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習性
人參為陰性植物,喜涼爽溫和的氣候,耐寒,怕強光直射,忌高溫多雨,怕干熱風。適宜人參生長的溫度為19~26℃。地溫5℃時,芽開始萌動,10℃左右開始出苗,人參種子有休眠期,種子壽命2~3年,種子發(fā)芽適宜溫度在13~16℃。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人參對土壤要求很嚴格,以pH值4.6~5.8、土壤富含腐殖質、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為好,不能重茬,選地后,于封凍前翻耕1~2次,耕深20厘米左右,翌年春化凍后再進行翻耕,并且施入農家肥,每667平方米(1畝)地用4000公斤左右,與土壤混合拌勻,以后每2個月翻耕1次,栽播前1個月左右打碎土塊,清除雜物,整地做畦,畦面寬1米,略呈弓形,畦高25厘米,畦間作業(yè)道寬50厘米,應以采光合理、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間作業(yè)方便為原則。
2.選苗及栽苗
林下種人參通常采用長脖蘆人參品種,選苗時還應注意:一是選擇參形好、脖長的1~2年生參苗;二是選擇4~5年大齡參苗時,參苗可從1/3處折斷栽培。這兩種選苗方法,以前者為好。因為長脖蘆外形近似野生人參,以二年生、外形好、無病蟲害的參苗為最佳。移栽在10月下旬進行,栽前可適當整形,除去多余須根,注意不要扯破根部,并用100~200倍代森鋅液或用1∶1∶140的波爾多液浸泡根部10分鐘,注意不要浸到芽胞。移栽時,以畦橫向成行,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為宜。栽植時多采用橫臥式,便于參苗吸收林地表層腐殖土中的豐富營養(yǎng),覆土至少在15厘米以上,覆土過薄易造成參苗須根外露,影響成活率。
3.田間管理
(1)冬季管理: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當生長一年以上的人參莖葉枯萎時,應將地面枯葉及時清除,封凍前畦面加蓋秸稈。
(2)搭棚遮蔭:參苗出土后要及時搭棚遮蔭,棚面要平整,防止高低不平,葦簾透光率以在25%~30%之間為好。
(3)除草松土:在人參出苗前,當土壤板結、土壤濕度過大、畦面雜草較多時,應及時進行鋤草松土,但宜淺鋤,次數(shù)不宜太多。
(4)排灌:播種或移栽后若遇干旱,應適時噴灌或滲灌;雨水過多時,應挖好排水溝,及時排出積水。
(5)追肥:播種或移栽當年不用追肥,在第二年春苗出土前將覆蓋畦面的秸稈除去,撒一層腐熟的農家肥,配施少量的過磷酸鈣,通過松土,將肥料與土拌勻,土壤干旱時隨即澆水。在生長期6~8月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進行根外追肥。
(6)培土:因覆土過淺或風吹參根松動時,要及時培土。靠近參畦前沿或參地邊緣的參株,由于趨光性,莖葉會向外生長,應把莖葉向外生長的參株往畦里推壓,并培土壓實,使其向里生長。人參生長三年以后,每年都能開花結籽,對不收種的地塊,應及時摘除花蕾。
三、病蟲害防治
人參病蟲害較多,常見病害有立枯病、疫病等,立枯病可適當增加光照,疏松土壤;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或澆灌。疫病可降低田間濕度,發(fā)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噴施。蟲害有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防治方法可采用毒餌誘殺和人工捕殺等。
四、采收
人參生長5~6年或移栽3~4年后,于9~10月莖葉枯萎時即可采收,采收時先拆除參棚,從畦的一端開始,用二齒鎬將參根逐行挖出,抖落泥土,去凈莖葉,并按大小分等。(黑龍江省綏棱縣國有林場管理局 齊淑艷 郵編:1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