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是意義和聲音的結合體。一個詞既有特定的意義,又有特定的聲音,寫作中在選用詞語時,既要重視詞語的意義,也要注意詞語的聲音。高爾基說:“語言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辭的準確、明朗和響亮動聽而產(chǎn)生出來的?!笨梢?,詞語用得好不好,除了看表意是否準確無誤外,還要看聲音是否和諧。如果所用詞語與左鄰右舍的詞語在聲音上沒有交錯變化,即便語意表達得十分準確,也談不上語言美。
王力先生在《略論語言形式美》中說:“回環(huán)是好的,同音相犯是不好的?!薄奥曇粝嘟蛳嗤淖郑詈貌灰屗鼈兺谝宦?lián)之內(nèi)。”這雖是就寫古詩說的,但撰寫其他文體又何嘗不是如此?什么叫同音相犯?犯,傷害、損害也。在一個句子或相鄰的句子里,連續(xù)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眼,有的甚至干脆重復使用同一字眼,這種音同、音近的詞語左右為鄰,使得語句聲音平板呆滯缺少變化,損害了語句音樂美的現(xiàn)象叫同音相犯。
同音相犯,以相犯字眼的遠近距離區(qū)分,大致有下列三種。
一、緊連相犯
(1)伴奏者是老的,樂曲也多是老的,有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有根據(jù)根據(jù)地的老歌改編的樂曲。(《中外書摘》2004年第1期)
(2)他們開始了晚餐,他們吃得早,睡得早,省點點燈的油。(《中外書摘》2006年第4期)
例(1)“根據(jù)根據(jù)地”中介詞“根據(jù)”與名詞“根據(jù)地”緊緊相連,聽起來頗不順耳,若將介詞“根據(jù)”換為同義的“按照”或“依照”便無此感覺了。例(2)“省點點燈的油”中的兩個“點”前者為量詞,表示少量;后者是動詞,表示引燃。兩個“點”相連,讀起來不順口,聽起來不順耳,若將量詞“點”改為“點兒”,讀音一變,不僅聲音好聽了,意思也更顯豁了
二、隔詞相犯
(3)于是山西人開始推著小車,擔著擔子,將中原、江南的糧食運往北部邊
鎮(zhèn)。(《作家文摘》2006年5月16日)
(4)在與德國隊比賽前,郭振東還發(fā)生了一點小意外,由于突然發(fā)低燒,廈門小將還差點不能上場。記者是從郭振東從日本發(fā)來的短信了解到這一情況的。(《廈門晚報》2006年5月3日)
例(3)“擔(dān)著擔(dàn)子”,聲、韻相犯。若把“擔”(dān)換成“挑”便好了。例(4)“從郭振東從日本”不僅兩“從”相犯,而且還易被讀者誤解為是兩個并列結構。若改為“從郭振東由日本”便妥帖了。
三、鄰句相犯
(5)六十一個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千支注射劑,非得空運不可!……黨支部立即召集緊急會議,立刻請示領導,全商店的人立即把全部精力集中到這場戰(zhàn)斗中去。(《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例(5)“立即……立刻……立即”中,只要將其中一個“立即”改用“立時”“馬上”之類同義詞,便無“詞窮”之嫌了。當然,若三處都用“立即”或“立刻”,以反復的手法突顯緊迫之情則更好。
同音相犯不僅不能悅人耳,有時還可能障人目,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之所以同音相犯,無非是在寫作時重意義輕讀音。要想避免,并非難事,只要寫完后出聲讀一讀,將那些平直無變化的詞語更換為音韻交錯和諧的詞語就可以了。