關的詩句美文,也可唱一首有關月亮的歌曲,也可講述有關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可提出問題與大家齊討論(如中秋節(jié)商人如何乘機搶做月餅生意,人們?nèi)绾钨浰驮嘛灺?lián)絡感情等)
2.他人事例及感受積累法
它主要包括真實事例及感受積累法、文學性事例及感受積累法。
(1)真實事例及感受積累法分為名人故事及感受積累法、新聞事件及感受積累法
a.名人故事及感受積累法:首先,讓學生在各科的教科書里找出名人故事,因為教科書里隱藏著許多的名人故事。如《談骨氣》一文就有文天祥、聞一多兩個名人故事,《功名難奪報國心》一文也有詹天佑、馮如、譚根三個名人故事。不僅語文學科其他學科也有,像社會學科的歷史名人就更多了。其次,讓學生在他們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上找,比如《中學生天地》里就有很多的名人故事。此外,在學校里舉行的先進事跡介紹會上或先進人物宣傳窗里找。當學生了解名人故事后,要求他們把名人故事以及自己了解后的感受記錄在積累本上。
b.新聞事件及感受積累法
老師先把從各渠道收集來的熱點、焦點新聞事件打印成“一周熱點縱覽”發(fā)給學生每人一份,并引導學生思考評論這些大眾話題,激發(fā)他們?nèi)ヌ剿髌湟饬x,然后讓他們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積累。如“非典”期間,我把新聞材料發(fā)下后,組織學生討論“非典”怎樣產(chǎn)生的,全民怎樣抗擊“非典”,抗擊“非典”有哪些英雄事跡,為什么要抗擊“非典”等。討論后,讓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簡要記錄在積累本上。有一個學生這樣積累:“非典”使得人人恐慌,想起它的根源應該埋怨我們?nèi)祟愖约海祟愂冀K抱著征服自然的想法,不愿與自然和諧共處。如果現(xiàn)在人類還不知道覺醒,最終倒霉的是人類自己。
2.文學性事例及感受積累法
它是讓學生把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民間故事、影視故事之類的事例以及了解后的感受積累下來。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開設閱覽課、開放圖書館,在班級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班級圖書庫,保證學生有時間有條件閱讀課外書報雜志。其次,當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時,教師要指導他們積累事例及感受的方法。告訴他們在看一個故事情節(jié)時,想想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誰,或既喜歡又討厭誰,喜歡或討厭他(或她)什么,如外表、言行舉止、心靈等,心里有底后,把概括的故事情節(jié)連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二、展覽積累本,提高積累質(zhì)量
1.為了提高作文材料積累的質(zhì)量,可以組織開展班級展覽評比活動。展覽的方法是讓每個同學把自己的兩個積累本放在課桌上,讓全班同學輪流翻看。
通過展覽評比活動,同學們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增加了積累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積累的質(zhì)量。
2.為了進一步提高積累的質(zhì)量,我采用暗示法,告訴學生以后展覽活動還要舉行,有可能開展校級展覽活動,讓全校師生都來參觀。這種暗示法果然激發(fā)了學生更高昂的積累熱情,后來的積累效果更加令人滿意,即使是最粗心的寫字最潦草的男生也不會隨便應付。
三、常翻積累本,實現(xiàn)積累目的
這些精心制作的積累本假如不經(jīng)常翻閱,就失去了當初積累的意義。為了達到讓學生常翻積累本的目的,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1.讓學生采用“連環(huán)式”方法翻閱?!斑B環(huán)式”翻閱就是在每天積累時把前一天的積累內(nèi)容翻閱一遍,為了督促完成“連環(huán)式”翻閱,我采用不定期個別抽查方法。這種方法是讓他們大致說說前一天的積累內(nèi)容,如果說不出來或完全文不對題,就讓他把抽查的過程及感受積累下來并向全班說明。采用這種抽查方法,“連環(huán)式”翻閱習慣逐漸形成。
2、為了使全班形成更好的翻閱習慣,在每天上語文課前采用接力法或抽簽法讓兩個同學上臺把自己前一天積累的內(nèi)容講給全班同學聽。這種做法既可以暗示沒有自覺翻閱的同學及時補上,又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有人說:“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钡拇_如此,通過學生作文材料積累的探索,我嘗到了甜頭,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材料充實,內(nèi)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作文質(zhì)量明顯提高,巧婦已有好米可炊。這次探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自探索開始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學生寫作熱情大為提高,作文數(shù)量大大增加,學生踴躍投稿,在各級各類刊物中發(fā)表了共23篇作文,并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有10人獲獎。
(朱麗華 浙江省仙居縣朱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