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文化和思維差異決定了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不同。英語語言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詞和抽象表達來描述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特點。本文主要討論了在英語翻譯中如何把抽象名詞和抽象表達形象化、具體化。
〔關(guān)鍵詞〕 思維差異;抽象名詞 ; 抽象具體化
西方傳統(tǒng)文化深受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為首的雅典學派的影響。柏拉圖認為世界原本是理性的,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的反映,而理念則是理性在思維中的產(chǎn)物。所以西方傳統(tǒng)文化是“尚思”的。西方人習慣使用對象性思維〔1〕,即運用概念、邏輯分析和推理來認識世界。西方人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深受莊子和老子等哲學家的影響,強調(diào)天人合一,從整體認識人和自然。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尚象”的。中國人習慣用非對象性思維,更多的運用意象來表達。
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和思維的差異決定了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差異。英漢對比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英語思維常用比較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重視抽象思維的運用,具有較強抽象性。而漢語思維則更習慣于運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具體性。比如說,英語中叫做wallclock 的東西,漢語則稱為掛鐘;英語中叫做deskclock的東西,漢語則稱為座鐘。一個側(cè)重對兩個實物的關(guān)系的概括,一個側(cè)重主要一方的具體、形象的狀態(tài)。英語常常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這些抽象名詞涵義概括,指稱籠統(tǒng),給人一種“虛”、“泛”、“暗”、“曲”、“隱”的感覺。如“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句中的absence,intelligence和 developments。而漢語則習慣于使用具體形象的詞語來表達虛泛的概念,這種表達給人一種 “實”、“明”、“顯”、“直”、“現(xiàn)”的感覺如成語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等。所以,在英語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為了使翻譯忠實于漢語言的特點,我們要采取使抽象具體化的翻譯方法。
第一種情況是用動詞或形容詞來取代英語中的抽象名詞。王力先生曾指出“英文從形容詞形成的抽象名詞,如kindness,wisdom,humility, youth;從動詞形成的抽象名詞,如invitation, movement, choice, assistance, arrival, discovery等,中國字典里可以說沒有一個詞和它們相當?shù)??!庇需b于此,在英語譯成漢語時,可以用漢語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取代英語中的抽象名詞。英語抽象名詞表示行為或動作意義時,這類名詞構(gòu)成的短語相當于主謂結(jié)構(gòu)或動賓結(jié)構(gòu)。在英漢翻譯時,可以發(fā)揮漢語動詞優(yōu)勢,把抽象名詞譯成動詞,以動代靜。漢語中動詞使用頻率要高得多,因為漢語是非形態(tài)語言,動詞沒有束縛,使用方便靈活。以如下句子為例:The 1967 UN document called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 on the basis of Israeli withdrawn from occupied territories and Arab acknowledgement of Israeli’s right to exist. 其中“settlement”, “withdrawn”和“acknowledgement”都是名詞,在翻譯成漢語時都做了用具體動詞代替抽象名詞的處理,譯句如下:一九六七年聯(lián)合國文件要求在以色列撤出所占的土地以及阿拉伯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quán)利的基礎(chǔ)上解決中東沖突。同樣,英語中形容詞派生出來的抽象名詞往往可以轉(zhuǎn)譯成漢語中的形容詞。再看下面這句選自 Gone With the Wind 的英語原文:
But for all the modesty of her spreading skirts, the demureness of hair netted smoothly into a chignon and the quietness of small white hands folded in her lap, her true self was poorly concealed.
請看傅東華譯本的譯文:可是不管她那散開的長裙顯得多么端莊,不管她那梳得光滑的后髻顯得多么老實,也不管她那疊在膝頭的一雙雪白小手顯得多么安靜,總都掩飾不了她的真性情?!?〕這里所有的由形容詞派生出來的形容詞在譯成漢語時都轉(zhuǎn)化成了相應的形容詞。
第二種情況是利用邏輯增詞來確切表達事物發(fā)展中的“現(xiàn)象”,“狀態(tài)”,“過程”,“原因”,“結(jié)果”等意義,使概念更加清晰,使譯文更加可讀。所謂增詞譯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添加必要的單詞,詞組或分句甚至于完整句,從而使得譯文在語法、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習慣,或者在文化背景、詞語聯(lián)想方面與原文一致。這里我主要指給抽象名詞加范疇詞。以下面兩個句子為例:
1.Her jealousy is the cause of her failure.
她的妒忌心理導致了失敗。
2.The black people were fighting against the segregation of the government.
黑人正在與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做斗爭。
有些情況下,英語抽象名詞的意義比較籠統(tǒng),有時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來表達,這時可借助具體的詞語來翻譯英語中的抽象名詞,把抽象描述轉(zhuǎn)換成漢語的漢語的具體描述。這類抽象名詞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指形形色色的人,另一類指各種各樣具體的物質(zhì)。以下面句子為例:
Unexpectedly, cool as a cucumber, he stuck with his task.
“task” 一詞意思為困難的任務或工作,根據(jù)上下文,這里指 “keeping on hitting me with the umbrella on my head”, 譯者把它譯成“手頭的活計”〔4〕。又如:
His newly employed woman servant was extremely lazy and ate a lot, no more than a white elephant.
他新雇來的女傭人懶得出奇,飯量倒是很大,真是一個無用而又累贅的東西。
這兩個例子都是指物的,指人的例子也不少。以下面的句子為例:
If you can’t find it here in Hongkong, it doesn’t exist.
這是一家超市的廣告,后來廣為流傳,被閱讀教材文章引用。句中“it”的含義特別虛泛,考慮到廣告簡潔形象的特點,翻譯成中文時,“it”被具體翻譯成了“瑰寶”,整個句子譯文即:天下瑰寶,香港不見,何處可找?再舉一例:
She was slender, and apparently scarcely past girlhood, an admirable form, and the most exquisite little face that I have ever had the pleasure of beholding; small features, very fair.
她苗條,顯然還沒有過青春期。挺好看的體態(tài),還有一張我生平?jīng)]有從未見過的絕妙的小臉蛋。五官纖麗,非常漂亮?!?〕
此英語原句選自《呼嘯山莊》,原文中“features”一詞,釋義很多,如用比較抽象的“相貌”表達,則不能盡意,這里譯者根據(jù)上下文譯為具體的“五官”, 頗為得當。
具體到景物描寫,法國語言學家葛蘭言曾這樣評價漢語:“中國人所使用的語言,是特別為‘描繪’而造的,那是一種可以抒發(fā)特別感情,為詩人或懷古家所設計的語言,而不是為了下定義或判斷而設計的語言。”在評價漢語的同時,葛蘭言實際上也為英語之類的西方語言下了注腳。這就是為什么西方語言會譽數(shù)學和幾何關(guān)系為語言表達理想的形式美,即使在描寫景物時,其表達總是那么直觀外露,客觀具體,沒有漢語那么瀟灑隨意和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例如下面一段描寫大海暮靄的英語原文:
Then came the twilight colors of sea and heaven, the wine pink width of water merging into lawns of aquamarines,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
寥寥數(shù)筆,簡潔樸實,通過直觀的暗喻和具體的景物組合,給人以充分的視覺空間的想像余地。但從漢語的思維角度,卻感覺英語的遣詞用字過于平白,所以譯成漢語不能直譯,而應該具體化,形象化,翻譯成類似于“暮靄沉沉,海天一色,紅浪翻滾,碧波橫流,天空紅藍相映,五彩生輝”的漢語。
我們側(cè)重說英語語言擅長使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比較重視抽象能力的運用;而漢民族更習慣于運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視純粹意義的抽象思維。但這決不意味著英語中沒有形象思維的表達,不使用形象的語言。英語是一種高度發(fā)展的語言,蘊涵著豐富的習語,這些都是使用英語的民族經(jīng)過長期的運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習語大都具有鮮明的形象,適宜于用來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些習語在翻譯成漢語時,適合做抽象化處理,用漢語更習慣的表達來表述同樣的意思。比如下面的例子:
1.If you dare to play the fox with me, ‘I’ll shoot you at once.
你要是敢對我?;^,我馬上斃了你。
再看下面的例子:
2.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
Man for the sword and for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
Man to command and woman to obey.
( Tennyson)
男人適于農(nóng)耕,女人適于家務;
男人宜于征戰(zhàn),女人宜于縫紉。
男人善于深思,女人富于感情;
男人發(fā)號施令,女人唯有服從。
(丁尼生)
這里的“field”,“hearth”,“sword”,“needle ”,“with the head”和“with the heart”都是用具體形象的東西來代指抽象的含義,如果翻譯成漢語時不做抽象化處理,讀起來一定感覺莫名其妙。
所以我們在強調(diào)英漢思維和語言差異的時候,不能忘記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類共有的特征,英語和漢語之間縱有千差萬別,但總的說來還是同中有異,同大于異,這是翻譯活動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正因為如此,為數(shù)眾多的英語句子譯成漢語并不需要太費思量,如抽象和具體并不做轉(zhuǎn)化,即原文抽象,譯文也用抽象表達,原文具體,譯文也用具體表達,這種情況也是大量存在的。如下面的句子:
All of the things which had seemed so violent and omnipresent would be but passing winds compared to what she would undergo in the future.
所有這一切,在當時顯得如此劇烈且無可逃脫,但和她將要經(jīng)歷的一切相比,它們不過是過眼云煙。
本句用現(xiàn)在分詞“passing”(正在經(jīng)過的)修飾wind(風),表示正在刮過的風,刮過之后便無跡可尋,這和漢語中的“過眼云煙”大致相同,譯起來意思貼切,不費思量。
參考文獻
1.李牧恒,郭道英 自尊其心---重讀莊子 四川人民出版社
2.傅東華譯《飄》浙江文藝出版社
3.楊苡譯《呼嘯山莊》譯林出版社
4.覃學嵐譯《英語世界》第十一期 2002年11月
5.葛蘭言《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趙丙祥,張宏明譯
The Transformation of Abstract English into Concrete Chines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CAO Jin - lan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nd thinking modes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One of the main distinctions is that English language abounds in abstract nouns and expressions describing the nature and qualities of things and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 how to translate these abstract nouns and terms into Chinese in a concrete and vivid way.
Key words: thinking difference; abstract nouns; transformation of abstract expressions into concrete expr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