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高萬同老師“對語文課程改革的新思考”的講座,對他提出的“看懂與讀懂是不一樣的”一句,感受頗深,讓我重新反芻、重新建構了心中的語文教學。
這里所說的“看懂”,是指在教學文本時,用電視等媒體讓學生看文本的情節(jié),再現(xiàn)文本的原始情境,讓學生通過看畫面,快速弄明白、搞清楚文本的內(nèi)涵與思路,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習文本?!白x懂”是指我們平時所說的“讀書感悟”,指的是以不同的讀書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似體驗,把文字符號變成一幅幅畫面,一場場電影,再現(xiàn)文字背后的生活場景。
這兩種方式的最終結果是大致相同的,在以前,我們總是很羨慕能用多媒體的方式向?qū)W生展示文本的情節(jié)內(nèi)容,以讓學生達到高效、快速地內(nèi)化文本。我們還經(jīng)常這樣認為,讓學生讀10遍文本,遠不如讓學生“看”一遍文本所描繪的片子來得更為生動,即所謂的“百聞不如一見”。所以在課堂上我也曾佩服、羨慕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福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在教學《三借芭蕉扇》(原蘇教版第十冊)一課時,關于這一課內(nèi)容的片子很多,讓學生看一下,既生動,又形象,似乎什么問題都能解決了。
可現(xiàn)在我卻不這么認為,我們深思一下,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就在于讀懂那每一篇文本、弄懂它們的內(nèi)涵、思想。如果這樣認為,那我們?nèi)匀环傅氖恰敖探滩摹钡拿?,仍然跳不出教材,仍然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其實從語文角度上來說,看完一部《西游記》電視劇與讀完一本《西游記》書完全是兩碼事,看完電視劇或許學生頭腦中的人物會更加生動鮮明,可這只是“關于語文”,而學生們讀完這本書,則是實實在在的“語文”,讀完的價值遠比看完的要多得多。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通過“讀懂”那一篇篇文本的內(nèi)容、思想,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再現(xiàn)能力,增加對語言文字、情感場面的積累。
張慶老師提出我們語文教學的八字方針:“倡簡,務本,求實,有度”,更能使我們深刻地認識這個問題?!皠毡尽薄盎貧w語文本位”,都告誡著我們要去掉語文教學中的“關于語文”的東西,簡化我們的語文教學,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能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走向“讀書、感悟、積累”之路,因為我們教的是“小學語文”。我們確實不能濫用“看”的方式來代替學生自主的“對文字的識別過程”(讀)。教學中,我們還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教師把文本的要點向?qū)W生點破,學生就會更快地感知文本,可有時,我們就不能點破,要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細心閱讀自己去點破,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感悟”、“有個性色彩、有獨特體驗的讀書感悟”。我們語文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訓練這種本領,讓他們能把死的文字符號,轉(zhuǎn)變成活的現(xiàn)實、活的場面。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極為重要的,我們絕不能忽視這一點。
我們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一些語文教學大家,用一支粉筆教活一節(jié)課。他們的課樸實無華,然,沒有華麗的包裝,卻有十足的“語文味”。
當然,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并不是完全排斥著“多媒體”、“高科技”。有時文本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或敘述較為抽象,我們需要用較為形象的媒體手段來幫助學生感知;有時我們?yōu)榱私o學生提供一種更高的讀書境界,也需要用一定的媒體來幫助。另外,使用多媒體手段還能增加課堂的教學情趣等。只不過這些手段的運用要恰到好處、“有度”,絕不能因為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擠占了學生讀書感悟文本的時間,要知道這些只是促進、幫助學生的感悟與理解的。我們堅信,讓學生自己讀懂文本,遠比你直接告訴他文本的內(nèi)容思想要更有價值。
對于所說的“讀懂”,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我們肯定不能用自己的水平去衡量學生的“懂”,同一篇文章在初中時學,到高中時也學,到了大學還要學,為什么?不同階段,對“懂”的要求程度也是不同的。
高萬同老師常說“語言自身就夠美了,不需要我們再奢侈地包裝”。面對一篇課文,我們要多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的讀與品上,讓學生能自主地、真真切切地把文本讀懂、讀出情趣,這才是我們小學語文老師所要執(zhí)著追求的。
(作者單位:新沂市踢球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許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