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詞,初步具備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能夠借助注釋與參考書讀懂大意,理解內容與主題;同時也掌握了初步的詩歌賞析方法,能夠進行詩句的賞析。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四篇文言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參考書讀懂課文,通過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理解內容,借助合作探究體會課文蘊涵的諷喻性,領會故事中的“理”。五首詩詞也都是名家名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討論,多角度賞析、積累名句,深悟詩的意境和韻味。
三、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句與詩詞名句。
2.反復誦讀,理解內容,品析語言。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課時分配
《秋水》1課時,《愚公移山》2課時,《扁鵲見蔡桓公》1課時,《捕蛇者說》2課時,《詩詞五首》3課時。
《秋水》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設喻,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反復誦讀,疏通文意,合作討論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情況給予適時的指導。
二、教學目標
1.解讀寓言,了解寓意。
2.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及句式。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1)“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保勔欢啵?/p>
(2)“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下發(fā)展?!保ü簦?/p>
2.課文認讀
(1)讀一讀:讀準字音,讀準停頓,注意語氣。
(2)學一學:自主學習,根據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畫出疑難詞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
(3)練一練: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落實重點文言詞句。
積累詞句:
①古今異義——河、于是、至于、北海、東面、面目、大方;
②活用詞語——時(名詞作狀語),東(名詞作狀語),少、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③特殊句式——聞道百(定語后置),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④成語——望洋向若而嘆曰(望洋興嘆),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貽笑大方)。
(4)說一說:簡要復述故事內容。
3.研讀課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2)想一想: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3)填一填:結合全文內容,在“這是一個
的河伯”中填入恰當的詞句。
參考:開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我批評。
(4)議一議:我們從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4.背一背:個人背誦—小組背誦—班級背誦。
四、拓展延伸
欣賞蔡志忠漫畫《莊子》。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復朗讀感知故事情節(jié),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學目標
1.感知故事情節(jié),把握愚公形象及其寓意。
2.自主學習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詞句。
三、教學過程
1.播放江濤的歌曲《愚公移山》導入。
2.課文認讀
(1)讀一讀:讀準字音;把握停頓;注意語氣。
(2)學一學: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3)練一練:檢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落實重點文言詞句,積累文言詞句。
積累詞句:
年且九十(將要);懲山北之塞(苦于);指通豫南(直);雜然相許(贊同);且焉置土石(哪里);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始齔(換牙);始一反焉(通“返”);汝心之固(頑固);固不可徹(通,文中指思想的改變);一厝朔東(放置);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固定結構);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4)說一說:概括故事情節(jié)。
3.課文研讀
(1)答一答:速讀課文,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③愚公移山的困難是什么?
④愚公移山的決心是什么?
⑤愚公移山的結果是什么?
(2)想一想: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通過這個人物想告訴我們什么?
(3)反復朗讀課文,質疑討論:我們從故事中還能讀出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閱讀《夸父逐日》和《精衛(wèi)填?!?。
2.當代人讀《愚公移山》,可能會有多種感悟,現實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理念,會從不同的角度與《愚公移山》的主題發(fā)生聯系。試以“愚公移山”為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寓理于事的文章,教學時應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故事情節(jié),借助討論探究課文的主旨。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由成語故事“起死回生”導入
2.課文認讀
(1)讀一讀:學生試讀課文,要求出聲讀,讀準字音。學生跟讀課文,要求讀準停頓。
(2)想一想: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扁鵲見到蔡桓公幾次?每次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
(3)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復(再一次)、益(更加)、索(尋找)、走(跑)。
3.課文研讀
(1)找一找:蔡桓公對待扁鵲態(tài)度的語句。
(2)說一說:“桓候遂死”的原因是什么?
(3)寫一寫: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一事一議,借事說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加強誦讀;也要引導學生了解襯托、對比的寫法,在合作學習中逐步領會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字詞句式,朗讀背誦課文。
2.了解“說”的特點,理解本文襯托、對比的寫法。
3.體會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1.由柳宗元《捕蛇者說》的同期作品《江雪》導入。
2.課文認讀
(1)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停頓。
(2)學一學:對照注釋,理解句意,畫出疑難詞句。
3.課文研讀
(1)說一說:
①“說”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②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③作者由蔣氏的遭遇引發(fā)了怎樣的議論?如果仿照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句式來表達作者的觀點,我們可以怎樣表述?
(2)議一議:課文是如何對比異蛇之毒與賦斂之毒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課后選擇一至兩篇反映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古詩或散文閱讀。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使至塞上》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首詩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容明晰易懂。教學中要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品讀賞析絕妙的寫景佳句。
二、教學過程
1.由蘇軾詩導入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保ㄌK軾)
2.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出使人是誰?是在什么情況下出使的?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3.研讀賞析
(1)自主思考:“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兩句,詩人為什么要以“征蓬”“歸燕”自比?
(2)研討賞析: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配畫;然后對照圖畫交流賞析。
補充材料: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雭頍熑绾沃?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紅樓夢》第四十八回)
3.朗讀體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齊讀背誦。
三、拓展延伸
每個小組選取一首邊塞詩,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泊秦淮》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首詩融景、事、情、意于一爐,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教學時可借助合作探究理解詩歌內容,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人情感。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朗讀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感受詩人憂國之情;朗讀《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感受詩人憂民之憤。
2.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自由朗讀——個別朗讀。
(2)說說初讀這首詩的感受。
3.研讀賞析
(1)自主思考:“煙籠寒水月籠沙”,詩人為什么不避累贅,在一句詩中連用了兩個“籠”字?
(2)研討賞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商女”指的是誰?“不知亡國恨”的僅僅是商女嗎?詩人為什么要提及《后庭花》?
補充材料: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tài)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愂鍖殹队駱浜笸セā罚?/p>
(3)再讀體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背誦詩歌。
三、拓展延伸
研讀賞析宋朝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p>
《無題》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首詩主要表現戀人離別時的痛苦,抒發(fā)纏綿執(zhí)著的相思之情,表達對美好愿望的追求。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了解
詩人及寫作背景,通過朗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合作探究詩歌的豐富內涵。
二、教學過程
1.由教師演唱或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導入。
2.整體感知
(1)學生反復誦讀全詩。
(2)交流初讀后的感受。
3.研讀賞析
(1)自主思考:“東風無力百花殘”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合作研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詩人為什么要寫春蠶到死、蠟炬成灰?
補充材料:
①南朝樂府《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②陳叔達《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p>
(3)“曉鏡、夜吟”兩句是如何具體抒發(fā)深切的思念的?
(4)自由朗讀,小組競賽;背誦詩歌。
三、拓展延伸
課后積累李商隱其他的《無題》詩。
《浣溪沙》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語言字字珠璣,意蘊深厚,能給人哲理性啟迪。教學時宜通過反復誦讀體悟詩詞的情感,品讀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語句。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中感嘆光陰易逝的詞句有很多,你能說出幾句嗎?
(1)子曰:“逝者如斯夫?!?/p>
(2)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p>
(3)岑參:“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2.誦讀感知
(1)朗讀詩歌:教師范讀—學生仿讀—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全班齊讀。
(2)整體感知:簡要說說讀完這首詞后的感受。
3.品味賞析
(1)詞中哪個詞最能概括這種嘆惋惆悵之情?
(2)找出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研讀賞析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p>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首詞寓哲理于抒情之中,詞意優(yōu)美,充滿浪漫情懷,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的情懷。教學中應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詞的內容,體悟詞的情感,品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二、教學過程
1.由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導入。
2.誦讀感知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自主疏通詞句,讀懂課文大意。
(3)學生個別朗讀,交流初讀后的感受。
3.品味賞析
(1)自主閱讀,說說上闕中“欲”“恐”二字反映了詞人怎樣的矛盾思想。
補充材料:
①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p>
②“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
(2)討論探究
①詞的下闋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詞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②下闋哪些詞句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補充材料:
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3)如果此時你和蘇軾相遇,你會和他說些什么?
(4)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拓展延伸
1.課后閱讀積累寫月的古詩詞,并選取一兩首進行賞析交流。
2.課外閱讀蘇軾的其他詩詞,并就你最喜歡的一首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