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中常見“同義連言”現(xiàn)象,王念孫《讀書雜志》說:“凡連語之詞,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xùn),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币恍┳⒓以谧⑨尅短一ㄔ从洝贰皢栍崱币辉~時多犯此病。田美《〈桃花源記〉中的“問訊”》(《語文建設(shè)》2005年第7期)分析了各家在注釋“問訊”時存在的失誤,并準確地指明“問訊”一詞實系同義連用,不宜分而釋之。甚確。但作者將“問訊”釋為“打聽、詢問”,還不夠精確。
誠然“問訊”在魏晉南北朝時可表“打聽、詢問”(如《孔雀東南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但這種解釋放在此句則稍顯欠當,當尋別解。陶淵明此句其實是說村里人聽說漁人來了,都感到奇怪,于是都來問候他,以示友好。徐復(fù)《后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對此“問訊”注曰:“此問訊作問候解。為魏晉時恒語?!稜栄拧め屟浴罚骸崳砸?。’郭璞注:‘相問訊。’《世說新語·簡傲》:‘王子敬兄弟見郗公,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瘴淖杂脼閱柡蛄x?!薄妒勒f新語》中還有其他“問訊”作“問候”講的例子:
(1)孔君平疾篤,庾司空為會稽,省之,相問訊甚至,為之流涕。(《方正篇》)
(2)韓康伯母殷,隨孫繪之之衡陽,于闔廬州中逢桓南郡。卞鞠是其外孫,時來問訊。謂鞠曰:“我不死,見此豎二世作賊?!保ā顿t媛篇》)
(3)謝遏夏月嘗仰臥,謝公清晨卒來,不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躡履問訊,公曰:“汝可謂‘前倨而后恭?!保ā杜耪{(diào)篇》)
作“問候”講的“問訊”,此期其他文獻中亦多見,例如:
(4)裴政出服,問訊武帝,貶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禮不死也?!保ā额伿霞矣?xùn)·風(fēng)操》)
(5)十一月丙午,以左軍將軍魯秀為司州刺史。丙辰,停臺省眾官朔望問訊。(《宋書》卷六)
(6)王侯五日一問訊,世祖常獨呼昭業(yè)至幄座,別加撫問,呼為法身,鐘愛甚重。(《南齊書·郁林王本紀》)
《桃花源記》中的“問訊”解為“問候”似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