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夏之交,由宋瑾翻譯的美國庫斯特卡(S.Kostke)先生的著作《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中文版問世了?;仡櫠嗄陙碛嘘P20世紀作曲理論和技法的出版情況,《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不僅因為該書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西方20世紀專業(yè)音樂演變、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西方傳說調性的衰微,自由無調性興起的情況,從旋律、和聲、節(jié)奏、曲式、音色與織體等方面介紹了西方20世紀音樂的發(fā)展、演化過程,涉及序列主義幾個階段的情況,還探討了電子音樂、簡約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現(xiàn)象,同時也談到機遇、拼貼等“邊緣音樂”,是歷屆中央音樂學院各專業(yè)的搏士、碩士研究生共同開設的一門特殊選修課教材。更重要的是該書翻譯行文流暢、簡潔、生動,不少妙語可圈可點。在讀者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和樂趣。
如第一章標題“調性體系的黃昏”,他用準確而又很有詩意的語言,來概括調性體系的衰落,同時暗示和預示著“另一個黎明”的可能,值得玩味。在分析德彪西的“焰火”時,他寫到:“……僅僅在最后三小節(jié),多調性的沖突才解決,降D調取得了勝利”(見該書第68頁)。在描述許多20世紀的作曲家的旋律寫作傾向時,他寫到:“旋律從它本身看來很少歌唱性,很少有情緒的涌動。而有更多的棱角,以及比我們從調性旋律所能看到的零碎性”(見該書第64頁)。字里行間詞匯之豐富,表述準確、生動。
《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首先是按作曲技術組成,亦大致按年代編排。絕大部分章節(jié)都涉及整個20世紀音樂的各個方面,但每個章節(jié)還是基本按年代先后排列順序。章節(jié)之間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對20世紀各種音樂素材與技法的來龍去脈分析得線索清晰,真正做到深入淺出。該書正文由前言和帶有簡明標題的十五章構成,另有楊儒懷教授寫的中譯本序。而精心設計的每一章都包括一個簡明扼要的引言,幾個下屬標題部分和一個精辟的結語。所有論述都通過從這一世紀的音樂文獻中引用的大量例子來說明。每章的最后部分都由練習、分析、創(chuàng)作和進一步閱讀組成。每章末尾的文獻目錄提供了完整的文獻信息。閱讀最后的參考書目錄可以了解所有的注釋和進一步指定閱讀書目的出處,從而給讀者展示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所以,從全書內(nèi)容的安排到形式結構的考慮及含量豐富的注釋與精心設計的練習,充分顯示出作者的專業(yè)眼光和分析闡述能力。
書中分析和探討的20世紀音樂的技法,曾為上個世紀許多重要的作曲家作過向導,即使這些作曲家可能只是下意識地把它們奉為金科玉律。了解這些技法和素材將幫助讀者跨越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間的鴻溝,進入他必須在其中生活的世紀。這種了解和學習,也將有利于演奏(唱)家以更多的感受來演奏(唱)二十世紀的音樂,而不至于陷入尚未可知的、表面上的喧嘩。通過這些技法和素材的研究和實踐,對富于好奇心的非專業(yè)音樂家及其他具有一些傳統(tǒng)理論基礎的聽眾,也會有很多的驚喜和收獲。這反映出作者充分考慮到該書面對的讀者群——它適合于一般音樂院校的教學,也適合于那些更高層次的和有更大主動性的專業(yè)研究者參考;對于有一定音樂理論基礎的讀者來說,本書也是關于西方20世紀專業(yè)音樂入門的好讀物。
和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的一些有關西方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的書籍不同,本書英文版出版于90年代初,此時西方現(xiàn)代音樂各個種類已經(jīng)較為定型了,因此它具有比較全面的概括性。它采用教材的體制,有豐富的譜例,精心設計的習題和精選的進一步閱讀材料目錄,為教和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所引證的關鍵詞都附上原文,此舉一則使外語水平較高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更準確地了解原文的含義,二則使閱讀外語尚有些困難的讀者有個借鑒和參考,這在我國音樂界不多見,然而卻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顯示了譯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也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參照。
參考文獻
〔1〕《人民音樂》2002年第6期第16頁。
〔2〕楊儒懷《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中譯本序。
附:
《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美)庫斯特卡著(Materials and Technig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S.K.Ostka)宋瑾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ISBN7-103-02447-2。
賴登明 福建省三明學院藝術系講師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