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一般指受到感動而有所覺悟。我們這里所說的感悟,是指感受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的表象,從而獲得某種啟迪,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升華,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完整過程。
感悟式教學是由教師創(chuàng)設種種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聽講的興趣、說寫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為有感而悟打下基礎;或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中有所感觸而領悟;或通過品味課本、體驗生活,打通課內(nèi)與課外、閱讀與寫作的界限,使學生學以致用。
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感悟式教學以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為前提,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深入思考破解疑惑為關鍵,以讓學生獲得頓悟為目的。這是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著眼于學生終身發(fā)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感悟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學生,感悟式教學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感悟中習得。
1.誦讀感悟。
帶著感情的誦讀能夠調(diào)動人的情感,教師適時適當?shù)狞c撥,便能使學生將文本與自己的情感結(jié)合起來,產(chǎn)生獨到的理解。
如教學王勃的《滕王閣序》時,筆者反復讓學生誦讀文章。讀第一遍后,學生們只覺得文章寫出了遼闊優(yōu)美的風光,文辭優(yōu)美,朗朗上口,真可謂“余香滿口,詞句警人”。讀第二遍后,學生們感到了作者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掩飾不住的懷才不遇的感傷。讀第三遍后,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了詩人的有志而無奈的復雜情感,懂得了文章的深刻含義,同時也能夠背誦其中的精彩詞句。
2.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借助多媒體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
筆者曾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可交上來的文章多是老生常談,干癟無味,原來學生長期浸潤在親情的海洋里,認為父母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為了重新喚醒他們的感情,使他們懂得感恩,我找來了滿文軍《懂你》的MTV,一遍一遍地播放。畫面上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幾個孩子長大的感人畫面、孩子們長大離去時母親依依不舍地沿鐵路追趕的鏡頭,叩擊著孩子們的心靈,他們的情感復蘇了,平時父母對他們的關愛自然也就涌上心頭。用不著多指導,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就流淌了出來。
3.加強積累感悟。
2000年以來,我們在實驗學?!┏鞘卸邢群箝_展了“每課一詩”和“每課一句名言”的活動。每節(jié)課前三分鐘,讓一名學生把一首唐詩或宋詞抄寫在黑板上,然后讓他就這首詩加以鑒賞,最后讓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出來。這樣,一輪下來,每個班的學生可以鑒賞并積累60多首詩詞,為培養(yǎng)他們的詩詞鑒賞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對話獲得感悟。
新課標強調(diào)閱讀的過程就是師生、文本相互對話的過程。在實驗學校的課堂上,經(jīng)常可以看見師生們就文本中的話題展開對話、交流思想、碰撞觀點、探討真理的場面。
例如,筆者在教學《變形記》時,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話題——“我的鑒賞”“我的發(fā)現(xiàn)”“我的創(chuàng)造”,讓學生就其中的一個深入思考,然后在小組內(nèi)闡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全班展示,讓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思考所得。由于問題設計符合大家的閱讀實際,同學們反響強烈,精彩的對話場面充滿課堂。請看“我的鑒賞”片段。
師: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心里一定有許多感觸?,F(xiàn)在就請同學們從“可敬”“可愛”“可恨”“可悲”“可憐”“可嘆”“可鄙”中任選一個詞,結(jié)合課文中的相關情節(jié),談談你對格里高爾(或他的父親、母親、妹妹等)的看法。
開始,大家默不作聲,于是我又先行示范:“格里高爾是可敬的。他有強烈的責任感。為還清父債,他從一個比較舒適的小辦事員一下子成為一個旅行推銷員,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在他變成甲蟲陷入巨大的惶恐和痛苦后,想的不是自己,仍然是工作,仍然是掙錢養(yǎng)家……”我的話還未說完,教室里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生:我也認為格里高爾是可敬的。他無私,一心想著家人,生怕母親被自己甲蟲的模樣嚇著,躲在床底下用被單遮住;在家人厭棄他之后,為了不拖累家人,也為了保持自尊,他毅然選擇了絕食而亡。
生:我覺得他父親是可惡的。他欠下一大筆債務,居然讓兒子一人獨力償還。兒子每天在外疲于奔命,而他每天早餐居然要用好幾個小時,一邊讀著報刊一邊吃,還心安理得,真是自私到了極點。
生:我覺得這樣的父親是可鄙、可恨的。兒子積勞成疾變成了甲蟲,他不但不想法子醫(yī)治,反而驅(qū)趕他,打擊他,讓他“血流如注”,最讓人痛心的是用蘋果“轟炸”他,致格里高爾于死地。這樣的人配做父親嗎?
生:我認為他的母親是可悲的。都說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可是格里高爾的母親在兒子變成甲蟲之后,只是一味驚駭,只有一次抱住父親的后腦勺請求饒格里高爾一命,算是體現(xiàn)了一點惻隱之心。后來就一直躲避,在妹妹提議弄走這只怪物時,她也默認了。格里高爾是她的兒子呀,她怎么能這樣無情。母愛到哪里去了?
生:我認為最可恨的是妹妹。格里高爾最喜歡的就是她,她酷愛音樂,上音樂學院的美夢是父母連聽都不愿意聽的,但格里高爾卻念念不忘,并打算在圣誕節(jié)前夜隆重宣布這件事??珊?,這么愛她的哥哥變成甲蟲后,她除了開始來看過幾次,竟然也厭棄他,首先提出要拋開他。我要是有這種妹妹,我會當作奇恥大辱。
生:我覺得格里高爾的家人都很可惡,在他們眼里,親情遠不如金錢。為了騰出房間出租賺錢,他們在格里高爾的臥室堆放家具;“蟲形人性”的格里高爾從房間爬出,想聽聽妹妹的琴聲,家人竟然把他關了起來;為根除后患,他們要永遠擺脫他。這真讓人寒心。
班上氣氛熱烈,大家爭相發(fā)言。我會心地笑了。學生們通過辯論交鋒,已經(jīng)較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還用得著老師講解嗎?
5.借助生活閱歷來感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鄙铋啔v宛如一壺老酒,歲月越久,味道越甘醇。生活閱歷豐富的人,感悟力也要強得多。
如有位資深老師,在指導學生鑒賞詩歌時,通過示例講解了文學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用它很容易地解決了詩歌鑒賞中的一些難題??墒牵瑢Υ蹙S中年時的名作《竹里館》,很多學生卻神情漠然,難以理解?!蔼氉捏蚶?,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崩蠋焺忧榈貙λ麄冋f,“你們現(xiàn)在讀不懂這首詩是可以理解的,你們正處在花樣年華,意氣風發(fā),志在大展宏圖,建功立業(yè),怎么會理解一千多年前經(jīng)歷復雜、看破塵世的中年人的感情呢?”接著,老師給他們講解了王維寫作這首詩的背景和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像這位老師這樣,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并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閱歷,那么,定能使學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開啟他們創(chuàng)造的閘門。
6.通過探究來感悟。
教材中雖然有不少名人的文章,但以往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文章本身,或淺嘗輒止,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生們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這種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無疑浪費了教學資源。能不能使學生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他們怎樣學會查閱資料?能不能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一個個問題困擾著我們。經(jīng)過調(diào)查、實驗,我們摸索出了探究性寫作的方法。
探究的課題從哪里來?從教材來,從《語文讀本》來,從課外閱讀來。在課堂上,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產(chǎn)生了疑惑,老師要及時與之交流,幫助他們確立課題,引導他們查閱資料,研究一個作家,或研究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現(xiàn)象,得出自己的見解。譬如,高二年級學生學習了《衛(wèi)風·氓》《孔雀東南飛》《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祝?!分?,一些女同學對封建社會女子的悲慘命運產(chǎn)生了疑問:為什么中國女子的命運如此悲慘?為什么婚姻制度總是欺壓女性?當代社會,中國女權(quán)還存在哪些問題?一系列的疑問促使她們思考,結(jié)果她們寫成了一篇篇很有分量的文章。艱苦而有趣的探究性寫作,不僅使學生們加深了對社會現(xiàn)象、對作家整體創(chuàng)作的感知,也使他們悟出了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