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培訓期間,通過英國專家的一次次講座,通過對大學、高巾、初中、小學、幼兒園的實地考察(包括深入課堂聽課),我們對英國學校的運作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1.每個孩子都同等重要
在英國基礎(chǔ)教育中,公平與公益的性質(zhì)得到了較好的體現(xiàn)。無論是市政廳官員還是教育廳官員的講座,我們都聽到了同一個聲音:EVERY CHILDMATFERS(每個孩子都同等重要),無論在高中、初中還是小學、幼兒園,我們都聽到了校長關(guān)于學校如何落實英國教育的基本原則“每個孩子都同等重要”的具體措施。
為了保證讓每一個兒童得到健康發(fā)展,英國政府確定了“每個孩子都同等重要”的教育基本原則。圍繞這一基本原則,政府層面又制定了涉及社會許多部門的五項保障機制(或叫五項教育服務(wù))。政府認為,每一個孩子應(yīng)該得到五種教育服務(wù):Be Healthy(健康成長);Stay Safe (安全成長);Enioy and Achieve(享受學習并有所收獲):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Enjoy Economic Well—Being(享受經(jīng)濟上的福利)。曼徹斯特教育廳官員帕特說:“教育是一種社會責任,英國政府要求許多部門共同努力,以確保這五項服務(wù)的實施,并由教育標準檢查機構(gòu)負責檢查上述五項保障機制的執(zhí)行情況?!迸撂卦谙蛭覀兘榻B曼徹斯特教育現(xiàn)狀時介紹了曼城的教育遠景是:“提高各層次孩子的教育效果,增加接受高等教育和進一步教育者的數(shù)量,為終身學習提供機會;人人都有獲得就業(yè)和致富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學習和成功的機會?!?/p>
曼徹斯特有32個區(qū),其中27個(81%)是全英最貧窮的,其中10個區(qū)(30%)屬于全英l%的最貧窮區(qū)。在校學生66488人,有136所小學加4所托兒所,23所中學,15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學生移交中心。36%的學生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包括10%的巴基斯坦人,6%的黑加勒比人,0.9%的中國人。對許多學校的考察,我們清晰地看到,曼城的教育具有極大的開放與包容性。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是“國際性學?!?,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膚色的孩子們在同一教室內(nèi)學習。在我們對學校的具體考察中,我們都見到了許多真實的個別輔導、分層次學習、殘疾照顧、免費午餐等教育行為。我想,教育機會公平可能是社會整體公平的重要前提,因為教育能培養(yǎng)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方式,提升生存質(zhì)量。在我國教育改革中,泛市場化、泛產(chǎn)業(yè)化的觀點一度忽略了教育的本質(zhì)特性。
我們在蘇曼中心觀看了由曼城音樂服務(wù)中心組織的寓教于樂的合唱表演,來自四所小學三年級不同膚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區(qū)背景、訓練水平參差的二百多個孩子參加了活動。參加活動的十八位教師都表現(xiàn)了對每個孩子的熱情與關(guān)愛,整個活動,他們不僅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與鼓勵者,曼城音樂活動中心的毛萊斯先生所表現(xiàn)的對孩子們巨大的熱情和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獲得了中國校長們的陣陣掌聲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與尊重,毛萊斯先生滿頭白發(fā),但童心愛心依舊,他時而認真指揮,時而滑稽搞笑,常使孩子們樂不可支,演出中,毛萊斯先生甚至雙膝在地,徐徐爬行至一移民孩子面前給予一種鼓勵。
在英國訪問,到處可見悠久的歷史與古樸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都市中巍峨聳立著堅固幽暗的教堂、城堡,顯示著歷史的豐厚與歲月的滄桑。而各類博物館、藝術(shù)館則閃耀著文化與智慧的光芒。我們在參觀許多Museum時,看到各種年齡的孩子,或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或在父母的陪同下,或三五成群,進出于各種展館。我們看到,有的父母(老師)在給孩子們講解,有的孩子自己在看、讀、記,有些物品還可以讓學生觸摸,我們曾看到,一群初中孩子在撫摸一條巨大的蟒蛇標本,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在觸摸食品模型。還有許多孩子們可以動手實踐的模型或?qū)嶒灒新暋⒐?、電等現(xiàn)代多媒體的演示……倘徉在這些展館,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孩子,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學習、去理解。更使我們感到羨慕的是,這許多博物館、藝術(shù)館等,都對學生免費開放,在利物浦藝術(shù)館,我們還看到,藝術(shù)館有免費接送學生的大巴。我想,所謂增加教育投入,不僅需要建設(shè)現(xiàn)代化的校舍,添置更多的教育設(shè)備,從更深、更遠的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應(yīng)該在我們的城市,在我們的社區(qū),建設(shè)這種絕對公益性的優(yōu)質(zhì)公共教育資源,形成這種全社會共享的教育福利。
2.學習其實是可以快樂的
曼徹斯特教育廳官員帕特在給我們上課時,幾次說了這樣一段話:“學生其實猶如一群蝴蝶,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們網(wǎng)在網(wǎng)兜里,更不要把它們制成標本釘在墻上,教師應(yīng)該讓孩子們自由飛翔,飛翔著的蝴蝶才是美麗的。”回國以后,這一段話一直回蕩在耳邊。
在蘇曼中心曾觀看了曼城音樂服務(wù)中心組織的合唱表演,在四所來自不同社區(qū)學校的表演中,我們明顯感受到了不同社區(qū)學校在設(shè)備條件、生源家庭背景、學校音樂教學水平的巨大差異。穿著整齊黑色校服的孩子們來自富人區(qū)的教會學校,平時學校得到的資助較多,學校條件較好,伴隨著鋼琴的伴奏,孩子們表現(xiàn)了相當?shù)难莩?。而相鄰的穿著各色衣服的孩子們則來自由難民、移民子女為主的學校,或許是訓練很少,很多孩子還不會演唱。但在整場演唱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活動組織者的追求:他們并不在意學校之間的這種差異,在他們看來,孩子們的快樂才是第一位的。同時,德育教育、知識傳授也在這種快樂中悄然進行,在毛萊斯先生事先的自謙式介紹中,他稱之為“傻歌”的歌曲中其實蘊含了大量的德育與知識。第一首歌是《曼徹斯特。我心中的曼徹斯特》,在孩子們充滿深情激情的合唱中,“曼徹斯特,曼徹斯特……”一遍又一遍地在回蕩,連我們在此場景下也感到熱血沸騰。我想,在這樣的一次次合唱中,孩子們怎么不會升華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還有一首歌叫《不要大聲講話》在孩子們低緩、優(yōu)雅的合唱中,配合著毛萊斯等許多在場英國教師的肢體語言,在公眾場合不要大聲講話的紳士規(guī)范得到了引導與強化。在二人、三人、四人的表演和全場的合唱聲中,“二十四塊巧克力如何分”的算術(shù)運算在愉悅中悄然進行了??粗鞣矫鏃l件差異很大的孩子們都表現(xiàn)出了積極參與的熱情與成功的喜悅。我在想,這不就是一群飛翔的蝴蝶嗎?
在Alma Park Primary School,我們在聽取校長關(guān)于學校情況介紹以后又參加了學校的學生集會(大約相當于我們的升旗儀式)。全校各種膚色,操14種語言的450多名學生在音樂聲中有序入場,全體席地而坐。首先是全體學生合唱《我夢見了彩虹》,接著是孩子們的各種表演。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朗誦、科幻作品朗誦,二人表演《一條毛蟲掉在身上》……在孩子們的表演中,有兩個細節(jié)使我們格外感動,一是校長手持話筒跑前跟后,站起蹲下,始終是配角;二是因為學校有殘疾兒童,在孩子們表演的過程中,手語教師為幾位殘疾兒童做著手語翻譯。孩子們的表演結(jié)束,校長開始講話,大意是:昨天你幫助過誰了嗎?你周圍誰幫助過你?你這幾天在讀什么書?有什么事對你幫助很大?面對這些話題,我們這些常常在孩子們面前侃侃而談大道理的校長不由陣陣臉紅。集會的高潮產(chǎn)生在各類表彰上,“自然科學方面學習特別好”、“日記記的特別好”、“詩歌寫的特別好”、“社會考察活動中表現(xiàn)特別好”、“在新的班級適應(yīng)特別快”……整個過程,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與掌聲,許多孩子感受了成功與幸福。
參觀Sandilands Infant School時,校長說“游戲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校長介紹說,學校一年至少組織六次外出活動,一切為了快樂地學習和真實地體驗,讓孩子們在經(jīng)歷中感悟與成長,在學校平時的學習中,學校還有各種角色扮演,還有許多孩子們能動手實踐的手工勞動、玩沙、玩水、養(yǎng)青蛙、孵小雞……學校提供條件與設(shè)備,我們在考察過程中見到了許多這些在“游戲”中學習的教室與角落。
學習究竟是什么?如果我們?nèi)藶榈鼐窒蘖撕⒆觽兊膶W習空間,把學校。甚至把課堂變成了孩子們學習的唯一場所,那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生活,奇妙的自然現(xiàn)象、多元的世界文化就從孩子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孩子們可能感受不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性,他們也可能缺少了對大自然的敏感與好奇,聽不到大自然各種奇妙聲音的召喚。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學習的內(nèi)容定義為教科書,進而定義為習題的操練,那我們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如果把學習的方式局限于動腦(而且是一種機械式的動腦:記憶、做題),孩子們就缺失了動手實踐、親身體驗的經(jīng)歷,缺少了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等豐富的感覺、體驗。與此相反這種做中學、寓學習于游戲之中,在真實中體驗,因興趣而潛心探索的學習不僅是快樂的,更是刻骨銘心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
責任編輯:朱從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