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老師為之奮斗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一種規(guī)范。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共同成長,并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yǎng)。而在教學中如何去引導學生成了我們必須要探討的話題。俗話說“興趣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在很多方面都還沒有成形的高中生來說,好奇心、興趣能幫助他們自覺的去尋找和掌握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拋磚引玉。
《禮記·學記》上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君子教學,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誘導他,但不是強牽著他走;鼓勵他,但不是強行壓著他;給他點明解決疑難的“訣竅”,但不會把現(xiàn)成的答案告訴他。要做到這一步,必須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自學,去追求新知。
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后幾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如果學生具備了自學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索新知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就會終身受益不盡。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可以指導學生研究教材,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選取不同視角去挖掘教材蘊含的意義。比如,閱讀郁達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有的同學被作者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打動,他們研究的專題就是《優(yōu)美的文辭,雋永的意味》;有的同學對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神韻的手法非常欣賞,他們的研究專題就是《一切景語即情語——談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學思路很開闊,從郁達夫先生筆下的“秋”聯(lián)想到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們對“秋”的鐘情,他們研究的專題是《秋,怎一個“愁”字了得》;有些文學素養(yǎng)較高、思想深刻的同學從文中讀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識,感到了一種文化氣息,他們的研究專題是《從<故都的秋>感受人文精神》等等,通過對教材的鉆研,同學們挖掘出了教材的研究價值,提高和強化了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
其次,通過恰當?shù)奶釂杹硪l(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依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緊扣,以便吸引學生注意力,刺激學生多多思考,并使學生保持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如講《祝?!窌r,諸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死時多大年紀?她好吃懶做、體弱多病嗎?”“為什么勤勞能干、身體強壯、正值壯年的祥林嫂會窮死、餓死、凍死呢?”“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對揭示主題有什么作用?”一連串的問題喚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要解決問題就必須研究教材。
再次,研究性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鼓勵和評價學生積極參與,一句話就是要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自行研究問題的民主型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常常會有學生有些奇思妙想,在非惡意情況下都應給予肯定。比如,在講史懷澤的《我的呼吁》時我提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史懷澤能成為一位音樂家?本來是想讓學生看到他的不斷追求這一點,但有位學生就發(fā)現(xiàn)課下注釋中有“史懷澤的母親是一位音樂家”,所以他就大聲答到:“因為他媽媽是一位音樂家,他身上天生有音樂細胞。”同學們都覺得他的回答很突兀就笑了起來,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適時地肯定了他的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就讓學生感到在我的課堂上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沒有過多的約束,時間一長,形成了這樣一個氛圍,無論是多難的問題他們都愿意去思考,去自主的找答案。
語文是一門富有情感的人文學科,其最高鑒賞境界就是共鳴,而不是老師的單純灌輸。研究性教學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效果非常明顯,高中的老師都有這樣一個體會:教學上,老師們是積極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質,想方設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學生這里卻是隨著年級的上升,他們變得越來越不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經過了解我明白了學生的心理,他們認為:不管怎么講,老師最后都會把標準答案告訴他們,思考后能得到那個答案,不思考也能得到那個答案,還不如省省腦子背背答案算了。針對這種現(xiàn)狀,我將研究性教學充分運用到課堂,慢慢地他們的話多了,學習也越來越主動了。
引導學生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在這兒主要論述了認為比較有效的兩種,僅供大家參考。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去實施這項改革,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課程的改革就如同把一杯索然無味的涼白開變成味道鮮美的果汁,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