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人類的幼年時期,人類是通過口語(有聲語言)進行交流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積淀的智慧越來越多,人類交際的范圍越來越廣,需要用一定的符號把它記錄下來,所以就產(chǎn)生了文字這種能打破時空局限的“語言”——書面語。從這一點來看,文字是人類輔助交際的工具。然而,在人類長達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科技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當今社會,文字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沒有文字,人們就不可能從古籍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有文字,人們就不可能從外國文化中“采他山之石以攻玉”;沒有文字,我們許多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優(yōu)美的文化藝術(shù)就不可能流傳后世、發(fā)揚光大,就不可能促進社會更大的進步。
目前,世界上的文字大致有表音和表意兩種類型,另外還有兼屬兩種類型的,如日本假名文字。不論哪一種文字,都不僅記載著語言的意義,而且記載著語言的聲音,因為語言的交際功能是通過表示一定意義的聲音來體現(xiàn)的。所以說,要掌握一種文字,必須先學會這種文字的讀音。對表音文字來說,這相對簡單,但對表意文字來說,就困難了。我國的漢字由甲骨文發(fā)展到小篆以至隸書、楷書,都沒能脫離其以形表意的特點,這就說明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既然是表意文字,其本身不能準確地解決字音問題,又由于人們有識字正音的要求,于是就產(chǎn)生了種種為漢字注音的方法。
一、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譬況法
譬況法就是用打比方、作比較、以及描寫發(fā)音情況的方法來給一個字注音。
《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有“《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一句。漢代的何休注曰:“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p>
在漢代,人們還沒有對語言中的聲調(diào)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沒有求出調(diào)類,所以何休只好根據(jù)自己的直覺來描述聲調(diào)的區(qū)別。“長言”是什么狀況,“短言”又是什么狀況,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讓人無法體會,無從把握。所以,這種注音方法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讀若法
在漢代,另有一種注音法叫讀若法。它是借用另一個字音來替被注的字音打比方。它常通過“X,讀若X”或“讀如”、“讀曰”、“讀似”等術(shù)語,用人們常見的字為不熟識的字注音,如:痞,讀若匹;涪,讀若扶。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常用這種方法為漢字注音,高誘在給《呂氏春秋》、《淮南子》作注時也常用這種方法。
“讀若法”注音,有的比較準確,有的只是讀音相近,因為它的實質(zhì)還是在打比方。既然是打比方,就不可能做到十分準確,所以這種注音法仍然是不夠科學的。
(三)直音法
直音法就是直接用同音字來給一個字注音,它的格式是:×,音×,比如:畢,音必;畔,音叛。
這種注音方法簡單明了,一看便知。所以,后來許多古籍的注釋,還有一些字典辭書都普遍采用這種注音方法?!抖膛陌阁@奇·卷之三十六》里有“里面止是些觕重家伙”一句,王古魯注作“ 觕 ,音粗”。今人在注釋古籍時,也有用“直音+拼音”的方法注音的,夏傳才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篇今譯》就用的這種方法,如:瞽(gǔ音古),跖(zhí音直)。
直音法也有一些局限,如果某個生字剛好沒有同音字,便無法為其注音?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沒有同音字,無法用直音法注音。另外,如果某個生字的同音字也是生僻字,這時注了等于沒注。例如,用“膾”來注“鲙”,如果人們不認識“膾”,又怎么能讀出“鲙”的音呢?
聲調(diào)在漢語中有著區(qū)別意義的作用,所以直音法要求注字與被注字不僅讀音相同,而且聲調(diào)相同,于是就有人想:能不能找一個聲調(diào)不同但聲母、韻母完全相同的字來注釋生字,同時再指出它應該讀的聲調(diào)呢?如“糗”這個音節(jié),三聲雖只有一個字,但二聲(陽平)的字很多,如“求”字是二聲,就可用“糗,求上聲”來注“糗”的讀音,這不就方便多了嗎?所以,人們在直音法的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立了“紐四聲法”。
(四)紐四聲法
紐四聲法可以打破聲調(diào)的束縛,比較自由地選用聲母、韻母和被注字的聲母、韻母相同的常用字來注音,然后注明該讀的聲調(diào)就行了。比如“蹭”可以注作“曾去”“層去”。唐代的唐玄度所著的《九經(jīng)字樣》、現(xiàn)代的《學習字典》就采用這種方法注音。
紐四聲法雖然有容易找同音字的優(yōu)點,但是我們知道,古代的四聲“平、上、去、入”與現(xiàn)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一樣,現(xiàn)在的“陰平、陽平”在古代都歸為“平聲”,古人并沒有像今人這樣,把每個聲調(diào)的調(diào)值固定下來,每個聲調(diào)該讀成什么樣子,仍是不好把握。所以,用紐四聲法注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反切法
人類的認識總是要向前發(fā)展的,注音方法也要不斷克服現(xiàn)有的局限而日趨走向科學化。當人們認識到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紐四聲法的缺陷后,反切注音法便應運而生了。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反切”的:我國傳統(tǒng)的一種注音方法,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聲母跟“?!弊致暷赶嗤?,都是s),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diào)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韻母和字調(diào)跟“故”相同,都是u韻母,都是去聲)。漢末已有反切,三國魏孫炎著《爾雅音義》就采用反切注音,從此推廣開來。
反切法把漢字的讀音分為前后兩部分(當時還沒有聲母、韻母等概念),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一是常用字好找,二是增加了注音的準確性、科學性,所以它后來成了古代知識分子必備的一項基本功。近兩千年來,反切法一直被廣泛地使用著,不僅古籍中的注釋,而且歷代韻書、字書中的注音都離不開它。一些比較常用的古代漢語工具書,如《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舊版的《辭?!?、《辭源》都是用反切法來注音的。同時,反切法還被應用到其他方面,最突出的一項就是把語言文字變成信息,通過別的手段加以傳遞。明代著名的將軍戚繼光根據(jù)反切的原理,把當時語言的聲母和韻母的代表字編成歌詞,并分別把聲母和韻母的代表字編碼,同時把八個聲調(diào)編碼為一至八八個數(shù)字。進行密語時,只須說出聲母、韻母的代表字的編碼,再配合拍手或單用拍手就行了。把反切法應用到軍事密語上,這不僅說明了戚繼光具有武略,還具有文韜,而且說明了反切法是注音方法的一大飛躍。
盡管反切是我國古代漢字注音的常用手段,克服了前面幾種注音方法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沒有走出以字注字的桎梏。也就是說,反切法是在掌握了許多漢字以后才可以學習的,在初習漢字階段,仍然要通過口耳相傳的途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使人們能更快地盡可能多地掌握漢字呢?尤其是社會發(fā)展了,語音變化了,反切法拼不出正確的讀音了,這些都呼喚著新的注音方法的問世。
二、近代的注音方法
為了突破古代注音方法的種種局限,語言文字工作者于1913年開始研制“注音字母”,1918年由國家正式公布實施,這是我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過的拼音字母。這套字母也叫注音符號,采用的是漢字筆畫式的自制符號,基本做到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素,但是還有一些字母表示多音素字母,還沒有完全音素化,所采用的聲、韻雙拼制,是對我國傳統(tǒng)的反切法注音、記音的繼承和發(fā)展。不可否認,注音字母的產(chǎn)生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革命,對于識字教育和讀音統(tǒng)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然而,也許人們應該注意到,早在1888年,國際語言學會就公布了“國際音標”。國際音標是以世界多數(shù)國家采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寫印刷體為基礎(chǔ)形式的一套記音符號。那個時候,如果能在這一方面“師夷長技”,我們的注音方法就會進步更快。注音字母很快就暴露了它自身的缺陷,在國門大開的情況下,它除了給漢字注音以外,沒有其他用途,不利于推廣和國際文化交流。盡管如此,在國家內(nèi)憂外患、戰(zhàn)亂連連、人們連生存溫飽都難以保全的狀況下,能夠發(fā)明注音字母已相當了不起了。
三、現(xiàn)代的注音方法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反復修訂,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了,它是100年來關(guān)心我國進步發(fā)展的語言學家?guī)状伺^斗的結(jié)晶,是20世紀中國語文建設(shè)最大的成就之一,是沒有申請專利卻有國際專利權(quán)的重大發(fā)明。
(一)《漢語拼音方案》的優(yōu)點:
1.音素化。音素是從語音的物理性質(zhì)方面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稘h語拼音方案》把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北京語音)歸納了32個音素,每一個音素都規(guī)定了字母,字母少,拼寫規(guī)則又簡單,易學好用。掌握這套字母和它的拼音規(guī)則,就可以給任何一個漢字注音。同時,也可以拼出這套字母拼寫的任何一個生字。所以說,音素化是《漢語拼音方案》優(yōu)越于古代任何一種注音方法之處。
2.國際化。漢語拼音字母采用的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古代羅馬人所使用的拉丁文的字母,后來有所補充,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這種字母筆畫簡單,構(gòu)形清楚,便于書寫和閱讀。實踐證明,拉丁字母能夠比較精確地記錄下普通話音素的實際讀音,比過去使用的注音字母更加優(yōu)越。同時,它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也是現(xiàn)代科學廣泛使用的符號。使用它有利于我國同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
(二)《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
1.用于掃盲。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山西萬榮縣立即利用《漢語拼音方案》在農(nóng)村搞起了“注音識字,掃除文盲”的試點試驗,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大力推廣注音識字,爭取提前掃除文盲》的社論,號召全國推廣萬榮縣的先進經(jīng)驗,加速掃盲速度。不僅在解放初期,就是在現(xiàn)在,一些因種種原因失學的人利用漢語拼音也可以學會所有漢字,通過自修達到一定的文化程度,甚至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2.用于小學識字教學和教學改革。
《漢語拼音方案》一公布,就成了小學識字教育的主要方法?,F(xiàn)在的小學課本大都是在集中學完漢語拼音以后,再進行識字教學,同時課本采用對照注音的形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稘h語拼音方案》還有助于改進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學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0年代在全國各地興起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充分顯示了漢語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寓識字于學習漢語中,使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說話、寫作訓練同步進行,對于發(fā)展兒童語言能力、開發(fā)智力、提高小學教育質(zhì)量具有明顯的作用。現(xiàn)在,許多少兒報刊和讀物都采用這種形式,并且注音形式多樣化,如難字注音、純拼音、對照注音等,這樣可以消除兒童的語言障礙,加速知識的攝取。
3.用來拼寫普通話,作為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同時幫助少數(shù)民族同胞和外國人學習漢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上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復雜,所以推廣普通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學普通話光憑口耳相傳,學了容易忘記。給漢字注上音,人們就可以通過注音,反復練習,逐步掌握普通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許多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是外國人急需學習的。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許多國家出現(xiàn)了漢語熱。外國人學習漢字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學漢語拼音,然后利用漢語拼音學習漢語漢字,所以漢語拼音是幫助漢語漢字走向世界的橋梁。世界化是大趨勢,漢語漢字的世界化必須依靠漢語拼音。
4.《漢語拼音方案》可以用來為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設(shè)計和改進民族文字,另外,還可以用來音譯外國的人名、地名和科學技術(shù)術(shù)語,可以用來編制各種索引,用來解決電報、旗語以及工業(yè)產(chǎn)品代號等問題。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決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在文獻工作中拼寫有關(guān)中國的專用名詞和詞語的國際標準。這樣,《漢語拼音方案》就由我國的法定標準發(fā)展成了國際標準。
關(guān)于《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筆者在此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叫楊洋的女孩子,5歲時雙耳失聰,被浙江省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確診為藥物性神經(jīng)性耳聾,電測聽力為110分貝以下。而18年以后,這個“殘疾”姑娘不僅能在杭州大學里和其他健康人一樣聽課、參加社團活動,甚至在二年級(1994年8月20日)時一次性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是什么幫助她走上了成才之路?是《漢語拼音方案》!楊洋失聰不久,她的父親開始用漢語拼音教楊洋說話。他先教楊洋看拼音字母發(fā)音,看拼音字母說話,又用漢語拼音教會楊洋識漢字、查字典、學詞語、學簡單的句子,速度先慢后快,楊洋開始能像正常人一樣面對面“看”話了。“看”不懂時,她的父親就用漢語拼音作媒介。這種特殊的“媒介”一直貫穿楊洋的整個學習生涯。楊洋的父親用了不起的漢語拼音教聾人“看”話的奇跡也是語言教學上一個零的突破,它填補了自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以來用漢語拼音教聾人說話的空白,它產(chǎn)生的巨大的社會貢獻也將是難以估量的。
(三)《漢語拼音方案》在信息社會的用途
目前,世界正處于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信息化社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計算機等先進工具,對語言文字信息進行各種處理,目的是要建立現(xiàn)代化的語言文字信息系統(tǒng)。
然而,漢字字數(shù)多,結(jié)構(gòu)復雜,不利于直接輸入電子計算機。1987年,王永民先生的“五筆字型簡易輸入法”研究成功,達到了每分鐘可輸入160多個漢字的高效率,打破了漢字不能直接輸入電腦的局限,使有五千年歷史的方塊字得以揚眉吐氣于世界文字之林。但是,它必須要求操作者在掌握了一定文字知識的基礎(chǔ)上才能運用。信息社會要求人們從小要學會操作電腦,而用漢語拼音輸入漢字則要相對容易得多,凡學過漢語拼音的人都可以立即上機操作。漢語拼音是小學生的必修課,每個讀過小學的人都會使用漢語拼音,不必專門學習,很容易就能掌握。再加上軟件技術(shù)的不斷改進,由單字輸入發(fā)展為按詞輸入,漢語拼音輸入法已經(jīng)成為影響最大、用戶最多的輸入方法。
四十多年來,《漢語拼音方案》在漢語教學、推廣普通話、中文信息處理等許多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遍布全球的網(wǎng)絡(luò)拉丁化潮流,更讓漢語拼音大顯身手:辦公自動化、語文電腦化、檢索國際化,一刻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既然這樣,是否可以說,我國的文字也應該走拼音化、音素化的道路呢?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說:“拼音化有廣狹兩義。狹義指‘拼音’作為正式文字。狹義的‘拼音化’現(xiàn)在并不存在。廣義指‘拼音’的任何應用,例如字典里給漢字注音。廣義的‘拼音化’已經(jīng)存在。害怕它,也難于去掉它;狹義的‘拼音化’并不存在,呼喊它,也不可能使它立即出現(xiàn)?,F(xiàn)實的態(tài)度是,利用它,使它幫助漢字,發(fā)展中國的文化,向現(xiàn)代化前進?!彼哉f,現(xiàn)階段《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還是拼寫漢字,同時幫助漢語走向世界。
綜上所述,漢字的注音方法經(jīng)過了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紐四聲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漢語拼音方案七個階段。前六種注音方法在每個階段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分別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才會不斷發(fā)展進步。《漢語拼音方案》是目前最先進的漢字注音方法,對漢語漢字的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仍須在使用中不斷完善并擴大其使用范圍。
(王兆福,小學生拼音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