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琳
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和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科達伊學院主辦的“科達伊周·北京2005”暨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隆重召開。會上來自匈牙利、美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澳大利亞、希臘、芬蘭、日本、韓國等國的音樂教育專家和來自國內各地近300位音樂教育工作者濟濟一堂。配合會議有論文集的印發(fā),以國外學者的發(fā)言稿為主,收集論文16篇,會議中的正式發(fā)言總計25篇。
和一般學術研討會不同的是,本次會議除學術上的研討之外,還舉行了系列音樂會、課程展示以及科達伊生平與創(chuàng)作圖片展。其中11月1日晚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的開幕式合唱音樂會可謂一大亮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合唱團在匈牙利女教師Borbala Sziranyi的指揮下演唱了大量科達伊、巴托克的音樂作品以及從中世紀的圣詠直到現代派作曲家的新作,音色純凈、風格把握準確,帶給聽眾高品質的旋律美、和聲美和情感美,充分展示了科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精髓。席間就坐的前國家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更是在音樂會結束前上臺即興發(fā)言,肯定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在探索國民音樂教育改革道路上做出的努力,號召音樂家們投身到普通音樂教育改革之中。11月2日的科達伊教學公開課更是將整個研討會推向了高潮,匈牙利專家展示的科達伊視唱課程完全變成包羅萬象的綜合音樂體驗活動,和聲、復調、音樂史、曲式與作品分析合理地整合在一起,通過最天然的樂器——人聲,引領學生沉浸于音樂的世界,享受音樂所賦予的感動。
一、對科達伊音樂教育理念的思考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成功絕不是天才的偶遇,而是源自對最樸實的信念的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
1.為民歌編織美麗的外衣
早在20世紀初,科達伊就認識到,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真諦蘊藏在古老的農民歌曲之中,并以此為振興匈牙利民族音樂的探索起點,數十年如一日地進行民歌的收集和整編工作。
然而,僅僅將民間音樂的第一手資料教給生活在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的學生,是無法獲得我們所期望的共鳴,于是還需要重為民歌做嫁衣。Borbala Sziranyi在《科達伊理念引進中國的省思》中,特別指出科達伊收集民歌之后的系統(tǒng)化和藝術化的工作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標準。讓人不禁聯想起在《巴托克書信回憶錄》中如何對收集到的民歌進行改編的建議:從在原有的旋律基礎之上配置最簡單的和聲,到編寫無伴奏的合唱和旋律再加工,再到比較大的改變(變成完整帶表演性的歌曲),直到交響化的大型作品。
2.關注和培養(yǎng)孩子的好品味
科達伊音樂學院院長Peter Erdei在《多變世界里科達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中對“何時教”進行了明確的定位:“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這樣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能抓住音樂的本質?!倍@又需要有足夠的課時作為保證。每天10分鐘比每周1小時更有效,每天15分鐘比每周2小時更值得?!?/p>
國際科達伊協(xié)會主席Gilbert Greeve[比]在回答上海音樂學院代表提出的有關音樂課程在其他國家的設置情況的提問時,出示了下列信息:在芬蘭和比利時,小學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的音樂活動,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xù)了22年,而通過這一課程模式成長的學生數量超過6000萬人,無論他們將來是不是走職業(yè)的音樂道路,相信完美的音樂體驗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3.以歌唱(包括大量重唱、合唱)為主的教學
廖乃雄[加拿大]在《學習科達伊,進行三維的歌唱教學》中洋洋灑灑近一萬三千字的篇幅詳盡地論述了歌唱作為音樂教育終極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既要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學會正確地歌唱,又要通過歌唱去體驗豐富多彩的音樂要素。同時提出了將視唱—重唱—合唱作為科達伊體系歌唱教學的三個維度:廣、深、遠。只有歌唱在音響的構件上建立起了立體性的結構,才能“錦上添花,烘云托月”。文中特別提及無伴奏合唱的經典所在,因為無伴奏合唱最講究聲音的絕對準確、純凈、和諧,以及各個聲部的高度控制與配合,這些對于訓練合唱都極其重要,對于合唱藝術的形成也具有決定作用??七_伊體系的音樂教學就根據這一理念,強調不用或少用鋼琴去進行合唱訓練,并以輕聲練唱為主要手段去促進人聲的純、美,增進合唱訓練的成效,并提高合唱的藝術質量?!?/p>
4.科達伊音樂教育哲學
科達伊終生追求的目標是“讓音樂屬于每個人”。其哲學思想基礎是他對于音樂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的理解。
米夏利斯[希臘]在《中國和希臘需要一個匈牙利的范典》中論證了科達伊教學體系的內在價值和藝術價值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正是在藝術價值和科學的教學方法雙贏的背景下,科達伊教學法當之無愧地可以作為全世界的財富。
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達伊理念引進中國的省思》一文中更是明確地提出了科達伊音樂教育哲學的概念,并從以下五個方面對科達伊的教育觀念進行哲學角度的思考歸納:1.音樂教育盡早開始;2.音樂教育中只應該使用最高質量的音樂;3.主動的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才能引導人們對音樂的真正欣賞和理解,單一的聆聽是不夠的;4.歌唱是任何音樂教育的基礎;5.音樂解讀能力是各種音樂創(chuàng)造的基礎。
James Cuskelly[澳]的《用科達伊教學法提升音樂素質:當代研究和課程實踐》的論文從對科達伊教學法的內心聽覺的概念出發(fā),指出深刻地聆聽的方式才是和音樂的結合。并比較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戈登的音樂哲學思想,認為“歌唱基礎上的連續(xù)并深入地發(fā)展內在、精確的音樂聽覺意識是科達伊哲學的基石”。
(二)教者教圣賢之道,育者育天下英才
Judith Johnson[澳]在《讓我們一起歌唱——將兒童引入多聲部音樂》一文中對“好老師”進行了如下的解讀:“這應該是一個能夠理解成功來自于盡早開始于孩子的老師;一個受過訓練知道如何選擇材料的老師;一個知道研究動作和音樂之間的聯系并且把兒童文化中的歌唱游戲應用于年幼學生的音樂教育課程的一部分的老師;一個理解了無伴奏歌唱是好/成功的詠唱的秘訣之一的老師。”
如果說Judith Johnson的要求是從音樂本體出發(fā),那么在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達伊理念引進中國的省思》中則對“好教師”作了全方位的定義。首先,將音樂教師執(zhí)教的出發(fā)點給予正確的定位——“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以一種不是折磨而是使學生快樂的方式在學校教音樂和歌唱,將對美好音樂的渴望注入給他,這種渴望將會持續(xù)終生?!逼浯卧谖闹薪栌每七_伊在李斯特音樂學院1953年學年結束儀式上的講話:“一位好的音樂家/音樂教師的特點可以總結如下:1.訓練有素的耳朵;2.訓練有素的智力;3.訓練有素的心靈;4.訓練有素的雙手。所有的四項都必須一起發(fā)展,不斷均衡?!边@樣的提法獲得了所有參會者的一致認可。反思科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在全世界締造的神話,正是多年來師資的高水準所形成的良性教學循環(huán)所帶來的成果,在匈牙利每兩年要在音樂學院內部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區(qū)或全國進行專門的視唱比賽,據說最難的題目總是留到最后由擔任評審的委員們完成,這種做法太值得我們深思!
二、實踐中對科達伊教育體系的運用
(一)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參會的中外音樂教育前輩都是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因此,每天的會議都不斷有實踐和思想火花的撞擊,帶給與會者無限的遐想空間。而其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課程展示更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使我們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Sandra Mathias[美]的《我會唱》的報告中記錄了各種適合幼兒園音樂教學的聲音匹配游戲。如:1.卡片游戲:分別用獅子,貓,布谷鳥表示低、中、高音。有效地利用視覺激勵聽覺的發(fā)展;2.罐子游戲:分別用裝有硬幣、玉米粒和大米的罐子分別音色和音高,培養(yǎng)幼兒的靜心聽辨能力。另外,為了更有效地發(fā)展音樂記憶能力和音樂思維能力,Mathias在實踐中反復實驗,獲得大量第一手的數據樣本,并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對樣本進行鑒定,從而更科學地指導教學。
Franz Riemer[德]在《移動的Do在德國》的發(fā)言中翔實地介紹了首調唱名法理論在德國的發(fā)展線索,一路走來,坎坷跌宕,喜憂參半,給中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諸多可行的舉措。
Joy Nelson[美]在《一個高校課程模式:以科達伊研究為課題的博士學位課程》的報告中詳細介紹了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博士課程科達伊研究方向的教學計劃?;诳七_伊教學體系概念和音樂教育哲學基礎之上的音樂理論與歷史的研究以及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都發(fā)展得相當完備,文獻和歷史資料的準備已經完全做到了本土化,并在課堂實踐中反映并應用當代的教學理論,為各國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有關教學法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可參照的模式范例。
趙洪基[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朝鮮民歌改編》的報告中結合本人的創(chuàng)編實踐,總結了對民歌文獻的研究方法和改編民歌的九點技巧,其中,提出的“低聲部音域盡量不要低于中央C”是從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出發(fā)并在實踐中獲得的真理,因此在改編的前提就是做到合理地定調。
(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正如開幕式上教育部章新勝副部長的發(fā)言中所述:“如何才能使占世界人口1/5的13億中國國民成為有素質的人力資源,音樂的任務艱巨而重要。知識世界悄然興起,為了保證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施,除了合理地開采能源、加強環(huán)境保護之外,提高國民素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作為美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正是其中的有力砝碼?!?/p>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副院長的發(fā)言更是將我國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最棘手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師范和專業(yè)音樂教育區(qū)別何在?為什么這么多年來師范音樂學院一直在走專業(yè)化的道路?專業(yè)音樂學院究竟應該教會學生什么?學生畢業(yè)從教教什么?怎么教?”
其實上述問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觀念正在不斷獲得一次次新生的洗禮,雖然短時間內不會見到豐碩的成果,但是只要我們執(zhí)著地追求信念,若干年后,歷史一定能回饋給我們最豐厚的成果。目前對我們而言,好高騖遠,或者知難而退都是不可取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從了解本民族的精髓開始,飽含熱情、腳踏實地地投身到第一線的教學之中。
在這次會議上,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為全國的音樂教育同仁做了身體力行的教學實驗匯報。系主任高建進的《科達伊音樂教學的引進、推廣和運用》的報告結合引進科達伊音樂教學法作為其課程組成的五年的教學實踐中的成效,證明“科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是可行而有效的”。
2005年11月3日下午,“科達伊周·北京2005”暨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僅在此引用奧爾夫基金會主席Hartmann的比喻作為整個會議的結語與所有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共勉:“音樂教育好比是一個櫥,各種音樂理念都裝在形形色色的瓶中,先不要混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味道,那么,請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每一個體系,然后選擇或建立最適用于自己的一套方法?!?/p>
潘琳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