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之際,教師之間也加大了聽課探究的力度。但在課后的交談中,往往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或自責:“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我脫離教案了”?;颍骸斑€有幾個問題沒講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學生,提問時開了“無軌電車”,也把教師拖出了“軌”,造成教學目標沒能如期達成的遺憾。
由此引出了一個較普通卻又值得探究的問題: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究竟應重過程還是重結果?怎樣的課堂教學過程才是科學的、理想的?
一、應重視開放型的教學過程,而不是教學結果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也應是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組成的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傳統(tǒng)語文教學確實比較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上不完課”,“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這是評課的大忌。所以教師往往滿足于按設計好的教案引導學生完成預定的“任務”,以達到學生無問題,即重結果,同時又一味地讓學生默默聆聽,熟記于心,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師也正在努力改變單向靜聽式的缺乏生機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嘗試多向的、立體的現(xiàn)代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不斷擴大,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頻率增強,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這些都是課堂教學開放性的可喜的體現(xiàn)。但也有不少教師還是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教學心理,面對日益活潑的學生思維,熱鬧多變的課堂教學情景,總是心有顧慮,擔心駕馭不了學生,思維出軌,從而完不成既定的目標。因此,課堂提問還是以教師為主,組織討論大多流于形式,許多熱鬧的討論場合,生機勃勃的體驗過程,隨時都會被強制中斷,教師總是小心翼翼地硬拉著學生的“牛鼻子”從過程中走下來,直奔預設的“目標”,這是很不科學的,既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遏制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既然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那么教師就應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指導學生學習,并針對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在這方面,我有過深切的體會。記得我在上《孔乙己》一文時,就碰到過學生開“無軌電車”的情景。當我井然有序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品味了孔乙己那獨具個性魅力的語言,進而想由現(xiàn)象上升到本質,點明作品深刻的立意時,有個同學突然提出這樣的怪論:“孔乙己不值得同情,他的悲劇完全是自找的,怪不得社會,更與教育無關……”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懨懨欲睡的學生可來勁了,七嘴八舌爭論了起來,教室里像炸開了的油鍋。我不禁一顫:糟了,如不加阻止,我的課堂教學任務恐怕就完不成了。更擔心這種大膽的怪論會影響學生對標準答案的接受,但大家都在興頭上,強潑冷水,身冷心熱,徒增對“標準答案”、對老師的反感。轉念一想,教學任務完不成就完不成。不如引導他們就此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在爭辯中碰撞出思想的火化,從而自主地感悟作品的深意。于是,我順勢組織討論,退居二線,承擔起主持人的角色。起先持“不同情觀”的同學占了上風。他們條分縷析,列舉了孔乙己種種討厭的事實:盲目清高,迂腐可笑,好喝懶做,連抄書這樣簡易的謀生都不肯干,寧可去偷,被打折了腿還不怕丟人現(xiàn)眼,用手“坐著”去喝酒,十足是個愚不可及的人,哪有尊嚴可言?這樣的人,即使在今天,也會被社會淘汰。持“同情說”的同學,據(jù)理力爭:這正是他獨特的可悲的性格。他那自命不凡、蔑視勞動的思想,不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等封建思想教育的結果?他年輕時也一定是滿懷理想的,一心想靠苦讀中舉,成名立世??煞饨婆e存在種種弊端,有多少人能如愿?才高如曹雪芹、蒲松齡那樣的,又能怎樣?再加上封建教育的內容,除了死背完全脫離實際的只為應試的“子曰詩云”外,壓根兒就沒教一點“營生”的技法,哪像我們現(xiàn)在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來。孔乙己不正是封建教育、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嗎?盡管最后還有幾位同學持“保留”意見,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達成了共識??吹綄W生在討論中如此投入,我大為感慨:這節(jié)課我雖然脫了“軌”,可學生卻大大地“自主”了一番,并在自主中拓展了思維,鍛煉了嚴密的思辨能力,更加強了對這篇經(jīng)典的理解感悟,真是一舉多得,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不拘泥于教案的開放型教學,恰恰成為教學的亮點。
其實語文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最注重的就是教學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過程就是目標,一種長遠的目標。教師一定要確立開放型的教學過程觀,不死扣教案,盲目地重“結果”,尊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學生的實踐,有時盡可以跟著學生到教案外去瀟灑走一回。
二、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不是問題答案
在課堂上教師講得最經(jīng)典的一句話便是:“都懂了嗎?”“還有沒有問題啦?”似乎學生“沒有問題了”,老師的課就算圓滿完成了。解決“問題”固然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決不是唯一的。對此,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應“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應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也曾誠懇地告誡人們:“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泵绹麑W者布魯巴克更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彼耘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體現(xiàn)。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作長期的努力。那么如何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首先,應注重創(chuàng)設和諧的提問環(huán)境,讓學生敢問。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滴水不漏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概括,把課堂的教學活動看成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輕易地抹殺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再說,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烈,又沒有成年人那么多的顧慮,這是教師引導他們強化問題意識的有利因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尊意識也逐漸增強,很怕提出的問題太易或太怪,招來同伴,尤其是老師的嘲笑和責難,往往形成年級越高,越不肯提問發(fā)言的怪現(xiàn)象。對此,教師應放下架子,創(chuàng)設一種相互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tài),飽滿的精神,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圍繞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要這樣寫等方面,引導學生積極探疑、質疑。即使問題提得膚淺、可笑,甚至離題,也不要加以簡單的否認,而應真誠地引導、啟發(fā),為學生“保駕護航”。長此以往學生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愁不敢發(fā)問了。
其次,要善于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樂問。有了民主寬松的質疑環(huán)境,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問題也就多了,但時間一長,由于提的問題太淺太濫,學生們又要漸漸地失去詢問探究的熱情:反正就這么幾個問題,我不問,有人也會問。對此教師就應有意識地把提問引向深入,“于無疑處有疑”,善于抓住恰當?shù)恼Z境,突兀設疑,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激起學生質疑釋疑的激情,并從中讓學生嘗到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的樂趣。在教《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一文時,我針對“赫爾墨斯顯然是被嘲諷的對象”這一事實,突然提出這樣的問題:赫爾墨斯究竟該不該遭到嘲諷?難道他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到店中詢問自己雕像的價錢,這就錯了嗎?他究竟錯在哪里呢?在引導學生分析、感受完《變色龍》離奇的情節(jié)、獨特的人物形象后,我又突發(fā)奇想:“假如小狗有思維,能說話,那么在他目睹了奧楚篾洛夫小丑般的表演后,又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面對這些“虧老師想得出來”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提問時,學生們就活躍起來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不甘示弱,發(fā)表了許多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的見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教師還可借此結合發(fā)散思維、情景作文等寫作訓練,一舉幾得,真是其樂無窮。
另外,在高年級段,還可以啟動批判性思維,提升質疑的質量。如到了初三時,我讓學生重新審視《攘雞》,對攘雞者的態(tài)度、改錯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果然,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攘雞者勇于認錯的態(tài)度不是值得稱道嗎?攘雞者“日損之”的改正錯誤的方法,不也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嗎?
總之,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教師真正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善于營造寬松自由、生動活潑的開放性、探究性等新型的教學情景,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能力,并在討論和爭辯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那么,新課標的目標、精神又何愁不能實現(xiàn)并大放異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