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自然觀察者智能納入課程之中
自然觀察者智能可以在很多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其中,科學領域是培養(yǎng)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重要領域。為此,有學者提出,可以將自然觀察者智能融入課程之中①:
1.有機和無機物種的分類:根據(jù)分類矩陣來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物的特征。
2.自然媒介的運用:把來自自然界的物體融入報告、計劃、特殊的報告與簡報中。
3.照顧動物:讓學生參與照顧動物、昆蟲或其他生命體。
4.微觀與宏觀形態(tài)的辨識:強化對大自然中許多形態(tài)與圖案的察覺度與敏感度,包括顏色、紋理、形狀、聲音與氣味。
5.與自然界的邂逅:到戶外對大自然進行直接的、感性的體驗,或通過影帶、物體、動物與植物將大自然帶進課堂。
6.栽種東西:種植與培育花卉、蔬菜、海藻等。
7.自然觀察活動:提供一些賞鳥、地質(zhì)之旅與分析、自然日志活動的機會。
8.環(huán)境的敏感度:指導學生收錄來自大自然環(huán)境中各種以感官為基礎的所有信息:風景、風聲、嗅覺、味道、觸覺等。
9.大自然表征:使用模擬、仿效或其他策略來使大自然重現(xiàn):透視畫、混合畫、照片、圖畫、大自然的臨摹、模型。
10.自然的收藏品:匯集自然界的物品,如昆蟲、巖石、樹葉、花朵,加以分類并教導。
幼兒的學習就是多感官參與的感性的學習。通過多種感官,讓幼兒感知世界,體驗世界的多樣和美好。學會辨別世界中的萬事萬物,發(fā)現(xiàn)他們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二、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主要途徑
1.幼兒博物館的活動
建立幼兒博物館是幼兒學習的需要,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工作。幼兒博物館應該因園而異,根據(jù)條件決定博物館的規(guī)模和功能。可考慮與小學共建,或與其他幼兒園資源共享,在一個社區(qū)內(nèi)建1~2所博物館,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在一些300名幼兒以上的幼兒園中,創(chuàng)建一個小型的幼兒博物館,對課程的實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下表是以石頭為例來說明幼兒博物館部分內(nèi)容的建議,其中的相關事物是幼兒有效進行博物館探究活動所需要的,各幼兒園可以根據(jù)所在區(qū)域的資源狀況加以調(diào)整,以便更好地反映資源的地方特色;有關幼兒活動的指導要求也可以根據(jù)不同幼兒園甚至是特定班級的實際情況確定。
以下是有關幼兒博物館的相關活動示例:
(1)有趣的石頭
尋石頭:請幼兒在周末和父母一起外出找數(shù)塊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紋理的石頭。到不同的地點去發(fā)現(xiàn)和尋找石頭的過程,對幼兒來說是重要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根據(jù)顏色、大小和紋理收集石頭,并學會辨別石頭與其他材料。同時,這種活動有助于家長參與,讓家長在活動中感受什么是幼兒的學習,如何讓幼兒真正投入學習。甚至,這類活動對家長也是挑戰(zhàn),幼兒有可能在探尋過程中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也能引起家長的學習和思考。在有條件的地方,如山區(qū)幼兒園,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去找石頭,可以邊尋找邊討論,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自然觀察者智能。
玩石頭:讓幼兒玩收集來的石頭,在玩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區(qū)分不同石頭的大小、顏色、紋理,還可以借助放大鏡、秤等對不同的石頭進行分類,并按類擺放。
心中的石頭:幼兒可以通過表演、繪畫、語言等方式,表現(xiàn)自己心中的石頭,它的顏色、手感、紋理、大小、不同石頭組合的形態(tài)等等,以便進一步認識和感受石頭的特征。
在空間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讓幼兒一起來建石頭墻或石頭城堡,或其他石頭建筑物。當然,教師應進行安全指導。還可以讓幼兒欣賞和比較特殊的石頭,如富含金屬的石頭、玉石、具有特殊自然紋理的石頭,也可以讓幼兒欣賞各種不同的石制品、石工藝等。
(2)栽種
栽種是一種對自然的最深切的、富有情感的認識。在種植的過程中,幼兒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記錄并比較不同植物生長的特點,了解在不同的條件下植物生長的狀況,從中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
幼兒園種植的植物,最好是有明顯變化的,并且是有果實、可食用的。如玉米、大豆、山芋、西紅柿、花生、茄子、草莓、豌豆等。在一段時間里能清晰地看到它們的變化,并能享有它們的果實,這對幼兒了解這些植物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那些生長變化相對較小,主要是隨季節(jié)變化的植物或常綠的植物,不適宜按班級種植,但可以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認養(yǎng)。認養(yǎng)的植物最好能結果或開花的,以使幼兒有驚奇感、興奮感,使幼兒對這些植物產(chǎn)生情感,并定期去觀察、照護,并做好記錄。這不僅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自然觀察者智能,也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樂于觀察、親近自然、愛護生命的習慣和情感。
(3)飼養(yǎng)
Lnagaki在研究中,給每個幼兒一條金魚,并要求他們照顧幾個星期。結果數(shù)周后,他們不但變成了金魚小專家,他們也利用這項知識和訣竅去推測其他生命形態(tài),并且在此基礎上去學習其他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幼兒課程的設計,經(jīng)常是知識價值與材料價值配合、對接的過程。只有將知識物化、操作化的課程設計才會有真正的成效。
在幼兒園,讓幼兒照料金魚、烏龜、泥鰍、螺絲、蠶等小動物,有助于幼兒了解這些小動物的習性。在對這些小動物深入觀察的過程中,幼兒同時也發(fā)展了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飼養(yǎng)過程中,幼兒需要觀察、記錄,甚至測量,可以在飼養(yǎng)的透明容器中放置一些小的鵝卵石,一方面裝飾容器,使之更有生氣,另一方面,使幼兒在觀察小動物變化時多一個參照。幼兒還要對動物的生長狀況進行分析,了解動物生長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對幼兒來說,飼養(yǎng)的目的不只是把小動物養(yǎng)活了,還要在飼養(yǎng)過程中發(fā)展以自然觀察者智能為核心的各種智能。
(4)撿落葉
秋天來了,哪些樹葉開始變黃了?一棵樹上哪里的樹葉先開始變黃或是一起變黃的?一片樹葉從哪里開始變黃的,哪種樹葉變得最快?哪種樹葉的顏色最黃?有變色了但不黃的樹葉嗎?這些問題,對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比較都是有幫助的。當然,值得幼兒觀察的不只是樹和樹葉。深秋將至,一些樹葉開始飄落了,哪種樹最先飄落樹葉?落下來的樹葉是什么樣的,它與還在樹上的葉子有沒有不同?踩在樹葉上的聲音與踩在小路上的聲音有什么不一樣?不同樹上的葉子,形狀一樣嗎?顏色一樣嗎?同一種樹上的葉子形狀、顏色一樣嗎?世界上有沒有完全一樣的樹葉?樹葉有輕重嗎?不同的樹葉拿在手里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常綠樹的葉子和落葉樹的葉子有什么不一樣?樹葉為什么在秋天變黃并掉下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幼兒圍繞樹葉進行觀察、比較的基本線索。幼兒可以通過重疊、目測、稱重、借助放大鏡甚至顯微鏡,對樹葉進行比較和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深入了解了樹葉的特點,了解其中蘊涵的一些基本關系,其實他們也在了解這個世界。
圍繞樹葉開展的活動,對幼兒來說不只是觀察和比較,他們也在表達。表達是幼兒語言和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幼兒的表達,也需要想象的參與,比如幼兒進行的樹葉添畫、樹葉拼帖畫等活動,都需要幼兒的想象能力。
(5)實驗
實驗是幼兒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實驗往往需要幼兒有一些假設,又需要幼兒用行動去驗證自己的假設。實驗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動策略,是探究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幼兒參與實驗,除了了解實驗的結果外,還讓幼兒擁有一種實驗的意識,一種在探究中獲得真知的意識,一種通過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幼兒園中,可進行的實驗涉及到生活事件、動植物、物質(zhì)材料及科學原理等眾多方面。
2.領域和主題的教育
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上專門活動及與之相關的日?;顒雍陀螒騺韺崿F(xiàn),也可以通過各領域的活動或主題來實現(xiàn)。有些主題與自然觀察者智能的關系更為密切,甚至主題展開的線索就是依照自然觀察者智能發(fā)展的線索進行的,這些主題對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當然,領域教育、主題教育與前面討論的幼兒博物館的活動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互關聯(lián)的,與將要討論的游戲及日常生活中的培養(yǎng)也是一致的,相得益彰的。
領域活動中,可以集中有效地發(fā)展幼兒的自然觀察者智能,各個領域都有發(fā)展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功能,尤其是科學領域在發(fā)展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充分挖掘各個教育領域的教育內(nèi)容對發(fā)展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培養(yǎng)的價值,是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實,觀察、比較和分類的活動,滲透在幼兒園課程的各個方面,每一個領域都有大量的觀察、比較的機會。比如,社會領域中,可以讓幼兒通過對房舍(人造物品)特征的觀察和比較,來辨別社會機構的類型;通過對房舍和服裝的觀察和比較,來進行民族類型的劃分;通過對服裝的觀察和比較,對人們的職業(yè)進行分類,等等。同樣,藝術領域中,可以通過對京戲臉譜的觀察與比較,來確定相應的人物角色;對剪紙圖案的觀察與比較,來確定剪紙作品的用處,等等。
以大班上學期的科學活動為例②: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個活動都是培養(yǎng)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活動,其他領域的活動也有這方面的功能,有待我們深入去分析和挖掘。
主題活動也是培養(yǎng)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重要形式,主題的特征就是不同領域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和綜合??梢哉f,每一個主題都有發(fā)展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價值,這是因為,幼兒的學習是以生活為基礎的,主題的主要依據(jù)就是幼兒的生活,主題的主要實施形式就是幼兒的觀察、操作和體驗,因此,任何主題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幼兒自然觀察者智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①David Lazear著.郭俊賢,陳淑惠譯.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M].遠流出版社,2001,第93頁.
②張俊主編.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